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變了
縱觀劉備的奮斗史,有個很好玩的現象。
以劉備誅劉封為分水嶺,用趙云的話說就是:「主公,你變了。」
也就是說,劉備明顯開始「接著奏樂,接著舞」的任性了起來。
其實這很好解釋,之前的劉備一直以仁義為立身根本,從無曹操和孫權般的屠城記載,更無弒誅手下的先例。
但誅劉封時,劉備已經階段性奮斗成功,當上了皇帝,豈能總有仁義恩惠,而無霹靂手段!不然,隊伍沒法帶。
但最能說明此問題的經典案例,卻不是誅劉封。
畢竟劉備當時并不想誅,奈何諸葛亮不答應:「劉封那麼剛猛,是你義子,你能拿捏住。可你百年之后誰還能制約他?」
諸葛亮這句太狠了,有兩層意思。
其一,你若傳位給親兒子劉禪,還留下義子劉封,遲早會讓劉禪落下一個「誅兄」污點,甚至不排除兩人打起來。
其二,你若不誅之,是否就味著要傳位給義子劉封?抱歉,若如此,我諸葛亮第一個就不答應!
因此劉備這才流著淚誅了劉封。那麼最經典的案例是啥?正是劉備誅彭羕事件。
此事直接牽扯到了:龐統、法正、諸葛亮和馬超,這四位蜀漢大佬。甚至完全可以視為,蜀漢最嚴重的一次內斗。
但若想搞明白這一切來龍去脈,則需先從彭羕說起。
髨鉗之囚是奇才
據《三國志》載,彭羕是四川廣漢人,屬于益州本土豪強勢力,很有才學和名氣,卻僅在劉璋手下,當了個執掌文書的小官吏。
這對彭羕來言,落差也太大了,搞得他很憤憤不平,于是各種吐槽,很快就傳到劉璋耳朵里了。
劉璋大怒,啥?你連我你也敢吐槽!二話不說給了個「髨鉗之刑」,也就是剃去頭髮后,再用鐵圈套在脖子上。
所謂傷害性不大,可侮辱性卻極強。
劉璋之所以這樣處理,恐怕跟當時益州的情況有關,他是外來戶想統治益州,必然就要分化和制衡益州本地豪強。
因此劉璋的老爸劉焉,在入川主政后,便重用和信賴自己的老班底:東洲派,而對益州本土豪強派,進行分化和壓制。
劉璋基本上也延續了這個老套路。可惜劉璋無論威望還是手段,顯然無法駕馭。
搞得東洲派和益州派尖銳對立,最終雙方都想搞掉他。
如,張松為何賣蜀?道理就在這,張松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
還如東洲派的李嚴,為何也投降劉備?劉璋對他輕視異常,讓他這位東洲派的失意人,很不滿意!
這就是矛盾無法調和的后果,雙方都罵劉璋「暗弱無能」,卯足勁要換主公!
在這種大背景下,彭羕吐槽劉璋,為何還能活命,僅給予羞辱性懲罰?道理很清楚了:彭羕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代表著益州派的聲音。
無論怎樣吧,彭羕成了 髨鉗之囚。不久后劉備入川,彭羕看到了翻身希望,撒丫子就來了,卻先找龐統。為何?
一則劉備是大哥,哪能輕易見到?
二則就是,龐統是劉備的軍師,也是名士一枚,跟彭羕屬于一類。
就這樣,龐統跟彭羕一通流后,頓時大呼:奇才啊!故而「 大善之」。
此刻,東洲派的奇才法正,已歸降了劉備。他知道彭羕跟自己一樣,被劉璋輕視和羞辱。
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如今站在一個戰壕內,再加上彭羕的確有才,故而法正也贊嘆,認為是奇才。
于是龐統和法正,一起向劉備推薦彭羕。
東洲派奇才和益州派奇才
有了這兩位大咖推薦,可想而知劉備會怎麼重視彭羕了。
二話不說就留在了自己身邊,給予了超常信任,經常讓彭羕代表自己給手下傳達命令啥的。
不得不說,劉備太會收買人心了。
雖此刻沒封彭羕官職,卻通過讓彭羕一再亮相,傳達出了「彭羕是我劉備心腹」的訊號。
不但讓劉備手下人開始尊敬,也讓彭羕事實上一飛沖天了——昨兒還是被劉璋羞辱的「髨鉗之囚」,今日便是劉備身邊的心腹,他能不興奮嗎?
如今,很有必要做個總結了,為何龐統、法正乃至劉備,都這樣超常重視彭羕?
前面已經說了,彭羕是益州土豪勢力的代言人身份,他都敢吐槽劉璋。
如今劉備想得到西川,自然就要超常重視,向益州豪強勢力釋放善意:我劉備可不是劉璋哦,會給你們好果子吃的。
不信?看看我是怎麼對待彭羕的。所謂一個彭羕可當十萬兵來用。
隨著劉備奪了西川。當初擺在劉璋面前的東洲勢力和益州勢力的矛盾,就擺在了他面前了。
想消除?劉備就會急眼——他也是外來戶,正好平衡雙方,讓自己坐穩呢,哪能打歿一方?
于是,東洲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奇才的法正隆重出場!
《三國志》載,此刻的法正猶如小人得志一般,「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誅毀傷己者數人」,搞得人們都找到諸葛亮,要求管管法正,太不像話了。
可諸葛亮卻反手教育了一番來人,總的意思就是說:你們只看見法正為惡了,但若沒有法正,劉備能得西川嗎?要有長遠目光哦。
為何劉備和諸葛亮,突然變得這麼不講理了?這就是法正的妙用之一。
劉備是外來戶,若想站穩西川,就必須胡蘿卜和大棒交替使用。那麼這個大棒誰來揮舞才更好?
劉備還諸葛亮?都不好!所以,法正便操起了這大棒——誰不服劉備,我法正就讓誰好看!不信?咱就看彭羕的遭遇。
劉備得了西川后,他被封為「 治中從事……處州人之上」,既彭羕也成了如法正般的人物,是益州豪強勢力的代表( 處州人之上)。
故而跟法正一樣「 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就是無法無天一般。
哪料諸葛亮卻變臉了,「 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意思就是說,這個彭羕太能鬧幺蛾子,遲早會搞得西川難以安生。
于是劉備觀察一番后,把彭羕外放,調離權力中心的成都,讓他去當「江州太守」。
諸葛亮咋對彭羕這麼厭惡,以至于數次向劉備告密( 屢密言先主)?
諸葛亮和劉備也難!已經讓東洲派的法正出面了,若再讓益州派的彭羕也跟法正一樣,那是不是就等于回到了「暗弱無能的劉璋時期」,雙方歿掐,搞得都對老大不滿!
所以,必須要打壓一方了。諸葛亮和劉備選擇了東洲派,也就是法正!
這才是諸葛亮厚法正,恨彭羕的邏輯,非彭羕如何囂張——論囂張,他比得過法正嗎?
馬超告密
事實也果然如此。彭羕對劉備的處置異常不滿,因為這意味著益州豪強勢力的失敗。
于是,彭羕找到了馬超表示:劉備就是一個老兵油子,哪如馬超你啊?不如「 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
即,我不是要外放江州太守嗎?干脆,我在外為援,你在內出擊,別說小小西川了,就是天下也不在話下。
這一番話嚇瘋了馬超!當晚就向劉備告密。劉備大怒,這妥妥造反。故而誅掉了彭羕。
最后一個疑問,從龐統和法正的評價來言,彭羕之才似乎不亞于法正,為何劉備和諸葛亮,卻選擇東洲派的法正,干掉了益州派的彭羕?
只有一個原因。放眼三國時期,凡本土豪強勢力,無不是誰強就跟誰合作!
后來劉禪投降便是益州豪強勢力的杰作,當時朝堂上,以譙周為首的全是益州豪強勢力。
也就是說,在蜀漢后期,益州豪強勢力已成了主流。
就算劉禪想抵抗,若他們不配合,城內有十萬天兵天將,也不起作用——比劉璋投降時的情況還不如!
東洲派是當初隨劉焉入川時的骨干,嚴格意義上說,也屬于外來勢力,自然諸葛亮的荊州派系和劉備的元老派系,就必然選擇東洲派合作了——是本身屬性決定,非奇才或囂張與否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