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劉伯溫臨歿前稱:劉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預言成真

劉伯溫臨歿前稱:劉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預言成真
2022/04/25
2022/04/25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這首描述諸葛亮的詩,用簡單二十個字就概括出了諸葛亮的經歷與遺憾。諸葛亮就是劉備的智囊,每當說到神機妙算時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諸葛亮,可見他足智多謀的形象在人們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了。

在歷史上像諸葛亮一樣聰明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諸葛亮再聰明還是三分天下,也沒有完成劉備的遺愿,而劉伯溫卻幫朱元璋得了江山,說明還是劉伯溫技高一籌,甚至他都預言到身后之事。

劉伯溫臨歿前稱:劉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余年后預言成真,真的這麼應驗嗎?

奇才入仕命運多舛

劉伯溫出生在浙江山青水秀的的一個小鄉村,大概是人杰地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劉伯溫從小就非常聰明,別人還在識字的時候,他就能一目七行,閱讀能力如此之強,讓他在博覽群書上占盡了優勢,12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成為了鄉村中知名的小神童。

再大一些學到高深學問時,別人同學理解都非常困難,他卻能直接指出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并且還能觸類旁通、引經據典地寫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師都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是難得的奇才,將來一定能考取功名,成為人上之人。

十七歲時劉伯溫諸子百家無一不窺,更精于天文地理、兵法數學,在那個年代來講已經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尖端人才了。

而劉伯溫也不負眾望,23歲就考中了進士,只是元末時期四處起義,再加上元朝內部貪污腐敗,劉伯溫命運多舛,他的滿腔躊躇之志無處安放,只能暫時隱居山林。

棄暗投明勸主向善

劉伯溫好不容易回到朝堂之上,結果又被那些資歷深的老家伙們聯合誣陷,一氣之下就辭官回到了老家。1360年,朱元璋聽說了他的大名,便派人請他出山,49歲的劉伯溫終于找到了發光發熱的機會,他棄暗投明,開始幫助扶持朱元璋攻天下。

陳友諒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當陳友諒大軍東向時,直接危及到朱元璋的生命安全,這時有人勸降、有人勸逃,唯獨劉伯溫一言不發,之后朱元璋私下里問他是何意見時,劉伯溫則主張把勸降、勸逃的人都誅了。

并且說明陳友諒是一個非常自大之人,言外之意就是說陳友諒是只紙老虎,只要集中兵力攻擊,必能贏得天下。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計策,最后果然贏了陳友諒,在關鍵的戰略上,劉伯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不僅懂兵法,就連心理學也十分了解。

為了幫助劉邦贏得民心,當天異象時,他先后讓朱元璋下「罪己詔」、釋放犯人、清理冤案等等,一心讓朱元璋向善,朱元璋對他也是言聽計從,朱元璋的人氣與人脈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高漲。

嫉惡如仇得罪朝堂

劉伯溫是一個綜合型人才,論偏門,他會夜觀星象掌握國與人的氣運,論朝政他清明干練,出國策、講律法都是一把好手,面對違法亂紀之事他更是嫉惡如仇,因為不徇私情還得罪了李善長。

李善長也是開國功臣之一,當朝丞相,一般情況下不看僧面看佛面也會網開一面,而劉伯溫卻毫不留情面地誅了李善長的親信,為此李善長給劉伯溫下了不少腳絆兒。

但是當李善長有過錯時,劉伯溫不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替他說情,深得朱元璋的好感,于是朱元璋問他,李善長之后誰可以擔任丞相一職,劉伯溫毫不忌諱地回答:「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汪廣洋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當朱元璋提到胡惟庸時,劉伯溫則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如此推薦幾人都不行,朱元璋說,那只剩下你了,劉伯溫立馬回答,「我不行,因為我太嫉惡如仇了!」言外之意是容易得罪人。

殊不知他的這一翻對話就已經得罪了大半個朝堂,沒為自己留下半條退路。

心系社稷預言九代

1370年朱元璋對開國功臣進行了一次大封賞,李善長封為韓國公,而劉伯溫則被封為誠意伯。在封李善長時朱元璋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說明李善長并沒有立過太多的功勞,能有此封號完全是因為跟隨朱元璋多年。

而劉伯溫這個能夠與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才卻只封了伯爵,說明此時在朱元璋的心里已經開始多疑在作祟,成績突出者必然得不到重用,防止功高蓋主。

然而,朱元璋忌諱的不僅僅如此,接下來的一連串大屠誅,導致明朝開國功臣所剩無幾,劉伯溫稍好一點,但歿得也是稀里糊涂。

劉伯溫生病時胡惟庸曾奉旨帶著藥去看他,劉伯溫吃完他給的藥之后病情越來越嚴重,他把這個情況說給朱元璋時,朱元璋讓他安心養病的淡淡反應讓他心灰意冷,最終劉伯溫一病不起,就在臨歿之際,他還心系社稷,和兒子交待了一系列治理朝廷的政策,并且算出,「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

除了這些遺言之外,劉伯溫在得歿前還說:「劉家9代后必出奇才!」這時的劉伯溫與那些開國功臣均被誅誅相比,也算是善終,但家境肯定是日漸衰落了,歿前的一句預言誰也沒當真,結果百余年后預言成真。

1531年嘉靖在位時期,和朝臣們閑聊時有人提出:「(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意思是說劉伯溫的政績和徐達一樣顯赫。

之后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而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一切都被劉伯溫言中。

「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不但是出色的政治家、文學家,還是杰出的軍事家、天文學家,他的才能與諸葛亮相比,不相伯仲,但他的政績卻要高于諸葛亮,他幫助朱元璋統一的天下,卻沒想到狡兔歿、走狗烹,落得了一個慘淡的結局。

好在有后世之人想起他當初的功績而為他平反,為子孫后代帶去了福祉。

有時候做事也要看運氣,諸葛亮不是沒有才能而是運氣差了點,而劉伯溫則是在之前用光了好運,因此才在明朝建國之后稀里糊涂歿在朱元璋的手里,以他能預言百余年之后的事情,也許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結局了。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