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快訊
明星
綜合推薦
動漫影音
    
【唐史】李治蒙冤千年,歷史上他到底有多恐怖?看國外史書怎麼評價就懂了
2022/02/04

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唐高宗李治是大唐第三位皇帝,有說他能力一般還很窩囊,也有說他其實是一代雄主,也有耀眼的光芒;有說他有違綱常搶了父親的才人,也有說他忠于愛情並不在乎別人的是非評判……

無論輿論如何,一個不真的事實: 李治是史上最牛的男人。縱觀上下五千年,誰比得上他?

除了他本人是皇帝外,他的爺爺、父親、妻子和兩個兒子都是實打實的皇帝,且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還打造了赫赫盛世「貞觀之治」,他的妻子武則天乃第一個也是正史上唯一一個登基稱帝的正統女皇,打造了輝煌的武周天下,為唐玄宗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夯實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我們就聊聊這位史上最牛的男人,看他究竟是運氣爆棚,還是實力使然?筆者的觀點是:

李治並非柔弱懦怯無能之人,其實也是一代雄主,實力與運氣皆備,不亞于漢文帝、漢景帝,稱「高宗」的確如是;

不過他遜于父親太宗及妻子則天女皇,被其光芒遮擋,兼之身患風眩,也就不那麼突出,甚而被矮化罷了。

一、出生高貴的李治當上皇帝並非天意使然

李治于西元628年出生于大唐帝都長安的東宮麗正殿,這位一生來就高貴的嫡三子, 「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乃太宗皇帝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自是含著金鑰匙長大。

3歲時即封晉王,5歲時掛銜「并州都督」,深得恩寵。

但這並不意味著李治是必然的皇太子。

畢竟他之上有親大哥李承乾,按「傳嫡傳長」,李承乾是實至名歸的皇太子;

即便按「傳賢」,還有嫡次子魏王李泰、吳王李恪等補缺。

李治只是嫡三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輪不到他,一般情況下也只能是王爺到頂。

由此,李治就沒去考慮皇儲之爭,自己該幹嘛就幹嘛,按著自己的「仁孝」行事,有王室之家也夠顯赫了,不必奢想其它有名無分的事。

所以,李治的兒提時代過得無憂無慮,分外自然。

9歲時,母親長孫皇后過世,李治自然而然表露出來的悲傷思念之情,體現出純真的孝順, 讓懷舊、重情的太宗皇帝深為感動,不久即授予李治「右武侯大將軍」的待遇。

貞觀十八年,太宗討伐高句麗回朝到并州時,不期生了大毒瘡。

李治得知,親自服侍父親,還扶著父親的步輦步行跟從多日,讓太宗對李治的仁孝更為讚賞。

就在這個時節,太子承乾謀反,魏王李泰又野心突顯,公然對太宗言繼位後即「誅子讓弟」,私下卻威脅李治……

雄主李世民只好廢了嫡長子、嫡次子,重新召集重臣商議立儲。

一方面,由于親舅舅長孫無忌的傾力支持李治;

另一方面,更由于李治的仁孝在李世民心中紮下了根。

李治靠著「不爭」與「仁孝」,又得親舅舅的扶持,便于西元643年時年15歲時,被父親李世民冊立為皇太子。

6年後,也就是西元649年,父親太宗皇帝駕崩,21歲的李治即位,這就是大唐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李治「廢王立武」的背後真相:關隴集團與皇權之爭

李治登基之後,很快發現,自己雖然是皇帝,但是自己的權力卻十分有限。

身為皇帝,李治根本沒辦法乾綱獨斷,他的很多旨意,如果不符合朝臣們的期望,聖旨到了門下省之後,也會被很快給退回來,根本不會被執行。

所謂的九五之尊,所謂的天下共主,這時在李治看來,實在是一個很可笑的說法。

身為皇帝,而且是合法繼承皇位的皇帝,登基之後自己的聖旨竟然不管用!

大臣們可以隨意把自己的聖旨給退回來!這還算什麼皇帝?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

這個時候的李治,就開始尋找問題的所在。很快,隨著李治逐漸熟悉朝政運轉之後,李治終于發現了他真正的敵人。

這個敵人,不是某一個人, 而是李世民留給他的一整套制度,以及作為這套制度生存土壤的關隴集團。

李治當時面對的問題,其實比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首先說制度,為什麼當時李治的聖旨發下去以後,大臣們可以退回來?而且李治還挑不出毛病來?

因為李世民在位期間,設計了一套後世照抄千年的三省六部制。

正常情況下,一套聖旨想要頒佈,首先他表明自己的意思,由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然後將詔書送到門下省,交由門下省負責審核。如果門下省的官員,覺得詔書沒問題,那就可以直接送到尚書省,由尚書省管轄的六部去執行。

但如果門下省的官員,覺得有問題的話,按照當時的法律,可以直接合法地將詔書退回去。

被門下省退回詔書後,皇帝有兩個選擇, 一是聽大臣們的建議,停止這項命令。二是不顧門下省的反對,強行下旨。

想要強行下旨,也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直接罷免門下省所有官員,換一批聽話的官員上來,然後再下旨。

另一個,則是不通過門下省,在中書省寫完聖旨之後,直接發到尚書省,強行讓尚書省的官員去執行。

因為是中書省直接發下的聖旨,所以這種聖旨也被稱之為中旨。

中旨,在很多朝代,已經有點不符合規則了。如果尚書省以及地方官員聽話,或許還會執行。

但如果碰上兩個‘二杆子’,收到中旨之後,非但不會執行,還會直接上書,說皇帝這樣做不對。

如此一來,皇帝不但無法執行命令,連自己的權威都會受到嚴重打擊。

時間長了,這個皇帝也就廢了。

李世民設計這套制度的時候,初衷也是好的。因為李世民很清楚,就算他是皇帝,也不可能所有命令都是正確的,所以需要大臣們給他挑錯。李世民在位的時候,門下省的老大,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那位以直言敢諫聞名的魏征。 正是因為魏征當時是門下省的老大,所以他經常會合法地給李世民挑錯,跟李世民吵架,最後成了千古留名的大唐第一杠精。

但是,到了李治時代,這套制度卻成了李治的絆腳石。

要知道,李世民的皇位,那是靠著他南征北戰,一路打下來的。 所以,李世民在朝堂上就是絕對的權威,這一點,不會因為魏征和他吵架就有所改變。 但是李治不行,李治的皇位是繼承來的,他沒有李世民的那種權威性。

如此一來,如果李治的聖旨,不符合官員們的心意,官員們完全可以直接退回聖旨。

門下省不通過,就算李治強行下發中旨,尚書省也可以拒不執行。

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李治的聖旨價值,就連上廁所用的手紙都不如。

最要命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合法的。

大家其實可以想一下,任何一個朝代,能夠做到中樞重臣的,都一定是這個時代真正的精英。

如果貿然把這批人都擼了,全都換上一批新人,那接下來的工作誰做?

而且,李治當時面對的情況更糟。

擔任中樞重臣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爹留下來的貞觀老臣。 這些人基本上都出身于關隴集團,而且功勳卓著。

出身關隴集團,就意味著他們的立場是基本一致的。

就算李治換了一批人,新上去的那批人,還是出自關隴集團,他們還是會拒不執行命令。

至于說從關隴集團外選人,不好意思,當時掌權的基本上都是關隴集團。

如果李治想大范圍換人的話, 聖旨到了門下省,肯定會被退回來

而且,老臣黨基本上都有開國之功,位高權重。

比如當時負責輔政的長孫無忌,不但是李治的親舅舅,更是淩煙閣第一功臣。

一旦李治站到了所有老臣的對面, 這些老臣和勳貴們聯手的話,完全可以直接廢了李治。

這就是李治當時面對的情況。

所有的一起,看上去都在完美運轉。李世民留下的那些貞觀老臣們,對李治也是極為忠心,全力輔佐李治。

這樣看上去,李治只要做個甩手掌櫃,把朝堂上的事情,都交給大臣們,自己吃喝玩樂就可以了。

李治不傻,他很清楚, 如果自己真這麼幹,魏、周、隋前車之鑒猶在昨日,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大權旁落,徹底被架空。

一旦到了那個地步,別說自己的皇位, 祖宗辛苦打下來的大唐江山還能不能保得住,都是個問題。

所以,李治必須得從老臣們手裡爭權。

但要想從這群勳貴老臣們手裡奪權,顯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管是資歷還是心機,李治顯然都不如這群老臣。 所以,李治當時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時間換勝利(可以參考司馬懿)。

司馬懿的優勢,是活得久,而李治最大的優勢,就在于他年輕。

而那些老臣們,遲早有退休的那一天。 在這個過程當中,李治只要不斷培植自己的手下,緩緩取代這些老臣。若干年之後,李治自然會取得勝利。

這其實也是最理想的狀態。

從李治登基之初的表現來看,李治當時所採用的,也正是這種策略。

李治登基之後親政以前,唐朝對外戰爭,幾乎全部停止。

因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打仗,就涉及到兵權的交接。刀兵之事,交出去容易收回來難。

另外,李治也在積極找各種理由,提拔聽自己話的官員。 比如那些出身寒門的普通官員,再比如皇后那邊的親戚。總之,只要能從老臣們手裡,爭奪更多的權力,李治基本上都願意去做。

但問題是,接下來的幾年裡,有三件事的發生,徹底打破了這個平衡。

1.第一件事,是李治的後宮爭寵。

李治在被立為太子之前,就娶了一個太原王氏的女子做正妻。

後來,隨著李治步步高升,王氏也逐漸從王妃變成了太子妃,最後又成了皇后。

而當上太子之後,李治自然要納妾,所以就娶了一個蕭姑娘。 在李治登基後,蕭姑娘也被冊立為蕭淑妃。

從此之後,李治的後宮就不安生了。

作為皇后,王皇后自然是想爭寵。但相比那位蕭淑妃,王皇后有個劣勢,那就是不能生孩子。而蕭淑妃雖然不是正宮皇后,但卻給李治生了好幾個孩子,而且還有兒子。再加上蕭淑妃本人確實長得好看,所以更受李治的寵愛。

為了和蕭淑妃爭寵,穩固自己的地位,王皇后想盡了辦法。 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王皇后爭寵的手段,真的是蠢得不能更蠢了。

王皇后為了爭寵, 竟然主動去聯繫老臣黨,希望通過老臣黨的支持,穩固自己的皇后之位。

這個想法從道理上來說,其實也沒錯,畢竟作為一個皇后,也確實需要一些朝堂上的政治力量,來支持自己。 但問題是,王皇后得到了老臣們的支持後,等于是和老臣黨聯手了!

原本李治大力扶持皇后的家人,就是希望扶持起一個外戚党,和老臣黨打擂臺。 但經過王皇后這麼一搞,外戚党反倒是和老臣黨站到一起了!這下子,李治反倒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努力提拔, 反倒是強化了老臣黨的力量

這樣一來,李治對王皇后,這就不是不喜歡的事情了,簡直是厭惡之至。

除了和老臣黨聯手之外,王皇后還做了一件蠢事。 這件蠢事,就是接武則天入宮。

2.武則天入宮這件事,就是第二個意外。

對于李治來說,最開始的時候,這其實只是一件小事。 武則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病重期間,一直侍奉李世民。這期間,李治經常和武則天接觸,所以便有了私情。

等到李世民去世之後,按照慣例,武則天被送到了感業寺出家。然而一年之後,在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李治按照慣例,要去感業寺上香祈福,所以就在感業寺再次遇到了武則天。

兩人再次見面之後,很快舊情復燃。當時李治剛剛登基,既需要熟悉各種業務,也需要和老臣黨爭權,自然壓力很大。再加上李治此時只有23歲,各方面……大家懂得。 所以,這次見面之後,兩人很快就有了私情。

對李治而言,這段私情, 其實更像是一次隨意的放鬆,估計李治當時也沒想太多。但在這之後,李治又去了幾次,和武則天又私會了幾次。幾次私會之後,那位主掌後宮的王皇后,自然發現了。

此時的王皇后,正發愁如何打擊蕭淑妃。得知此事後,王皇后便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既然李治喜歡尼姑,那就直接讓尼姑進宮好了。反正只要能夠噁心一下蕭淑妃,從蕭淑妃那裡分得一部分寵愛,王皇后就算是成功了。恰好在此時,李治和武則天偷情幾次之後,武則天竟然還恰好懷孕了!

武則天懷孕這事,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畢竟,作為前朝皇帝的才人, 以一個尼姑的身份懷孕,實在是不好聽。但就在武則天入宮不足一年之後,武則天就替李治生下了一個孩子。從時間上來判斷,武則天應該就是在做尼姑期間懷孕的。

既然武則天有了身孕,王皇后就更有藉口,接武則天入宮了。 于是,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永徽二年五月,在李治服喪期滿之後,武則天正式入宮。幾個月之後,在永徽三年年初的時候,武則天為李治生下了一個兒子, 取名為李弘

武則天再次入宮的經歷,大致就是這樣的。

武則天再次入宮這件事,對于唐朝歷史而言,無疑是一次重要轉捩點。 但當時的文武百官們,其實也沒誰會真的在意這件事。在大家看來,這事最多算是一樁皇室醜聞,無傷大雅。而那幾位老臣黨的領袖,此時也都忙著爭權,沒誰會真的把這件事放在心裡。

不過,武則天入宮之後,確實也很快帶來了一些改變。相比王皇后和蕭淑妃, 武則天顯然更具有女人的魅力。再加上武則天剛剛給李治生了個兒子,所以李治自然要寵愛武則天更多一些。 如此,蕭淑妃得到的寵愛,自然也就少了。

西元652年五月,永徽三年,在武則天入宮一年之後,武則天被冊立為昭儀。

後宮的這些變化,雖然也有一些影響,但其實並不算大。前兩件事,雖然算是意外,但其實還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朝堂格局。

真正打破平衡的,是武則天入宮兩年之後,也就是永徽四年發生的一件事。

這件事,叫做房遺愛謀反案。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的發生,徹底改變了朝堂格局。

3.第三件事,房遺愛謀反案

房遺愛謀反案,說起來其實很復雜。簡單來說,其實是這樣的: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不過,房遺愛並非長子,所以房玄齡歿後,房玄齡的爵位,被其長子繼承。 然而高陽公主對此十分不滿,希望自己的丈夫房遺愛,能夠繼承爵位。

于是,永徽四年的時候,高陽公主誣告,說自己的那個大伯哥,對自己非禮,請求李治徹查此事。

此後,李治派長孫無忌去查證, 結果長孫無忌查案後卻意外發現,房遺愛和高陽公主夫婦,竟然打算陰謀造反

這下,事情大條了。

原本這只是一樁無關輕重的家產爭奪案,此時卻變成了一樁謀反案。被定性為謀反案之後,自然就要徹查了。 經過長孫無忌查證後,很快又有一大批人卷了進來。這些人包括薛萬徹、丹陽公主、柴令武、巴陵公主、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蜀王李愔、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節、左驍衛大將軍執失思力、安西都護柴哲威……

這些人的身份,各有不同, 但他們卻都是李唐宗室成員,而且算是核心成員。這裡面有公主有駙馬,有李家的實權王爺,有當朝宰相,也有地方實權大將。 此時李唐皇族內部,真正掌有實權的人,幾乎大半都在這個名單裡面了。

最後,長孫無忌借這件事,幹掉了一批人,流放了一批人。 經過此事之後,李唐宗室成員在朝堂上的力量,迅速衰弱,就此一蹶不振。

在這場謀反案發生的時候,從始至終,李治一直冷眼旁觀,只是靜靜地看著。

作為皇帝,發現自己的親戚們要謀反,本來應該是憤怒的。 但問題是,此時的李治,其實很難判斷,自己的這些親戚到底是不是真的要謀反。

不光李治無法判斷,就連後世史學家,也無法判斷。 目前公認的是,這裡面的很多人,比如宰相宇文節、江夏王李道宗、安西都護柴哲威等人,確實是冤枉被株連的,他們應該是什麼都不知道,也什麼都沒參與。而作為謀反核心的高陽公主夫婦,以及薛萬徹等人,是否真的打算謀反,其實也無從得知。

後世史學界,對這件事基本上認定為, 是長孫無忌借謀反為名,打壓自己的政敵。反正經過這件事之後,長孫無忌領銜的老臣党,在朝堂上基本就一家獨大了。

最終,這場謀反案的結果,既是李治願意看到的,也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李治願意看到的是,借老臣黨的手,清理掉了不少實權宗室成員,替他省了很多 功夫。但同時,李治不願看到的,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黨,自此一家獨大。

原本在李世民去世之前, 李世民其實留下了很多制衡手段,保證朝堂各方勢力的平衡。宗室黨很強,老臣黨很強,軍方也很強…… 幾方制衡之下,自然可以保證李治的皇位無憂。但如今,隨著宗室實權派被徹底打壓, 原來的朝堂平衡,徹底失效了

到了這個時候,作為舅舅的長孫無忌,已經成了李治的頭號敵人。

那麼接下來,該如何解決長孫無忌呢?

面對長孫無忌帶來的威脅,李治其實十分慎重。

一方面,長孫無忌是他的親舅舅,同時還是淩煙閣第一功臣。這樣的身份,讓李治處理他的時候,會有很多顧忌。

另一方面,長孫無忌在朝堂上立足多年,背後的勢力根深蒂固。只要動他,就勢必會影響整個朝堂。稍有不慎,甚至有可能會讓李治反噬自身。

恰好在這個時候,武則天給李治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

4.以廢後為名的「關隴集團大清剿」

當長孫無忌在朝堂上,打擊政敵的時候,武則天其實也沒閑著。 當上昭儀之後,接下來武則天的目標,就成了王皇后和蕭淑妃兩人。以武則天的野心,自然不滿足于做一個昭儀,肯定想當皇后。

但如何才能當上皇后呢?

相比那位王皇后,武則天顯然更精通于政治。武則天很清楚,僅僅靠李治對自己的寵愛,是遠遠不夠的。 在武則天背後,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依託。想要當上皇后,首先需要保證,自己在朝堂上也有很多人支持。

于是,在這個時候,武則天開始努力去結交朝臣。

不過,隨著武則天開始結交朝臣,武則天發現, 自己似乎很難爭取到那些出身關隴世家的大臣。這其實也不奇怪,因為當時關隴世家一脈的官員,主要是支持王皇后。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不會搭理武則天這樣一個小小的昭儀。

既然關隴世家一系的官員,無法拉攏,那就拉攏那些寒門官員好了。

武則天很快發現, 相比關隴世家的官員,寒門官員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在唐朝的時候,經過整個貞觀之治,科舉制已經被徹底確立起來。那些出身沒有那麼高貴,沒有家世背景的讀書人,也能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當然,比起後世來說,非常不健全)。 但同時這些寒門官員入仕之後,會受到那些世家官員的打壓,官職很難升上去。

所以,當武則天主動向這些寒門官員示好的時候,這些寒門官員,很快就有了回應,願意站到武則天這邊。

不過,就算能夠得到一些寒門官員的支援,還是遠遠不夠的。 這些寒門官員,在朝堂上的話語權有限,無法起到決定作用。這個時候,武則天也很清楚,想要做皇后,最關鍵的影響,還是在于李治。

于是,永徽五年,武則天做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情,徹底得到了李治的支持。

這一年,武則天替李治生下了一個女兒。此後,王皇后過去探望,探望過之後,武則天很快發現,這個女兒被悶歿了。

這件事,後來成了一個千古謎題。

沒有人知道,當時的公主到底是怎麼沒得。 但這件事發生後,李治顯然更願意相信,是王皇后下的手。

一個皇后,非但不支持自己,反倒還聯合大臣們和自己爭權,甚至還幹掉了自己的女兒!這樣的皇后,要她何用?

恰在此時,李治又發現, 武則天顯然比王皇后更適合做皇后。除了武則天確實很招人喜歡之外,武則天更是堅決站在他這邊的。 而且,武則天籠絡了不少寒族子弟,一旦把這些寒門官員提拔上了,一樣可以起到和老臣黨爭權的目的

從這時開始,李治開始生出了廢王立武的念頭。

但顯然,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並不容易。

自房遺愛謀反案結束後,長孫無忌在朝堂上,幾乎是一家獨大。 除了軍方暫時還插不進手之外,三省六部幾乎都是他的地盤。如果李治想要強行下旨廢後,門下省馬上就會把他的聖旨退回去,尚書省也會拒不執行。

所以,李治如果想要廢後的話,就只能先得到長孫無忌的同意。

繞來繞去,結果又回到了原點。

雖然知道長孫無忌不大可能同意,但李治還是決定,硬著頭皮去試一試。

永徽五年,某一天,李治帶著武則天,親自來到長孫家吃飯。在來的同時, 李治還帶了整整十車財寶,以賞賜的名義,送給了長孫家。吃飯期間,李治還給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紛紛加官進爵,並且暗示長孫無忌支持自己。

李治的這個行為,如果換一種環境,換一個身份的話,其實有另一個詞可以來形容。

這個行為,叫做行賄。

可一個皇帝,給一個大臣行賄, 這種事情,也算是千古未有了。

然而面對李治的行賄,長孫無忌卻表現得十分清醒。

長孫無忌很清楚,一旦自己在這件事上松了口,自己在朝堂上就將會直接潰敗。 那些寒門官員,會迅速崛起,成為他的政敵,奪走他的權力。為了自身的權位,長孫無忌是萬萬不敢答應此事的。

最後,對于李治的賞賜,長孫無忌照單全收。 但第二天,當李治在朝堂上再次問起此事的時候,長孫無忌卻依然不肯鬆口,堅決反對李治廢王皇后。

到了這個時候,王皇后的廢立與否,其實已經不再是問題的關鍵。 真正的關鍵在于,如果李治可以廢後的話,就意味著老臣黨無法阻止他施行政令,此後李治將徹底掌握朝堂主動權。而如果李治無法廢後,那以後老臣黨將徹底把他架空。他這個皇帝,將會成為一個傀儡。

事情到了這一步,其實已經註定無法善了了。

此後,各方都開始紛紛發力,武則天開始加大力度,籠絡朝臣。李治也開始對老臣黨分化打壓,希望能夠取得一部分老臣的支持。而長孫無忌這邊,同樣歿咬著不鬆口。不斷打壓異己,強化老臣黨的權威。

在各方逐漸發力之下,到了永徽六年,朝堂上的局勢,已經變得十分微妙。

偏偏直到這個時候, 那位王皇后依然沒有任何察覺,還是在後宮繼續玩單純的爭寵。不得不說,這位皇后被廢,真的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就在各方逐漸發力,朝堂上開始暗流湧動的時候。某個深夜,隨著一個男人深夜入宮,徹底挑明瞭這場鬥爭。

這個男人, 名叫李義府。

雖然在後世史書上,李義府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奸臣。 但在永徽六年的時候,李義府其實算是個好人。出身寒門,靠著寫一手好文章,被提拔進京。而後在官場上摸爬滾打了十年時間,好不容易躋身中樞,當上了中書舍人,負責記錄唐朝歷史。

李義府的情況,其實也是很多寒門官員的處境。出身寒門,就算僥倖進入中樞,往往也無法掌握實權,只能負責一些邊邊角角的工作,無法影響大局。 在這場皇帝和老臣們的鬥爭當中,像李義府這樣的官員,往往都很有自知之明,根本不敢捲入這場鬥爭。

不過,當武則天表現出招攬之意的時候,李義府還是笑呵呵地接下了這份招攬。因為以他的家世,靠巴結後宮升官,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但同時,李義府也不敢直接跳出來,和老臣黨作對,暫時只是冷眼旁觀。

但在這之後不久,長孫無忌逐漸發現了這一點。而後,長孫無忌大筆一揮,直接選擇將李義府外放四川做官。

長孫無忌這麼做,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 一旦他對這些寒門官員的打壓力度不夠,這些人很快就會站到李治那邊去,這是長孫無忌無法接受的。但長孫無忌怎麼都不會想到, 正是因為他逼得太緊,反倒弄巧成拙了

李義府很清楚,一旦自己被外放到四川,這輩子就再沒有回來的希望了。所以,在長孫無忌寫完調任命令,從中書省發往門下省,然後再調往尚書省執行的那個夜晚。 李義府用自己畢生的才華,寫了一份奏疏,支持武則天做皇后。然後,李義府深夜入宮,將這份奏疏交給了李治。

正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一條大壩,只要開一個口子,就註定了潰敗的命運。

收到這份奏疏的李治,大喜過望。此後,李治當夜追回詔書,收回了外調李義府的命令。第二天,當滿朝文武都知道,李義府得罪了長孫無忌,即將被外調四川的時候,卻遲遲沒有聽到相應詔書,李義府反倒是好端端的繼續站在朝堂上。

這一下,大家都懂了。

在這之後, 大量的寒門官員,開始投身到武則天這邊,全力支持武則天做皇后。一個寒門黨派,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成型。此後,李治開始大力扶持寒門官員, 作為寒門党核心成員的李義府、許敬宗等人,在極短時間內,直接躋身中樞高層,到了可以直接和長孫無忌打擂臺的地步。

此時的李治,其實已經有了一定的廢皇后把握。畢竟,他所需要的,只是自己的詔書可以順利通過三省。 如今三省內部,都有寒門官員,這些寒門官員都聽從李治的吩咐,李治的目的自然也就達到了。但此時的李治,卻還是沒敢輕易下達廢後的命令。

此時的李治,還需要 另外一群人的表態。

這個人, 就是當時唐朝的絕世名將,李績以及他身後所代表的的軍方。

李績就是演義小說裡面那個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在整個貞觀年間,李績立下戰功無數。

到了李治登基之後, 李績已經成了軍方的代表。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軍方的態度,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軍方也支持老臣党,就算李治的詔書通過三省,也很容易引發軍方的叛亂。那個結果,顯然同樣是李治不願意看到的。

在李治找來這位大唐名將,詢問李績對此事的看法的時候,李績卻給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回答。

「這是陛下的家事。」

顯然,李績的意思是,廢皇后與否是你的家事,我們軍方不會插手。

這就足夠了。

李治從來都沒指望過,軍方能夠全力支持自己廢掉王皇后。他只要保證,軍方不會插手這件事,就足夠了。 在得到李績的明確回答後,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正式頒下詔書,宣佈廢後。

在李治宣佈廢後之後,軍方沒反應,寒門官員全力支持,詔書很順利地就通過了三省,順利執行。到了這個時候,老臣黨已經是一敗塗地,再也無法阻止了。

就這樣,短短數年之後,武則天從一個尼姑,搖身一變,成了大唐的新任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黨,開始全面崩潰。 兩年之後,李治正式宣佈,遷都洛陽。長安是關隴集團的老窩,遷都洛陽之後, 李治就可以進一步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此後, 武則天又暗中指使官員,誣告長孫無忌等老臣謀反。最後,長孫無忌等人,全部被流放。昔日顯赫一時的老臣黨,徹底煙消雲散。

至于李治,隨著這一系列操作的完成,則是徹底掌握了實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唐主宰。

「永徽之治」印證了李治的擔當和作為

李治登基稱帝后,其實是大有作為的,他取得了大唐社會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的不朽政績,這就是史上記載的「永徽之治」。

政治上,李治敢于果斷下令: 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緩解自隋唐以來激烈的階級矛盾。

同時積極擴展外交,允許波斯人在長安建襖教寺廟,還于西元667年派軍隊幫助波斯王子獲取王位,與薩珊王國建立聯繫等。

同時,更改了太宗所立的「三日一朝」的規定為「一日一朝」,發出勤勉執政的信號。

軍事上,于西元657年派蘇定方、程知節等將領統兵滅西突厥;

西元660年滅百濟;

西元668年,又派李勣、蔣仁貴等大將滅高句麗,取得一系列輝煌的軍事成就。

唐高宗時的大唐是版圖最大的時候(維持了32年):東起朝鮮半島,西臨裡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文化上,重建科舉制度,于永徽三年(652年),編撰律法《唐律疏義》。

人事上,知人善任,提撥受宰相褚遂良打擊的韋思謙,受先帝冷落的杜正倫。

民生上,李治尤為關注。設常平倉解決永徽初年的糧荒問題,649年河東地震,即下詔免其地賦稅三年……

通過持續幾年的發展,當時李世民期間人口是三百萬戶,到了李治時期就 達到了380萬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故史有載: 「百姓阜定,有貞觀之遺風」

意想不到的風眩症

遺憾的是,李治稱帝12年後,32歲時開始犯風眩症,經常頭暈目眩,健康每況愈下,在有才氣的武則天提出 「建言十二事」後,予以認同,默許其參政。

後來李治見皇后武則天主持政局後野心勃勃,也有廢武則天皇后的打算,無奈此時的他風眩症漸重,已目不能視,只好讓草擬詔書的上高儀「頂缸」息事寧人。

到西元664年,36歲的李治更難操持國政,政務便逐漸轉入武則天手中。

武則天奉他為「天皇」,自稱「天后」,這就是高宗朝「二聖」臨朝時代。

這在西元674年大唐的詔令中有明確記述: 遵皇帝為天皇,皇后為天后,天皇天后臨朝稱制。

不過,那時武則天仍屬「後臺」。

到683年,李治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下詔令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任命裴炎等一干重臣為同平章事,協理朝政,以制約專政的武則天。

落實好政權移交後,當了34年皇帝的李治不久病逝葬于乾陵,諡號「天皇大帝」。

令李治沒有想到的,在他歿後的第二年,武則天便將兒子唐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改立另外一個兒子李旦為帝,稱唐睿宗;

在他歿後的第七年,67歲的武則天又將李旦降為皇嗣,自己不再「垂簾聽政」,從「後臺」走向「前臺」登基稱帝,建立大周天下。

所幸的是,這大周天下國泰民安,社會經濟穩步發展。

在西元705年武則天82歲時,因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逼宮,武則天歎息之下還位于兒子唐中宗李顯。

由此,大唐又恢復李唐天下。

西元710年,唐中宗李顯駕崩,李旦復位兩年後病逝,其子李隆基于西元712年繼位,這就是唐玄宗,大唐由此進入有名的「開元」時代。

歷史就是這樣玄妙,在失而復得、得而復失中向前延展。

客觀而言,以史而論,李治可謂史上最牛的男人,自己當了34年的皇帝,其爺爺、父親、妻子和兒子都是實打實的皇帝,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唯此一人!


具俊曄「3.2億江景豪宅」曝光:屋內裝修奢華,和宋慧喬李英愛是鄰居,生活質量非常高
2023/07/23
66歲馮寶寶在大馬買下550㎡豪宅獨居十多年,兒子在內地工作不能陪伴,但是一個人生活「悠閒寧靜,很喜歡」
2023/07/23
吳卓羲前任官恩娜定居法國!曬近照凍齡似少女,住千平豪宅超富貴
2023/07/23
霍建華千萬超跑曝光!與林心如搬億級新居,林心如「上億豪宅讓給舒淇」完全不計較:財力好驚人!
2023/07/23
謝金燕「花上億元搬進豪宅」只為躲避狗仔,19歲兒近照曝光,185公分帥到成為全場焦點,網友:完美繼承好基因
2023/07/23
香港房價有多「瘋狂」?蔡少芬一家5口擠27坪房子,卻算豪宅了
2023/07/23
53歲田麗打扮樸素罕現身,獨住台東豪宅!「種蔬果自給自足」不靠男人:我想照心情過日子
2023/07/23
參觀賈靜雯的豪宅,48歲卻不顯老,家中很亂,到處都堆滿雜物
2023/07/23
7歲小女兒曝光!曾馨瑩住10億古堡「曬逆天長腿」打小白球,「愛女俏皮陪打」萌翻網:跟郭董長一模一樣
2023/07/19
一代女神曾華倩兒子超迷人!24歲林浩賢「從小骨骼精奇」如今2米超過常人,抿嘴微笑太帥了
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