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庶子們說,「我們又不是嫡子,不敢跟他們爭啊!」
司馬昭說,「我大哥的兒子,就是我的親生兒子,爭什麼?早晚還不都是我家的?」
司馬師說,「眼下的形勢太復雜,弟弟啊,你們都駕馭不了,還是讓我來吧!」
司馬師和司馬昭之所以能團結協作,根本原因在于兩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這一點是由司馬家族的特殊情況,以及當時的政治形勢所決定的。
司馬懿只有一位正妻,名叫張春華,兩人很早就結為夫妻了。張春華對司馬懿極為忠心,早期曹操征召司馬懿時,司馬懿不愿去就裝病推辭,不料被家中的婢女看出破綻,張春華當機立斷,親手殺死婢女滅口。兩夫妻都是思慮縝密、心狠手辣的人,生下的兒子自然也不差。
張春華共為司馬懿生下了三個兒子,即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干,但是司馬干有間歇性神經病,即便是清醒的時候,也對權力表現得絲毫不感興趣。如果是在犯病的時候,那就很嚇人了。《晉書》記載,司馬干的姬妾死后,他不讓下葬,而是裝在棺材里,每天晚上拖出來奸淫,早上再放回棺材,直到尸體腐爛了才下葬。這樣的人,自然是無法繼承司馬懿的權力的。
張春華去世的時候,司馬懿已經69歲了,正忙著和大將軍曹爽爭權,于是借機裝病,騙過曹爽,暗中積蓄力量,為后來發動高平陵政變做準備。所以,司馬懿也沒有再娶妻,也就只有司馬師三兄弟是嫡子了。張春華和除此之外,司馬懿還有三個小妾,最有名的就是伏夫人,生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司馬京四個兒子;張夫人生了司馬彤;柏氏生了司馬倫。這六個兒子,都是庶出,古代遵循「嫡長子繼承制」,所以庶子的地位遠不能和嫡子相比的,這六個兒子對司馬師兄弟來說,從禮法上來說沒有任何威
(司馬懿和張春華 劇照)
即便這六個庶子有什麼想法,也很難實現,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不僅起點不如嫡子高,就連進步的速度也遠遠不如。高平陵之變后,司馬師被封為長平鄉侯、衛將軍,司馬昭被封為為安西將軍、持節,而那些庶子們還只是散騎侍郎、散騎常侍之類的小官,威望和權勢都差得太多。
退一步講,司馬懿死之前,雖然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朝政大權,但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全掌握朝政的地步,那麼他死了之后,他的兒子就更沒有這種威望,所以說,其實司馬懿在一定程度上是給兒子們留下了一個棘手的爛攤子。
當時的形勢復雜多變,詭譎多詐,即便是浸淫權術多年的老手來操盤,都是稍有不慎就萬劫不復的局面,可謂風險與機遇并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身沒兩把刷子,還真不敢伸手試一試。而司馬懿的庶子們的威望更低,浸淫權力斗爭的層次也不夠,威望和才干都不支持他們給當權的司馬師兄弟找麻煩。不僅不能找麻煩,還要千方百計地支持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保住司馬師兄弟,才能保住他們自己的地位。
(司馬懿父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當時還比較復雜的政治形勢下,司馬家族的兄弟們之間還是很團結的,那麼競爭就只會出現在嫡子們之間。而嫡三子司馬干有精神病,那就只剩下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了。
為什麼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沒有發生爭權的情況呢?除去當時的局勢迫使兩人必須聯手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司馬師的兒子,就是司馬昭的兒子。
司馬師的妻子是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一口氣為她生了五個女兒,沒有兒子。夏侯徽后來被司馬師給毒死了,又娶了吳氏為繼室,吳氏無出,后來被休,至于原因史料未提及,我猜測可能是因為沒有生出兒子吧。之后,司馬師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羊徽瑜,是漢朝名臣蔡邕的外孫女,也沒生下子女。但羊徽瑜家族地位很高,不能休妻,活得又比司馬師還長,所以司馬師就只有這三任妻子。
這個時候,司馬師也死心了,看來自己是命中注定沒有兒子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司馬昭的正妻王元姬,一口氣給司馬昭生下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小妾們合起來又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合計九個兒子。于是,沒有兒子的司馬兄弟們紛紛表示要「吃大戶」,過繼司馬昭的兒子為自己的嗣子,承繼香火。
司馬師作為大哥,當然要先挑,于是司馬昭的嫡次子司馬攸就被過繼給了司馬師,成為司馬師的次子。老六司馬京也沒有兒子,司馬昭就將庶子司馬機過繼給他為嗣子,不過司馬京太倒霉,司馬機還沒給他生下孫子就死了。
總之,司馬師的嗣子,就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你說司馬昭爭個什麼勁呢?早晚這一切還不都是他家的,更何況司馬師的身體一直不好,還有眼疾,能活幾年都不好說。
(羊徽瑜劇照)
高平陵之變之前,司馬懿將司馬師和司馬昭叫到跟前,將兵變計劃告訴兩人,結果司馬昭緊張得整夜睡不著覺,而司馬師則與往常無異。第二天早上,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齊聚司馬門,就連司馬懿都為之驚嘆。依靠這三千死士,司馬師坐鎮洛陽,控制京都,保證了高平陵之變的成功。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師的政治才能和政治遠見,應該在司馬昭之上。
司馬懿去世后,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執掌曹魏軍政大權。第二年,司馬師下令伐吳,讓弟弟司馬昭為都督,帶軍出征,結果被諸葛恪擊敗,導致司馬昭的鄉侯爵位被削。但很快,司馬師就找了個小功,將司馬昭的爵位恢復。不過,在一削一封之間,司馬昭算是徹底領教了司馬師的手段,不敢再有異心,只能乖乖聽司馬師的話。
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個人權勢達到了頂點。這個時候,司馬師并沒有虧待司馬昭,不僅升他爵位為高都侯(縣侯),而且還讓他兼任中領軍,鎮守洛陽,兄弟兩人共掌大權。
由于以上所說的三個原因,司馬氏兄弟團結合作,親密無間,沒有給曹魏離間的機會。
司馬師死的時候,嗣子司馬攸才十歲,當然沒有能力繼承他的大將軍之位,所以只是繼承了舞陽侯的爵位,這最早還是從司馬懿那里繼承來的。
司馬師死在許昌,當時正在帶兵出征,病重的時候司馬昭前去探望,以致洛陽無人鎮守。曹髦趁機要求司馬昭留鎮許昌,只讓尚書傅嘏帶軍回京師。司馬昭不聽這一套,親自帶兵返回,要求小皇帝封他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將軍政大權統統抓在了手里。
曹髦不甘心當傀儡,帶人攻打司馬昭的府邸,結果被司馬昭豢養的死士成濟所殺,這個手段,也是司馬昭從哥哥司馬師那里學來的,活學活用而已。
曹髦死后,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權勢比司馬師當權時威赫十倍,什麼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那都是全套享受的,還拜為相國,封晉王,加九錫,為篡位做足了準備。
司馬昭死的時候,他的嫡長子司馬炎30歲,過繼給司馬師的司馬攸20歲,兩人都成年了。按道理說,司馬昭應該將王位傳給司馬師的嗣子司馬攸,但最終私心占了上風,將王位傳給了司馬炎。
最終,由司馬炎完成了篡位的最后一步,建立晉朝。而司馬攸在晉朝始終不被司馬炎信任,受到排擠,最終憂憤而死。
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最后的贏家是司馬昭。
綜上所述,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之所以能團結合作,是因為當時的政治形勢還很復雜,他們不合作就要被其他勢力吃掉,這是客觀因素。主觀上,兩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司馬師的嗣子就是司馬昭的親兒子,可以說兩人合二為一,共為一體,當然不會反目成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