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孤,顧名思義,一般是指皇帝將年幼的接班人托付給大臣輔佐。這是對皇帝一生的最后考驗。托得好了,江山延續,托孤失敗,改朝換代。
歷史上托孤發生很多次,實話實說,結局好的托孤鳳毛麟角。
而大多數的托孤,都出現了偏差,今天本文分析兩個托孤,雖然和老皇帝的初衷都有偏差,但一個有驚無險,另一個卻改朝換代,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
而同樣的,我不只是講一個簡單的歷史故事,而是通過托孤這件事來分析皇帝的水平,如何觀人,識人,如何制衡,給大家一些啟發。
這次說的是在兩漢三國時期,漢武帝托孤為何有驚無險,而魏明帝曹叡托孤卻改朝換代。
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如何正確托孤呢?要考慮三個因素。
傳位,尤其是傳位給幼主,最重要的是什麼?是幼主的聰明嗎?是幼主的德行嗎?
都不是。是幼主的合法性。而什麼能證明他的合法性?是血統,是無可爭辯的血統。
古代家天下,皇位在開國大帝的子孫中一代代流傳,他們靠的不是別的,就是血統。
這是幼主執政權力的來源。失掉這個,幼主毫無權威。
其他的聰明與否,只是附加項,再說了,一個幾歲的小孩子,除了天縱奇才的一兩個,其余年紀不大,也看不出什麼。
漢武帝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到位。
1、劉弗陵真的是堯轉世身嗎?
漢武帝晚年玩脫了,搞掉了自己法定繼承人太子劉據。而他鐘意的小兒子劉弗陵又太小,怎麼辦?只能托孤。
但在托孤前,漢武帝可是沒少給小兒子操心,操什麼心?血統的合法性+天命所歸。
我們看看劉弗陵,他老媽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造勢了。懷了14個月。
和當年堯一樣,顯然,這種突破人類生物學常識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但是,漢武帝就是愿意為她背書,給她修建了堯母門,旗幟鮮明地為她站臺。
不管這是不是他為廢除太子劉據做出的暗示,劉弗陵從小就被籠罩上了不凡的神秘色彩。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
而長大一點后,漢武帝又經常說劉弗陵像他。
這點被明確記載在漢書中,大家不要搞錯因果關系:是漢武帝決心立劉弗陵后,才用了這些造勢的手段。
而不是這些手段促成了漢武帝立劉弗陵。
而漢武帝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是給劉弗陵血統之外,增加上一層天命的罩衣,讓其成為接班人更為名正言順。
2、劉弗陵血統不具有唯一性,怎麼辦?誅啊。
而即使采取了這麼多措施,漢武帝還是不放心。因為劉弗陵血統不具備唯一性——除了廢太子劉據,還有一群野心勃勃的兒子虎視眈眈。
對此,漢武帝進行了無情打擊:
太子劉據歿后,皇三子劉旦上書父皇,自愿進京擔任皇宮保衛,希望得立為太子,漢武帝大怒,立誅劉旦派來的使者,并削其三縣。
皇四子劉胥為人奢侈,喜好游樂,行為舉止毫無法度,未被立儲。
皇五子劉髆系李夫人所生,李廣利的外甥。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和丞相劉屈氂謀劃立劉髆為太子,事發后李廣利投降匈奴,劉屈氂被腰斬。
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即漢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劉髆去世。
經過這麼一番整頓,劉弗陵終于具備了血統的唯一性,再加上漢武帝營造的天命所歸,都是為了增加劉弗陵的威望。
為了八歲的劉弗陵能坐穩帝位,漢武帝可謂操碎了心。
3、坑娃的曹叡,把曹芳害慘了
對比漢武帝,魏明帝曹叡在托孤上可謂一言難盡。
曹叡,其實是曹魏的掘墓人。他至少要為高平陵之變負上一大半責任。
他在任上雖然取得了西拒諸葛,南壓東吳,北平遼東的戰果。
但他對內大興土木,對外頻繁征戰,民力衰竭。
但這些都不足以動搖一個帝國的根基。根基是什麼?
是他沒有兒子。所以只能選擇曹芳作為養子。
沒有兒子,養子繼位也就罷了,還是一位來歷不明的養子。
再次強調:皇位傳遞,什麼最重要?血統最重要。
皇帝年紀小不怕,血脈要純正。
這位曹芳,連親生父親都沒人知道,魏書記載: 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你要不就直接說是親生兒子,你已經說是養子,連父親是誰都不說,這對這個孩子的未來是致命的——大家對他沒有敬畏感。
他也無法得到曹氏親生父親一脈的支持。
作為后來人,我們都清楚曹叡的小心思,無非怕太子大了將來來一出明世宗嘉靖一樣認親爹的大戲,把他這個干爹牌位擠出太廟。
但這種可能機率不大不說,現實是曹家的帝位完全沒他想象地那麼牢固。
笑而不語的嘉靖帝一個小孩子,登上帝位最大的依靠是什麼?是血統。
這也是他日后親征的合法性根源。
但曹芳血脈不明,從法理來說,其他曹丕的孫子都不弱于他的血脈。
他們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后面無論是曹爽、司馬懿、司馬師都對這個皇帝毫無敬畏感,不得不說,根子在曹叡這里。
托孤另一位需要重點關注的是誰?
是老皇帝的妻子,新皇帝的太后。
1、漢武帝給了劉弗陵豪華配置卻奪走了他的母親
漢武帝為什麼苦心孤詣地給劉弗陵加上這麼多光環,就是因為他要去掉劉弗陵最有力的輔助——鉤弋夫人。
因為劉弗陵沒有母親的幫助,所以才會給他額外掃清障礙,給他增加天命光環。
而為什麼要去掉這個幼主的最佳輔助?
因為太后是一把雙刃劍,在皇帝年幼時,太后是皇帝的最佳支撐者,因為二者利益一致,而在皇帝長大后,太后又是皇帝的制約者,因為在權力這杯鳩前,哪怕是母子之情也要讓位于權欲。
漢武帝自己就吃夠了這個苦。
他老媽王太后、他奶奶竇太后,哪個不是手握大權不肯放手,漢武帝自己爭了十幾年才真正親政,自然不愿意讓劉弗陵再吃一遍苦。
任何人做決策,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歷得出的經驗。
漢武帝的經驗就是——干掉將來可能會礙事的太后,寧可將權力托付給心腹大臣暫管。
而曹叡的情況和漢武帝截然不同。曹芳是養子。
養子的第二大隱患——皇后不支持。
這個小皇帝,本身沒有血統的支持。
那麼太后的存在就更加重要了。
如果想真的好好養,做個好養子,應該給皇后養大,讓皇后在哺育過程中建立感情,這樣,曹叡歿后,孤兒寡母團結一起,加上郭皇后,出身河西大族,還是能給皇帝一些支撐的。
但顯然在魏書中沒看到任何記載,曹叡好像完全沒料到自己會那麼早歿,曹芳也是在病危當天匆忙冊立為皇太子,旋即曹叡病故,曹芳繼位。
曹芳和郭太后,名義上是母子。
實際上,也只是點頭之交的同事罷了。
從后面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輕易請動郭太后的詔書就知道,郭太后,實在對曹芳沒啥感情,否則當時曹芳還在曹爽手中啊。
太后要考慮到曹芳的安危就不會或者不會馬上發出這種要命的詔書。
果然,隨后幾年,司馬師廢曹芳時,由于曹芳血脈不明,恪守禮數的世家沒什麼反抗,而郭太后更是充當了工具人,而是下旨指出曹芳失德,然后曹芳被以太后名義廢除。
幾次曹芳的關鍵時刻,看不出郭太后絲毫伸出援手的想法,這對母子,感情如何可想而知。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太后本身也受到了脅迫,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可是,在曹芳被廢后,立誰為新皇帝時,這位郭太后可是直接和司馬師對著干,鮮明地否決了他的意見,原因只有一條——觸及到她的核心利益。
如果是叔叔彭城王當了皇帝,那太后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選曹髦這個侄子輩當皇帝,那麼她就還是太后。
可見,郭太后并不缺乏對抗司馬家的勇氣,只是看是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而曹芳,顯然不被郭太后當作自己人。
郭皇后為何選曹髦?
師又使使者請璽綬于太后。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當永絕嗣乎?
高貴鄉公,文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于禮,小宗有后大宗之義,其詳議之。」
試想,如果曹芳從小被郭太后撫養長大,那麼母子感情甚好,他的皇帝之路有太后扶持,不會那麼艱難吧?
無論是漢武帝還是魏明帝,都把輔政大臣看得非常重要。的確,一個好的輔政班底是保證皇權過渡的最好保障。
這也是保證托孤成功最重要的一環。
1、漢武帝為何選中霍光托孤?
我們可以看到,漢武帝精心挑選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這套黃金班底,共同輔佐少主。
而事實上,這套班底的核心人物——霍光,也是出色完成了任務,哪怕中間出了很大偏差——其實霍光輔佐了3任皇帝,在霍光人生的后十幾年,就是大漢事實上的皇帝了,那麼是什麼制約了霍光沒有造反呢?
談到這里,不得不佩服漢武帝的觀人之術。
霍光在被漢武帝發掘前,除了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外,沒有什麼特長。
仿佛默默無聞,但漢武帝為什麼就托孤給他呢?
史書記載: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霍光這個人,二十余年從未犯過錯。這說明什麼?
有人說謹慎,這肯定沒錯,但如果不是霍光將國家法律和宮廷戒律已經融入到骨子里,他是不可能做到二十多年不犯錯的。
這解釋了霍光的一個本性—— 守規矩。
當年剛入宮廷,默默無聞當差幾十年的霍光有一個旁人所不能及的本事:他上朝的時候,每一步的大小,每次朝會的站位,從進殿門到自己的占位走的步數,都是一樣的。
這也反過來說明了霍光的這個本質—— 一舉一動,莫不合規矩。
霍光守的規矩誰制定的?漢武帝啊。
這就是漢武帝挑選霍光挑大梁的根本原因。
如何保證輔政大臣的質量?抓住核心人員即可。如何保證核心人員的忠心?
找一個守規矩,把這種觀念刻在骨子里的人即可。這就是漢武帝觀人的不傳之秘。
2、霍光的本性導致他不可能背叛大漢
我們看到,霍光面臨了三次機會,輔佐了三位皇帝,他始終恪守守規矩這條本質。
漢昭帝和霍光配合默契,成功穩住了幾乎快被漢武帝玩廢地基本盤。
經過他們十幾年的努力,漢朝大大恢復元氣,「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霍光很好地盡到了輔政大臣的職責。
期間哪怕上官桀劉旦等人誣陷他,手握兵權的他也沒有走特殊流程反抗,而是將決定權交給了漢昭帝。
海昏侯時期,劉賀犯了很多錯誤和忌諱,霍光聯合大臣廢了他,這是對劉賀本人的背叛,但不是對漢朝的背叛。
有人說臣子廢皇帝也是守規矩嗎?伊尹放逐太甲,這是有先例可循的。
到了漢宣帝時期,霍光大權在握,就是事實上的皇帝了,受權力欲的驅使,他也戀權,壓制漢宣帝,但他始終邁不出造反這一步。為什麼?
除了種種外在因素制約,最重要的是霍光買不過內心的那道坎——他本身是最守規矩的,作為一個臣子,漢宣帝這位皇帝沒有任何失職的地方,霍光不可能廢掉他。
而作為一個權臣,他如果篡位,那就是自己不遵守自己的規則。
他守了一輩子規矩,規矩已經刻進他骨子里,成了他的本性,他無法自己做出不守規矩的行為。
可以說, 霍光雖然權傾天下,但他其實從未從漢武帝的手掌心中逃脫。他一直活在漢武帝制定的規矩中,他一直在大漢掌控中。
3、曹叡的托孤過程讓人無語至極
曹芳可能是最慘的托孤對象,作為太子血脈來歷不明也就罷了,太后也和他關系一般,那麼,總歸是要安排一般靠譜的輔政大臣吧?
可惜,也沒有,曹爽其實是臨時被頂上位的替補。
看看曹叡的托孤過程,簡直讓人無語。
曹叡最早的托孤對象是曹宇。
最初的托孤方案,是拜曹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共同輔政,囑咐后事。
但是夏侯獻、曹肇和曹叡的寵臣劉放、孫資關系緊張,他倆可不敢讓這二位成為輔政。
據說當時,殿中有一只雞飛上樹,夏侯獻和曹肇二人互相說:「這也太久了,看他們還能活幾天!」暗指劉、孫二人專權。劉放、孫資怕有后患,決心采取行動。
曹叡此時召曹宇托孤,曹宇性情恭順溫和,一開始按照套路先堅決推辭,此時君臣是通過劉放、孫資傳話交流的。
曹叡讓劉放、孫資進入臥室問道:「燕王真是如此說的嗎?」
劉放、孫資答道:「燕王實際是自知不能承擔重任,所以這樣。」曹叡問:「誰可以承擔?」
當時只有曹爽一人在旁,劉放、孫資順勢推薦曹爽,并且說:「應當召回司馬懿參與。」
曹叡問:「曹爽能承擔這件大事嗎?」
曹爽汗流滿面,緊張得不能回答。劉放暗中踩他的腳,耳語說:「快說以歿奉社稷。」
曹叡居然就這麼聽從劉放、孫資建議,打算任用曹爽、司馬懿,不久想想不對勁,又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
劉放、孫資再次入見游說曹叡,曹叡再度聽從他們的意見。
劉放說:「最好親自寫下詔書。」曹叡說:「我疲乏極了,不能寫。」
劉放隨即上床,把著明帝的手勉強寫下詔書,遂拿著出宮大聲說:「有詔書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職,不得在宮中滯留。」曹宇等流淚而出。
傳位這麼關鍵的大事,竟然提前沒有和曹宇做好溝通,以致被小人從中作梗,最終的托孤方案和曹叡的初衷完全不符。
真是讓人無語。
最終,托孤托出了臨時上任的曹爽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
這其實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曹芳本就先天不足,再碰上這麼幾位,被當作傀儡操控不是必然的結局嗎?
所以曹魏之亡,實亡于曹叡啊。
古語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其實一個皇帝,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階段:登基、重大變故、交班。
其中交班更是重中之重,看一個皇帝是否英明,看他交班交得如何就能看個八九不離十。
而我們現在人,很多重視一件事的開始,但其實結尾更重要。
妥善的收尾是很考驗一個人的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