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行香子·述懷》中感嘆: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大多數的人,常會深陷浮躁、焦慮而倍感疲憊。而「作個閑人」,卻能在煩擾中找到自愈,為自己尋求一個精神的「桃花源」。
正如《菜根譚》所言: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操勞半生,歲月見老,不妨做個閑人,讓自己心滿鮮花、香漫四季。
王居安告誡我們: 「但平平放下,頓超凡俗。」
一語中的。
你若輕輕放下曾經的過往,頓時就能超凡脫俗。
就如禪故事所講:山洪暴發,沖毀了橋梁。禪師和徒弟正要淌水過河,來了位美貌姑娘,見過不了橋,急得直跺腳。
禪師主動要求背負姑娘過河,因有急事,姑娘點頭答應。到了對岸,禪師放下姑娘,雙方各奔西東。
小徒弟卻沉了心,對師父背姑娘這件事耿耿于懷。三個月后的一天,徒弟終于忍不住,跑去問師父:「不是說男女授受不親嗎?」。
禪師大笑:「你太辛苦了!我背那個女子過河后,就放下了,你居然背了三個月!「
我們多半都活得像那個小徒弟。抱著過往不放,根本無法讓心空閑。在煩擾、嗟嘆中,繼續蹉跎時光。
其實,無論是顯赫輝煌,還是失意落魄;榮辱也好,悲歡也罷,過去了,就是過往!肯放下,才能輕裝前行,更好地活好現在,從而迎接嶄新的未來。
走過的歲月,是笑是淚,都不必再鋪灑前路。智慧的人,會及時揮別過往,讓心閑下,讓光進來;做個「閑人」,笑談古今。
「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關漢卿感慨友情難舍,拿來形容父母送兒女遠行,也極貼切。
只要被叫一聲「爸媽」,我們就像得到最豐厚的酬勞;會自動套上枷鎖,片瓦不存地為兒女付出一切 ...
兒女長大要出門,我們送了一程又一程,被嫌棄啰嗦,還追著叮嚀:「路上小心!」
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雨天里,有一老婦在哭。問她哭什麼?她說,女兒家是賣布鞋的,下雨,就沒了生意。
晴天,老婦又在哭,問她卻說,兒子家是賣雨傘的,天晴沒生意!
而我們,跟老婦何其相像!常常杞人憂天,為兒女無謂擔憂。其實倒過來,把兒女互換著想,則就能皆大歡喜。
兒女雖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卻并非我們的附屬品,更不可能復制。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有獨立的意志,該有自己的人生和世界。
該放下就放下,得放手時且放手吧,學學詩人黃庭堅:「 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
兒女長大成人,自有生存之道。而我們,少操點閑心,多對自己的余生負責;以一份閑適恬淡的心,慢慢編織平凡的日子。閑來讀書、品茶;三兩知己相伴,去荷塘賞蓮、去山野聽風;不錯失每一季風景,不辜負每一段時光。
《詩經》里唱道:「 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人生的長河里,有順境,也有逆流。心中有愛,與愛同行,即便是走夜路,頭頂也會有星光。
曾有三位信徒問道:「都說佛能解人生的痛苦,我們禮佛多年,為何并不快樂?」
禪師道:「說說看,你們為什麼活著?」
甲說:「ㄙˇ亡太可怕,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勞動,就是為了老時糧食滿倉、子孫滿堂。「
丙說:「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無人養活!」
禪師笑道:「難怪你們不快樂。你們想到的是ㄙˇ亡、年老、被迫勞動,而不是出發于理想和愛。這是在為難自己,自然會覺得很苦、很累。」
三個問道的人所執著的,正是我們的多數人的生命狀態。在生命歷程中,我們會不斷給自己加碼、施壓;不斷逼迫自己,為難自己。到最后,理解并原諒了全世界,唯獨卻不肯放過自己!
放下對自己的不滿和挑剔吧,讓自己少點違心,多點允許;學著愛自己、悅納自己。給自己留點空閑、試著做個閑人。人生山水一程程,留份閑適心,才能領略到最美的風光,才能真正享受生命!
王居安講:「 算人生、萬事苦無多,相將足。」
生命的旋律,本就在于張弛有度。順風時學會收,逆流時豁達從容。
所以我們才要試著保存一顆自由、浪漫的赤子心,放下成敗得失、兒女負擔、多愛自己,多關注自己的內心。
如此,便能「 出門一笑無拘束,云在西湖月在天。」
攸忽已過半生,轉眼青絲白頭;讓人生的下半場,重拾輕盈;讓余生閑靜、歲月從容;讓清風心頭過,看明月照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