705年2月,當時還是唐朝太子的 李顯,與 宰相張柬之, 大臣崔玄暐、桓彥范等人,親率五百多羽林兵發動兵變,欲誅ㄕㄚ張易之、張昌宗等人,并 逼迫武則天退位。
此次兵變,在歷史上被稱為 「神龍政變」。神龍政變的成功,也徹底終結了武則天作為一代女皇的政治生涯,李唐王朝的政權也終于重新回歸到男人手中。
武則天退位后,就在唐朝文武百官都在為唐朝的復辟,歡喜慶賀的時候,卻只有一人為武則天而低頭痛哭,哭泣不止。
且一年后沒哭的這些人全ㄙˇ 了,只有這位哭泣的大臣得以幸免,獨善其身,他是誰?
這位 泣辭武則天的大臣,正是 唐朝三朝宰相—— 姚崇。
《舊唐書·姚崇傳》中也曾記載過,姚崇為武則天落淚的事情:
「則天移居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躍稱慶,元之獨嗚咽流涕。」
看到一旁哭泣的姚崇,桓彥范、張柬之等人忍不住問道:「今日豈能是哭哭啼啼的時候,恐怕妳是要大禍臨頭了。」
但姚崇又是怎麼回答的呢?姚崇說到:「我長期侍奉在武則天左右,現如今突然辭別,令我深感悲痛。
我跟隨妳們一起誅除兇逆,是盡臣子本分,但如今我泣辭舊主,也是身為人臣應該具有的節操,就算是因此獲罪,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對于這番「情真意切」的話,若是被武則天聽了,估計也會令其動容,不枉武則天多年來對姚崇的提攜和重用。
所以這姚崇究竟是什麼來頭?他與武則天之間究竟有多麼深厚的君臣情分?
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對姚崇有這樣的評價:
「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后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不僅是司馬光,將姚崇列為 唐朝「四大賢相」之一,當時的唐朝百姓們也稱姚崇為 「救時宰相」,武則天更是對姚崇可謂恩寵有加。
前面也曾提到,姚崇是 唐朝三朝宰相,即 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時期。但是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姚崇還籍籍無名。
直到武則天稱帝后,姚崇在朝堂上逐漸嶄露頭角。
據《舊唐書·姚崇傳》:
「時契丹寇陷河北數州,兵機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條貫。則天甚奇之,超遷夏官侍郎」。
時逢契丹作亂,危難之際時,姚崇對待問題,思維周密,處理事務有條有理,處變不驚,被武則天看在眼里。
于是姚崇開始受到武則天的賞識,甚至還被破格提拔為 夏官侍郎,他的仕途也走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前途一片輝煌。
到698年時,姚崇已官至 鳳閣侍郎,即 中書侍郎,到武則天時期,才被更名為鳳閣侍郎 ,是中書省的最高級別長官,也可稱宰相,官級為正三品,輔佐武則天處理相關的軍政事務。
姚崇雖在武則天的提拔下,身居要職,但他為官多年,卻清廉不貪,生活儉樸,機敏智慧,更懂得人情世故,審時度勢。
而他為武則天哭泣,真的只是感念武則天曾經對他的恩寵嗎?或許也只是姚崇在眾人面前演的一出好戲罷了,當然,也是他的 隨機應變之策,更是他的 為官聰明之處。
姚崇心里好似有一面明鏡,對唐朝局勢看得一清二楚。
在他看來, 唐中宗李顯,雖從武則天手中成功奪權,復辟李唐江山,但只可惜性格懦弱,昏庸無能,庸碌無為,唯唯諾諾,一生窩囊,不是帝王之才。
神龍政變成功又如何,李顯最終不過只是唐朝一個過渡時期的短暫政權。
武則天雖已退位,但她退了,其實也沒退。因為武則天的勢力依舊還在, 武氏家族勢力龐大,豈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可清除的。只要武則天一日不ㄙˇ ,就能給李顯造成壓力。
在神龍政變中,極力擁立李顯為帝的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等人,雖是神龍政變的大功臣,但是君臣之間,向來 可以共苦,不可同甘,更忌諱功高蓋主。
所以在李顯成為唐朝皇帝之后,他雖然都對這些大功臣加官進爵,但同時也開始對他們心生忌憚。
為進一步加強皇權,穩固地位,李顯便著手于制衡這些政變功臣的勢力,轉而又重用 武三思等人。
武三思作為武則天的侄子,是武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在武則天ㄙˇ 后,武三思更是權傾朝野。
對于 張柬之等李唐的絕對擁護者,武三思對其更是恨之入骨,是一定要拔掉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僅僅過了一年之后,張柬之等一眾,當初曾謀劃過政變的大臣,便在與武三思一黨的爭斗中,敗下陣來,并在後來的流放過程中被ㄕㄚ害。
但當初同樣參與了神龍政變的姚崇,卻因為當初自己的一次落淚,而避開了這場風波,獨善其身,幸免于難。
為何姚崇可以保全自己?同樣都是臣子,但是他更懂得 為官之道,深諳 明哲保身之理。關鍵時刻落淚,感念武則天 提攜之恩,多為自己 留條后路,不把事情做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