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出了一下聯,絕了
2023/02/04

1999年,一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上映,把人們的目光拉回到了乾隆時期,劇中張國立飾演的紀曉嵐,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人們都紛紛夸贊紀曉嵐口才之好、文化水平之高,確實無論是在影視作品中,還是真實的歷史事實中,紀曉嵐的口才與大智慧都是他身上顯而易見的標志。

尤其是在他和乾隆皇帝對對子的過程中,紀曉嵐的大智慧更是顯露無疑。乾隆皇帝曾出一上聯是「鼠無大小皆稱老」,看似沒有什麼意境,但加上了紀曉嵐的機智應對,整副楹聯的意蘊直接升華,被稱為千古絕對。

春聯絕對算得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起源于駢文,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春聯在創造之初被稱為桃符,一般被印刻、書寫在建筑物上面,是用來慶祝春節到來的一種藝術。

據史料查證,中國歷史上最早有過記載的春聯,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后蜀皇帝孟昶趁著春節到來之際,將朝中的文官都叫了過來,要他們在桃符板上寫春聯展示才華。

可大臣們一連寫了幾句,孟昶都不滿意,于是,他就親自動手寫下了,「新年納余慶,佳節好長春」,對仗工整、藝術性很高。

大臣無不嘖嘖稱奇,立刻將此春聯記錄在史書當中,也就成為了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春聯。

而在春聯漸漸往后發展的過程中,春聯也不再是春節的專屬了,它逐漸轉化成了一種文學形式,稱之「楹聯」,從古至今的很多文人墨客,都會用對楹聯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一展才華。比起詩歌中的律詩來說,楹聯雖然有一定的繼承性,但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楹聯要注意的規矩可要多得多。

不管是語音平仄、還是內容結構,楹聯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楹聯對得好,就證明此人的文化水平之高。

比如,詩仙李白在應對唐朝寵臣楊國忠的上聯時,就展現了極高的文化水平,楊國忠的上聯是「兩猿伐木山中,問猴兒如何對鋸(句)」,暗諷李白是猴兒。

李白聽罷只是輕蔑一笑,對曰「一馬隱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題)」,對仗十分工整的同時,還反罵楊國忠是畜生,絕對算得上千古佳對了。

而到了清朝時期,酷愛文學藝術的乾隆,同樣對楹聯非常感興趣,經常和劉墉、紀曉嵐對對子,其中,又以紀曉嵐的楹聯水平最好,尤其是在他跟隨乾隆南巡時候對的幾個對子,堪稱經典。乾隆、紀曉嵐的千古奇對

乾隆皇帝對自己文化水平非常自信,他覺得在當時的皇宮之內,也就只有大學士紀曉嵐能與自己一較高下,就經常把紀曉嵐帶在身邊,一有機會就要和紀曉嵐展開楹聯比拼。

比如就在乾隆皇帝南巡的過程中,乾隆皇帝看到懸崖上的枯木,靈機一動,對紀曉嵐出了一句上聯,「山石巖下古木枯,此木是柴」。

這是一句標準的拆字對,前兩個字組合起來就是后一個字的字形,不得不說乾隆皇帝的楹聯水平還是相當之高的,哪怕是大學士紀曉嵐一時也對不上來。

乾隆皇帝見狀哈哈大笑,說紀曉嵐也不過如此,紀曉嵐無言以對。乾隆一行人接著向前走,紀曉嵐忽然看到河邊正有幾個少女在嬉戲打鬧。

稍加思索,對出了乾隆皇帝的上聯,「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是妙」,和乾隆皇帝一樣是拆字句,上下工整,水平很高,乾隆皇帝也大力稱贊紀曉嵐的才華。紀曉嵐對出下聯以后,乾隆皇帝來了興致,一路上又多次出題考驗紀曉嵐,紀曉嵐也對答如流,一時間兩人竟都忘記了旅途的疲憊。

乾隆皇帝一行人說著笑著,很快就到達了目的地,收到當地知縣的熱情接待。不過,乾隆皇帝仍然醉心于與紀曉嵐對對子,根本就沒注意站在一旁諂媚的知縣。

後來,還是紀曉嵐主動示意乾隆皇帝,他才瞟了一眼身旁的知縣。乾隆皇帝覺得有些掃興,懷著諷刺知縣的心情,又給紀曉嵐出了一對「鼠無大小皆稱老」。

紀曉嵐忍俊不禁,暗笑了幾聲,一旁的知縣非常不解,皇上和紀曉嵐到底是什麼意思,倒是知縣家中的鸚鵡叫了幾聲算是回應。

紀曉嵐突發奇想,對曰「鸚鵡雌雄都叫哥」,乾隆一行人都哈哈大笑,夸贊此楹聯之工整,絕對算得上千古奇對。很多人會問,這句楹聯看起來除了對仗工整以外,似乎也沒有意境存在呀,為什麼會被認為是千古奇對呢?

見微知著、文化深厚

確實,如果從意境、內容等方面來說,「鸚鵡雌雄都叫哥」絕對算不上什麼千古奇對,但如果仔細去發掘這句楹聯其中蘊含的道理,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

乾隆皇帝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的確是用來諷刺諂媚的知縣不假,然而,紀曉嵐的對聯卻將乾隆皇帝的上聯直接升華。

乾隆皇帝說,只要是鼠這種動物,無論體型的大小,都可以被稱之老鼠;紀曉嵐則說,鸚鵡無論雌雄,都被稱作鸚哥。

仔細品味一下,紀曉嵐的下聯莫不是說,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之中,只要有求于人,就都要以「哥」相稱,紀曉嵐的意思是,我是靠著鸚鵡的幫忙,才對出此句的,當然要稱之為「哥」。這樣也就襯托著乾隆皇帝的上聯變成,無論年齡大小,只要是能教會自己知識、能力的,都要以「老」師相稱。

同時,「大小」和「老」有關系,「雌雄」也和「哥」有關聯,這幅楹聯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稱之為千古奇對一點也不為過。

在後來,更是有人給這幅楹聯寫了橫批「世道人心」,足以見得這幅楹聯之中蘊藏著的大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楹聯等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不要只浮于它們的表現形式,而是要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努力體會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的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