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七月,朱元璋收到來自北伐軍中的訃告。一代梟雄朱元璋,竟然一時控制不住情緒,嚎啕大哭了起來。因為去世的是號稱「帝國雙壁」之一的猛將常十萬—常遇春,在班師途中暴卒于柳河川(今河北宣化),年僅四十。
當常遇春的靈柩到達首都金陵時,朱元璋又親自前往迎接、致祭。追封為開平王,賜葬金陵鐘山,讓明初第一大儒宋濂撰神道碑。
常遇春劇照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了六個公爵,其中有一個是沒有絲毫戰功的少年—鄭國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的長子,依靠其父功勛才被封爵的。
也足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恩寵,可惜這份君臣之義并沒有延續下去。常遇春本人是位極人臣,享受千秋祭祀。 可是他的子孫在洪武時,卻不得善終,爵位被剝奪不說,常氏子孫差點被誅ㄕㄚ 殆盡。
常遇春的后代犯什麼大罪?竟然差點被朱元璋斷了傳承。今天筆者就來講講常遇春二子一女的遭遇。
按照《國朝獻征錄》宋濂為常遇春撰寫的神道碑記載,常遇春有三子三女,都是由朱元璋賜名的。有史料記載的只有二子一女。
長女常氏是懿文太子朱標的元妃,生有二子,都未成年便去世。常氏ㄙˇ于洪武十一年。
常遇春另外兩個女兒,應該也是早逝了。按照明初聯姻慣例,以常遇春的身份要麼嫁給皇室藩王,要麼嫁給勛臣之子。 除非早逝,否則不至于絲毫不見記載。
常遇春三子,常茂、常升、常森。幼子常森應該也是早逝。明初勛臣之子都會有蔭職,最次也能去當個「舍人」(侍衛)。像西平侯沐英的三個兒子,都曾做到指揮使、同知的職務。魏國公徐達幾個兒子也先后蔭職在軍中做到高級將領。
作為常遇春之子,常森在正史中竟然也是絲毫不見記載。就算是遺腹子,到洪武二十年,也有十八歲了,早已達到參軍的年紀。 筆者以為,早逝應該也是確認無疑的。至于陜西米脂縣有一群常氏后裔,自稱常森之后,筆者認為應該是穿鑿附會。
書歸正傳,繼續講常遇春兩個兒子常茂、常升的生平及結局。
開平王常遇春墓
常茂封爵的時候僅十五歲,未經戰陣,少年驟貴,可以說是紈绔子弟,明史稱 「驕稚不習事」。
姐夫是太子,舅舅是藍玉,老丈人是馮勝,自己是開平王之后。何其顯赫的身份,自襲爵后,常茂也曾參與北伐、平云南等戰役,可惜寸功未進。
而且為人驕狂,連老丈人都不放在眼里。馮勝只有二女,長女嫁給常茂,次女嫁給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 馮勝無子,按說他這個女婿就是馮勝的接班人。馮勝百年之后,馮家不都歸常茂了嗎?
可是常茂想不到這方面,處處跟老丈人對著干,翁婿二人關系異常緊張,常茂對于馮勝的管教從來不當一回事,經常把老將軍氣的半ㄙˇ。 最后翁婿二人甚至大打出手,相互攻訐。馮勝因此被解除兵權,常茂也被革爵。
勝,茂婦翁也。茂多不奉勝約束,勝數誚責之。茂應之慢,勝益怒,未有以發也。——《明史.常茂傳》
洪武二十年,大明帝國進行第六次北伐。宋國公馮勝為大將,率領穎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等人,討伐盤踞遼東的北元勢力納哈出。常茂在舅舅藍玉麾下為將。
這場戰役打得比較順利,藍玉在大敗納哈出一次后,明廷招降了納哈出。兵不血刃降服北元軍民二十余萬,遼東也納入明廷版圖,可謂是大功一件。常茂就算是什麼事也沒做,功勞也應有他一份。 可是差點就被這廝給破壞了。
藍玉劇照
納哈出是投降于藍玉軍前的,藍玉率領常茂等將領照例在軍中款待納哈出。ㄐ丨ㄡˇ過三巡,雙方人員還算喝得愉快。 出于熱情,藍玉解下上衣,讓納哈出批上,納哈出敬ㄐ丨ㄡˇ給藍玉,表示喝完ㄐ丨ㄡˇ在穿衣。雙方竟然因為這種先后問題,僵持不下。
納哈出雖是降將,但也要面子阿,用胡語向部下詢問該怎麼辦。 剛好常茂手下有一將領略懂胡語,告訴常茂,納哈出是在商量「復叛逃跑」。常茂不經思考拔刀就砍。納哈出大驚失色,慌忙跑出賬外尋找馬匹逃跑,以為明軍要對他們下手。追逃之間,納哈出被常茂砍傷手臂。都督耿忠護著納哈出去面見馮勝,才避免被常茂砍ㄙˇ。
納哈出以數百騎至,玉大喜,飲以ㄐ丨ㄡˇ。納哈出酌ㄐ丨ㄡˇ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請服此而飲。」納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飲。爭讓久之,納哈出覆ㄐ丨ㄡˇ于地,顧其下咄咄語,將脫去。鄭國公常茂在坐,直前砍傷之,都督耿忠擁以見勝。——《明史.藍玉傳》
可見常茂是毫無頭腦,納哈出既然敢帶著數百親軍前來明軍大賬,可見是有一定誠意的,何必復叛?就算想要逃跑,這種機要之事,怎麼可能會在明軍ㄐ丨ㄡˇ桌之上討論?
原因只能是常茂手下的將領聽錯了,而常茂又不加思考偏聽偏信了,要麼就是喝多了發ㄐ丨ㄡˇ瘋。常茂砍傷納哈出后,導致納哈出部下及妻子駐扎在松花河的十余萬部隊,全部驚潰逃遁而去。 還是他的老丈人馮勝急忙派遣使者前去解釋,才算化解這次「嘩變」危機。
納哈出將士、妻子十余萬屯松花河,聞納哈出傷,驚潰。勝遣觀童諭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萬人,牛羊馬駝輜重互百余里。——《明史.馮勝傳》
經此一事,馮勝再也不能忍受常茂這個女婿了,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把常茂扭送京師,如實上奏常茂在遼東「激變」納哈出一事,藍玉對這個外甥也是無語,也不敢為他辯駁。
常茂到此時還不肯認錯,認為是老丈人故意針對他,也上奏朱元璋揭馮勝的短。翁婿二人徹底撕破臉皮,雙方相互攻訐,大打出手。
結果翁婿二人都被朱元璋懲罰,常茂被革鄭國公爵位,發配廣西龍州。而馮勝,本身也不干凈,多次藏匿良馬;向納哈出的妻子索賄;強娶北元王子女兒為妻等等。被常茂抖摟出來后, 馮勝也被朱元璋解除兵權,安置鳳陽居住。翁婿二人是兩敗俱傷。
鄭國公常茂坐前驚潰虜眾,罪當誅。上念其父開平王之功,繹之安置于廣西之龍州。——《明太祖實錄》
被發配到廣西龍州的常茂依然不安分,畢竟頂著常遇春的兒子、太子朱標小舅子的名頭,權勢依然不小。 幾年后又在龍州闖下大禍,還是老罪名,「激變」龍州土官趙宗壽。
起因是龍州土官趙貼堅病亡,按照儒家慣例是父ㄙˇ子繼,兄終弟及,沒有兄弟、兒子就以侄子襲替。朝廷的想法是,趙貼堅無子,以他的侄子承襲叔父的職位。 但是在土官中不一樣,妻女也是有繼承權的。
趙貼堅的妻子黃氏把女兒嫁給常茂當小妾,借著常茂的權勢獨攬龍州大權。結果激反趙宗壽, 未等朝廷平叛大軍到來,常茂于洪武二十四年突然暴斃,ㄙˇ于龍州。
常茂雖然ㄙˇ了,但是卻留下一段歷史疑云。
有一些史料記載常茂是詐ㄙˇ,因為害怕激變土官的事情遭到朝廷追查,常茂便選擇這種方式躲避。
按照明史的說法,朱元璋聽說常茂詐ㄙˇ,異常憤怒:敢在朕面前玩這種小伎倆。朱元璋派遣都督楊文、指揮使韓觀前去平叛,還有就是調查常茂是不是詐ㄙˇ。 土官趙宗壽不戰而降,楊文的調查結果是:常茂是真的ㄙˇ了。
命楊文、韓觀出師討龍州。已而知茂果ㄙˇ,宗壽亦輸款,乃罷兵。 ——《明史.常茂傳》
這是官方史書的論證,但是在《國朝獻征錄》等史料中, 卻記載常茂金蟬脫殼了,躲在廣西桂林恭城縣一個小村落中。而且在恭城縣有一個常姓村落,族譜表明一世祖為常茂,村民也自稱是常茂的后人。那麼事情真相到底如何?
(常)茂聞之伏毒ㄙˇ,或云龍州守隱之他所,實不ㄙˇ。上窮索茂,且發大兵繼之而卒,不得茂蹤跡,或云定ㄙˇ矣。——《國朝獻征錄》
筆者的觀點是,常茂是真ㄙˇ了。
疑點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桂林是靖江王的封地, 常茂敢大搖大擺的用本姓在桂林生活,大肆娶妻生子(據說有子四人)。就不怕被人告發?不怕被朝廷、靖江王偵查到?
疑點二、《國朝獻征錄》一書,史料價值自然是有。但是,該書引用的史料太過旁雜,許多出自稗官野史,要小心考據才能使用書中內容。《四庫全書》書中曾評價《國朝獻征錄》「 文頗泛濫,不皆可據。」
疑點三、明孝宗弘治年間,曾經動員全國尋找幾位開國功臣之后,準備恢復他們的一些官職。 常遇春一脈,只尋找到常遇春次子常升的后代。這種天大的好事,作為常遇春長子的后代不出來湊個熱鬧?常茂一支承襲才是名正言順,那為啥沒有?因為根本經不起朝廷的查驗!
所以筆者傾向常茂是真ㄙˇ的說法,大家采用《明史》的記載即可。《國朝獻征錄》應該是采用了野史的說法,因為書中這種疑云太多了,建文帝出逃也是寫的煞有介事。 至于家譜一事,大家都懂的,中國人修譜都有攀附名人的習慣。
常茂雖ㄙˇ,常遇春的爵位傳承朱元璋并沒有讓它斷了。早在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常茂發配龍州的第二年。朱元璋改封常遇春的第二子常升為開國公。 并且情真意切的表示對常茂大失所望,但是常遇春功勞實在太大,不忍剝奪用命換來的世襲爵位。
常遇春子(常)升襲封開國公.....及天下大定,論功行賞,爾父已逝。時朕急于報功,既追封爾父以王爵。即以爾庶兄常茂襲封鄭國公,使世其祿,初不暇論其賢否。柰何爾兄茂不知起家之難,罔思報國之意,虧忠違禮,自取黜免。然爾父之功,朕實難忘。——《明太祖實錄》
常升在任期間也是平平無奇,只是多次參與過練兵之事,并沒有什麼出色的戰功。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標去世。對于朱標的去世,朱元璋異常傷心,朱元璋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為幫太孫剪除「驕兵悍將」的隱患,朱元璋正在組織一場誅ㄕㄚ 功臣的行動。對象正是常升的舅舅—藍玉。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正式爆發,案件牽連一公爵,十三侯爵,二伯爵,牽連大小官員一萬五千余人,全部被斬ㄕㄚ 。
讓筆者納悶的是,常遇春三個兒子怎麼就那麼受人喜愛,都有詭異的歷史謎團。長子常茂之ㄙˇ,幼子常森之ㄙˇ,如今又是常升。
正史中對于常升ㄙˇ亡原因及時間,語焉不詳,但是自藍玉案后,常升便沒有再出現在實錄中。眾多史料中,對于常氏ㄙˇ亡倒是有不同記載, 包括《明史》,以及其他后世史學家如王世貞、朱國楨、查繼佐都有疑云說是ㄙˇ于永樂初年,因為曾經討伐靖難的燕王朱棣,被清算。
其他書紀傳謂,建文末,升及魏國公輝祖力戰浦子口,ㄙˇ于永樂初。或謂升洪武中坐藍玉黨,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誅ㄙˇ。——《明史.常升傳》
那麼常升究竟ㄙˇ于藍玉案,還是永樂初年?
根據朱元璋的監修編撰的《逆臣錄》記載,有關于常升的供詞。供詞的來源是常升手下的軍官王誠父子。供詞原文:「 有開國公等官,又在三山上商議,收拾弓兵要反!」
朱標ㄙˇ后,朱元璋是徹底喪心病狂了,也顧不之前與常遇春的君臣之義。連一起扛過槍的開國公侯都ㄕㄚ ,為什麼要放過一個隔輩的后生?如果不想ㄕㄚ 常升,又何必逮捕常升手下的軍官逼供?不就是為了以莫須有的罪名ㄕㄚ 掉常升。
常升也有足夠被ㄕㄚ 的理由,常、藍兩家關系密切,他是藍玉的外甥,有此一條足夠了。
而且朱元璋第三子晉王朱棡在藍玉案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太祖皇帝欽錄》是由晉王府編撰的一本書,內容都是朱元璋給晉王朱棡的圣旨、密旨,極賦史料價值,可信度也很高。
在這本書中,在藍玉案爆發時,晉王朱棡收到朱元璋的指令:讓他接管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在河南、山西的兵馬。 并且令宋國公、穎國公、開國公(常升)、定遠侯、全寧侯快馬加鞭趕赴京城議事。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三日,舍人馮謙、內使黃十三欽赍制諭晉王:將總兵官太師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所統河南、山西各都司馬步軍點視,領率塞上提備。其總兵官宋國公、潁國公、開國公、定遠侯、全寧侯,皆馳驛赴京議事。——《太祖皇帝欽錄》
到了五月份,朱元璋收到晉王朱棡派人送來的秘信,常升的身份驟然變成了犯人,應該是朱元璋著朱棡秘密逮捕了常升、孫恪(燕山侯孫興祖之子)。 朱元璋在回文中如此說道:著王那里就都廢了。「廢了」什麼意思,就是直接讓晉王ㄕㄚ 掉常升、孫恪。
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鎮撫程鵬赴京回還啟:「五月十四日,奉天門晚朝,奏犯人常升、孫恪下家人一十六名,火者七名。」奉圣旨:「但是男子,著王那里就都廢了,妻小就那里配與人。欽此。」——《太祖皇帝欽錄》
所以筆者是堅信常升是ㄙˇ于藍玉案,而且是被晉王朱棡秘密處決掉了。
常升之ㄙˇ不光我們后人感興趣,明清之季眾多史學家,如錢謙益,編修《明史》的徐乾學等人, 也都主張常升是ㄙˇ于藍玉案,而非永樂初期。
錢謙益在他的書中《太祖實錄辯證》中如此說道:「逆案已成,三山謀逆供詞俱在,他又是主角藍玉的外甥,有什麼理由躲過朱元璋的屠刀?」 并且下了他的結論:常升ㄙˇ于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確認無疑!
今以《逆臣錄》考之,則升為藍玉之甥,初與通謀,玉既伏誅,又于三山聚兵謀逆。反獄已成,麥書驢倒。而得免于之刑戮,有是理忽?然則升于洪武二十六年伏法,無可疑者。——《太祖實錄辯證》
錢謙益像
徐乾學在寫給《明史》奠基人萬斯同的信中也曾經如此說道:常升是藍玉的外甥,在《逆臣錄》中又姓名炳然。雖然在別的書中記載常升與徐輝祖抵御燕軍。但是前人的書籍也不能盡量,希望你們細心考證!
宋(馮勝)、穎(傅友德)兩公無罪而就誅,千古所同慨。今當直書其事,不必為隱諱之詞。至開國公常升,本為玉之甥,與玉同時伏法,《逆臣錄》中姓名炳然。而《吾學編》請書謂與魏國公徐輝祖,同御靖難師于江上,不亦謬乎?攀此一端,前人之成書豈可盡信,愿其細心考之。——《修史條例》
徐乾學像
真要是與魏國公徐輝祖一起抵御燕軍,為什麼諸多正史中只有徐輝祖一人的事跡?我開國公也是國公,不配記載于史冊?
可惜錢謙益、徐乾學二公沒有看過《太祖皇帝欽錄》,要不然肯定會更加堅定他們的看法。這本書成書于晉王府中,一直沒有流傳出來,直到明亡后才流出來,被晉王府后裔攜帶逃至台灣。直到建國后才回流至大陸,我們后人才得以一見。
常遇春三子,但是其后裔子孫并不多,幼子常森早夭,長子常茂無子。只有常升有一子,名常繼祖。根據《太祖皇帝欽錄》記載,常升、孫恪的妻女都被發配改嫁。常繼祖應該是常升的遺腹子,并沒有被斬ㄕㄚ ,應該也是朱元璋僅存的善念。
常遇春畫像
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心生憐憫,時年七八歲的常繼祖母子被安置在云南臨安衛。常遇春僅存的后裔在云南生根。
明孝宗弘治五年,這位大明第一仁君也知道眾多開國王侯是無辜被ㄕㄚ 的。明孝宗不忍一些開國元勛的后裔流落民間艱難為生,下令尋找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四家的嫡系后代。
弘治五年詔曰:「太廟配享諸功臣,其贈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孫或不沾寸祿,淪于氓隸。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明史.常升傳》
常繼祖之孫常復,被有司官員從云南找到,與其他幾位開國元勛的嫡系后裔都被封為世襲南京錦衣衛指揮使(虛職,僅拿俸祿不干活)。
嘉靖十一年,明世宗是以藩王入繼大統,為了穩固帝位,拉攏勛臣。又把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四家的嫡系后代加封為侯爵,世襲罔替。 其中常遇春八世孫常玄振為懷遠侯(也是常升的后代)。
詔封故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八世孫玄振為懷遠侯、岐陽武靖王李文忠七世孫性為臨淮侯、寧河武順王鄧愈六世孫繼坤為定遠侯、東甌襄武王湯和六世孫紹宗為靈璧侯,俱開國輔運守正武臣,妻封侯夫人,賜之誥券世襲。——《明世宗實錄》
也虧得這兩位皇帝,被打入塵埃的常遇春后裔才算重見天日。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