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說,大明的天下不是從元朝手里奪來的
2022/06/13

大明的天下從哪來

洪武二年,明軍攻克元上都開平,元順帝率宮室退守應昌。

洪武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左副將軍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征應昌。四月,妥歡貼睦爾卒于應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稱必力克圖汗。

五月,李文忠師進開平,降元平章上都罕等。復兼程北進,大敗元兵,攻克應昌,俘惠宗孫買的里八剌等,繳獲宋、元玉璽、圖書、玉冊、鎮圭、玉斧等傳世之寶。僅愛猷識理達臘率數十騎突圍北走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

此役結果,北元受重創,被迫將主力撤入漠北,明軍將防線推進到應昌之北,元將江文清、楊思祖率5萬余人降明。

明軍將士也累了,是時候歇一歇了。

還有什麼比加官進爵更實在的呢,在應天,朱元璋已為功臣們準備好了最盛大的獎賞:封爵。

洪武三年這次封爵,是大明規模最大的一次。功勞最大的六個人被封了公爵,二十八人被封侯爵,自然,他們大都是淮西人。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著名人物:劉基。

在洪武朝初期,劉基算是個較為重要的人物。之所以是較為重要而不是非常重要,這與他的身份有關。

按理來說,劉基功勞這麼大,這次大封功臣,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高低,有沒有希望給封個公爵呢?對不起,朱元璋說,公爵我只能給資歷最老,戰功最卓著的人,同時還有個重要條件,他得是我的親戚或者同鄉。

好吧,大家都知道老朱對老鄉感情深厚,對親屬更是用情至深。理解理解,那麼就退一步,封個侯爵怎麼樣?

朱元璋掰著手指頭算來算去,一口氣封出了二十八個侯爵。除了湯和、耿炳文、廖永忠、傅友德、胡美這些我們較為熟悉的,還包括了朱亮祖(元將)、韓政(張士誠部下)、梅思祖(元將,先降劉福通、后投張士誠)這些降將。就連一個11歲的小孩康鐸,也因為父親的恩蔭繼承了一個薊春候的爵位(父親康茂才,已在分封前去世)。劉基在這28人名單里翻了一遍又一遍,到底也沒找到自己名字。

那麼劉基到底被封了個啥呢,答案是伯爵。伯爵,就是分封的最后一檔了。

劉伯溫憋屈嗎,其實是不算憋屈的,這是他身份所決定,他曾經為元朝效力。

要說老朱對從元朝投降而來的文臣態度,那可真是不咋地,想罵就罵,想貶就貶,一點也不看場合。有個叫危素的大才子,當過元朝的大官,北平被破后投降了大明。朱元璋很賞識他的才華,重新給他安排了工作,不過才華歸才華,這并不等于老朱同樣欣賞他的人品。

一次,危素進殿覲見朱元璋,老朱正在忙活,聽到危素來了,頭也不抬來了句:「是你來了啊?我還以為是文天祥來了呢?」用文天祥來比危素,等于在抽他耳光。老危素那時都70多歲了,內心卻毫無波瀾,因為都習慣了,老朱拿這個擠兌他不是一回兩回了。

最終危素到底也沒能讓朱元璋改變態度,修《元史》的活兒干完后,他就被趕到安慶去為元臣余闕守祠廟。余闕是元朝忠臣,危素是元朝貳臣,這麼安排什麼意思?要說這不是變相的懲罰,恐怕只有鬼才信。

再講遠一點,元順帝在應昌病ㄙˇ后,軍隊傳來捷報。這是大明的喜事,百官自然要紛紛祝賀,表一番忠心,其中包括不少元朝投降過來的大臣。沒想到老朱臉一板,直接發話: 爾本元臣,今日之捷,爾不當賀也。

一句話讓眾人臉上的笑容就此僵住,還有人心存僥幸,以為是皇帝今天心情不好拿自己出出氣罷了。接下來老朱一句話讓他們徹底ㄙˇ心,朱元璋下旨,從此以后但凡北方傳來捷報,曾經在元朝當過官的不許稱賀—— 因命禮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這說明啥,朱元璋眼里揉不得沙子啊,這些都是貳臣,人品有污點,不值得同情。

你要這麼想,那就正中老朱下懷了,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要說朱元璋手下的貳臣,那可多了去了,可是從陳友諒、張士誠那投降過來的,那都沒事,老朱咋就選擇性失明,這麼痛恨那些從元朝投降來的文官(武將除外)呢?

朱元璋自有其用意,這牽涉到一個根本性問題: 大明的天下是從哪兒來的。

通常我們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這還用問,元朝唄。

可不是嘛,元順帝是被朱元璋趕跑的,大都是明軍拿下的,大明的天下不是充話費送的,它繼承自元朝。

老朱立馬會糾正你: 不對!我的天下是從群雄手里取過來的,不是從元朝那里奪來的!

關于這事,劉基還和朱元璋爭辯過。應昌大捷之后沒幾天,朱元璋還在興頭上,他出了道題考考眾大臣: 誰能回答出「元亡明興」道理何在啊。

這題還不簡單,劉基覺得機會來了,前幾天朱元璋剛給元朝降官甩過臉色,現在自己正好可以借題發揮推翻皇帝之前的態度。他清清喉嚨,滿懷信心地回答:「自古夷狄未有能制中國者……」,話還沒說完,朱元璋立即表示,回答錯誤,正確答案應該是: 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劉基懵了,自己搬出的「華夷之辯」,可是當初朱元璋北伐檄文里白紙黑字寫著的,這才過了幾天,皇帝咋就翻臉不認了。

他還沒意識到,此一時彼一時也。北伐檄文強調「華夷之辯」,是為了籠絡人心,瓦解敵人的斗志;如今否認「華夷之辯」,也是為了籠絡人心,鞏固自己的政權。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為政治服務。之前那麼說,是因為北伐前元朝還控制著北方大片土地。如今,這些地方大多落入朱元璋手中,就連他求之而不得的元順帝也自己掛了。

形勢不同了,再強調「華夷之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類有意思嗎,這讓那些元朝遺民怎麼想,不是鼓勵他們造反嗎。

為什麼要善待元朝遺民

元朝遺民這個概念包含很廣,雖說大元是蒙古建立的帝國,奇怪的是,這個群體有很多都是漢人,而且是漢人的精英:儒生和文士。

元朝對待漢族文人可不咋地,統治了這麼多年,連科舉也沒開過幾次,就算開了科舉,政策也對漢人考生不待見,民間有個說法叫「九儒十丐」,這群人政治地位也被邊緣化。

但這還是擋不住儒生們為心向大元,從他們流傳下來的作品,如《元八百遺民詩詠》里,滿滿地都是對元朝的懷念。

元朝這麼寒蟬儒生,儒生們還非得ㄙˇ皮賴臉貼上去,他們難道是受ㄋㄩㄝˋ狂不成。當然不是,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思想上。

漢朝以降,儒學雖然還是主流,可其他思想也在發展。魏晉玄學盛行,唐朝皇帝大多信佛,有時候是佛道并重,宋朝皇帝迷信道教的也不少。漢武帝定下的「獨尊儒術」已是老黃歷了,儒家思想敗露出了短處,許多問題解釋不通。

比如儒家說君權神授吧,天子就是天命代言人,有著這麼高的級別,千秋萬代一統江湖那應該都不是事兒。可從漢到宋,皇帝們不斷被推翻,漢末三國、晉末南渡、唐末五代、宋末逐鹿。戰爭一次次將整片土地犁了一遍又一遍,上到皇帝貴族,文臣武將,下到黎民百姓,徹底被戰爭洗禮。

外戚、武將、太監,你方唱罷我登場,什麼君權神授,狗屁!許多皇帝的壽命還不如一條狗,唯有兵強馬壯者能為爾。

從漢到宋,一千多年過去了,孔子的學說已經有點過時。咱別的不說,就看男女那點事。曹操是個著名的「人妻控」;李世民收了他爸爸的妃子,那個女子后來更過分,居然自己當了皇帝;后周皇帝柴榮的符皇后,原本是后漢河中節度使李守貞的兒子李崇訓的妻子;至于趙匡胤收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之類,那都不算事了。

這都哪跟哪,在儒家思想里,這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可他們就是干了,又能怎麼著。說白了,在思想上,皇帝對儒家沒那麼重視了。

皇帝自己都胡搞,還能指望底下人能多守規矩。相信那一套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不加點料,這碗雞湯眼看就要過保質期了,儒家有被動搖的跡象。

那怎麼行呢,大儒們苦思冥想,要找出一個說得過去的解釋,給儒家系統打個補丁升級一下,好讓它繼續運行下去,于是各種學派出現了。

其中有一個學派,它從北宋時期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以及程顥與程頤創立。發展到南宋,出了個更厲害的人叫朱熹,把它進一步發揚光大,后人用這三人的姓氏將它命名為程朱理學。

從二程到朱熹,他們小心翼翼地抽絲剝繭,一層層地把前人的思想加以改良,構造出了一個細致的新儒學體系,讓它更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皇帝們提供思想指導。

程朱理學對儒家思想的升級是很高級的,它提出了一個說法「天道」。

它的高級之處,在于格局。「天道」的格局很大,不是一般地大,它把王道的地位降低,道統的地位拔高,道統高于一切,是宇宙最高的存在,王道也要遵從于道統,有個專業術語叫「從道不從君」。

天子之所以被推翻,是因為他失德了,失德就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如果皇帝德失得太嚴重了,那王道也救不了他,自然會出現有德之人來取代他,這也是天命。

這個天命觀,也就是天道說的厲害之處在于,它不光是對君權的解釋,還包括對人權的解釋。

在這套學說里,君權被限制了,皇帝得有德,要是瞎胡鬧,百姓就有推翻你的權力。這個學會說釋放了部分人權,這是個進步,非常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那麼皇帝如何才能做到有德呢,當然是要嚴格按照儒家的理論來進行統治,讓社會按照儒家的一套來運行,否則,就可能失德。

百姓和官員們更要服從道統,遵循圣人之道,忠君不二。老百姓失德,皇帝有權力懲罰他,皇帝失德,上天自然會懲罰他。

總之,道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會是人。

這個補丁一打,完美解決了之前的漏洞,儒家立馬又高大上起來,理論閉環了,一切又都能解釋了,而且滴水不漏,佛教道教再也不能動搖儒家的根基。

這麼牛的補丁,在宋朝的應用市場里卻沒多大地位,全怪當時理學派別太多了,競爭相當激烈,程朱理學怎麼也排不到下載排行的前列,它只是各種學派之一。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朝廷所排斥,甚至一度被斥為「偽學」。

宋朝滅亡,眼看程朱理學也派不上什麼用場了,沒想到它卻被滅掉宋朝的元朝瞧上了。因為這一套用來消除「華夷之辯」的影響實在是太管用了,宋朝天子失德了,大元來取代他們,至于是「華」還是「夷」那有什麼關系,「天道」里可沒規定有德之士的民族籍貫。

一下子,程朱理學被元朝正式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在官方先進理論指導下,它蓬勃發展起來。到了元朝中晚期,程朱理學本身地位被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也因此穩固了元朝的合法性。

「君臣大義」的思想深入讀書人的腦海,成為揮之不去的思想鋼印。比如元朝的「義兵」,許多都是漢族地主武裝,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幫助元朝抵抗農民軍,因為君臣大義要遵守,道統必須得到服從。你要問為什麼,「天道」就是這麼說的,有理論依據支撐。

老朱怎麼辦,得想辦法破防啊,所以北伐檄文列舉元朝種種失德之處,并要再次搬出「華夷之辯」,來喚醒士大夫的記憶。但他當真是這麼想的嗎,朱元璋才不在乎這個,他自己的老婆就有好幾個是搶來的的女子,這只是斗爭需要而已。等天下差不多大定,統戰工作被放到第一位,「華夷之辯」已經用不上了,就得把它下架,重新請出理學,這是個幫自己江山永固的好東西。

反過來說,一種思想,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程朱理學的這個「道」如果是完美的,那麼一切都沒問題,可天底下從沒有一種完美無瑕的思想,只要是人定下的條條框框,就注定存在著不完美的一面,頂多只能說它有一定歷史優越性。

程朱理學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這里先不多說,在明朝它還將得到另一次重大的升級,給它完善代碼,再次打上補丁的人,叫做王陽明。

除了思想原因,第二個原因要來得更加現實:利益。

元朝統治者是見過大世面的人,蒙古貴族多次西征,鐵蹄踏遍半個世界,見識過各種西方文明與宗教,現在的話叫「頗具國際視野」。

帶來的結果是,蒙古貴族在思想方面比較包容,他們不搞漢武帝 「罷黜百家」那一套(事實上也搞不了),允許多種宗教與文化并存。儒家思想作為其中一種,被當做一種宗教來進行管理,好處是可以減稅甚至免稅,還能免除各種差役。

朱元璋為啥要去寺廟當和尚,因為和尚們也有這樣的待遇。佛道儒回等都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機構進行專門管理,儒生們雖然很難做到大官,卻是能在地方上得到具體實惠的,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貴族自帶光環;官員貪腐是常態,不貪才是變態;和尚、道士、儒生、回回都有優待政策;地主豪強又有特權加持,那最遭罪的是誰呢,只有千千萬萬自耕農和佃農了。他們是被剝削的底層,高額的賦稅與差役,最后都落到了他們頭上—— 「大家收粟,歲至數百萬斛,而小民皆無蓋藏」。

如果你生在元朝,祖上三輩都是佃農,嘗遍了生活艱辛,目睹社會的種種不公,當上皇帝后你會怎麼辦?

朱元璋,祖上三輩就都是佃農。

從小的血淚教訓讓他注定要破舊革新,他要摧毀這個制度,讓悲慘的底層百姓不再重蹈自己家庭的悲劇,讓自己的王朝成為盛世。

誰會懷念元朝,自然是得到利益的人,大明是要摧毀自己利益的,教他們如何不懷念元朝。

遺民數量眾多,有本事有實力的也不少,他們都是需要爭取的對象,顯然不能一殺了事。雖然大家都知道大明天下是怎麼來的,但是不能這麼說,這是個政治正確問題。承認元朝的合法性,強調自己天下取于群雄之手,對安撫蒙古貴族和前朝遺民作用極大,朱元璋宣布大元不是自己的敵人,他們的投降就變得心安理得。

大明是個漢人的王朝,它也是個多民族的大一統王朝,老朱的統戰工作是做得很溜的。

這麼一來,(裝作)痛恨貳臣就也解釋得通了,朱元璋不是造的元朝的反,所以他不算貳臣。相反,他要強調「忠君」,這是一道不能搬動的枷鎖,是臣民的義務。大元政權曾經是合法的,你們應該忠于它;現在的合法政權是大明,同樣的道理,臣子也應該忠于大明。

270多年后,這一招被一個叫多爾袞的青年學了去,他打著「為崇禎(朱元璋十二世孫)報仇」的旗號,同樣說自己的天下是從流寇手里奪來的,大明的滅亡和自己沒啥關系,以此來爭取明朝降官降將和搢紳們的的支持。別說,吃這套的人還真不少。

對了,他們建立的王朝,叫做大清。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