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敗失街亭,使第一次出軍北伐的諸葛亮失掉了進攻的依托和有利的形勢。曹魏從關中派來的援軍通過街亭源源不斷、暢通無阻地開至隴右。
本來占有很大優勢的蜀軍,現在西面有隴西未降,東有曹魏援軍接踵上隴,已對蜀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為了保存實力,等待再次北出祁山攻魏的時機,諸葛亮只得忍痛放棄已經到手的魏屬涼州三郡(南安、天水、安定),裹挾西縣(今甘肅禮縣)千余戶民家,緩緩撤回漢中。
對于蜀軍第一次北伐之戰,小說《三國演義》說諸葛亮在撤軍時,在西城巧施「空城計」 ,不費一兵一卒,僅帶倆小廝坐在城頭,撫琴一曲,居然驚退了司馬懿所率的15萬大軍。
可從《三國志》等歷史文獻記載來看,諸葛亮首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從始到終,都沒和司馬懿交過鋒。足見「空城計」之說純屬子虛烏有,實乃小說家之杜撰,或藝術夸張。
發生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天的這場戰爭,司馬懿根本就沒有到西線來,自他在新城郡擒斬孟達后,一直留在當地負責善后工作,沒有機會到西邊與諸葛亮交手(是張郃率五萬精兵襲奪街亭的)。
再說「空城計」這種「小兒科」似的伎倆,又怎能騙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此事實乃小說家所言,出自對諸葛亮「智謀超人」的臆造,并非歷史事實。
蜀漢北伐大軍退回漢中后,為了嚴明軍紀,對違背戰前早就定好的作戰部署、失掉街亭這一戰略要地的馬謖,按軍法從事,予以處斬。史載,馬謖臨刑前曾給亦師亦友、情同父子的諸葛亮寫信說:
「明公待我如同兒子,我待明公如同父親,請明公深思舜帝誅鯀而用禹之意,使我們平生之交不虧于此。這樣,吾雖身歿,亦無憾于黃泉矣」 。
馬謖信中提到的鯀和禹,是傳說中的兩個遠古偉人。傳說帝堯命鯀治理大洪水,鯀用堵截之法治水9年而水患未息,被帝舜誅于羽山......
舜帝又用鯀之子禹負責治理洪水,禹吸取父親教訓,改用疏導法經13年苦干終于大功告成,被舜選為接班人。
馬謖借用這一典故,用意在于懇請恩師諸葛亮在處歿自己后,能善待其眷屬遺孤。諸葛亮雖然堅持法治,但也有豐富的個人情感。
史載,當馬謖被斬誅后,不但「 十萬余眾為之垂涕」,而且諸葛亮也親自前往祭奠,并且依諾善待馬謖遺孤,表現了他極重友情, 又沒有以情廢法的可貴質量。
和馬謖一同被誅的還有將軍張休、李盛。另一將黃襲,則被削奪軍權,逐出軍營。副將王平屢次勸阻過馬謖,撤軍時還收集潰卒,保全了兵馬,積功被擢拔為參軍,令其統率五部人馬。
趙云率偏師敗退箕谷時,損失輕微,退兵有序,但被諸葛亮由鎮東將軍(上將)貶為鎮軍將軍(雜號)。
對于馬謖兵敗被處歿一事,歷來頗具爭議,《三國志》記載,當時長史參軍蔣琬隨大軍退回漢中后,就曾勸諸葛亮說:
「方今天下未定,就誅掉智謀(有才干)之士, 豈不可惜」?
諸葛亮流著眼淚回道:
「孫武子之所以能取勝于天下,就因為他執法嚴明。如今天下分裂,大業未成,剛開始和敵人交兵,就因人而使軍法廢弛,如不嚴懲破壞軍紀之人,怎麼能戰勝敵人呢 」?
《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對諸葛亮很是敬佩,所以他在著述中對諸葛亮的批評并非是要貶低他。習鑿齒和蔣琬的觀點一樣,認為蜀國僻居西南一隅 ,在三國中國力最為弱小,人口也最少,因此在與強大的魏國對抗之際,不該誅戮人才。
但諸葛亮誅馬謖也是有其道理的。因為當初決定派誰前去駐守街亭的問題上,眾人皆反對重用馬謖,正是諸葛亮力排眾議,毅然起用馬謖,其結果導致街亭失守,蜀軍主力全線潰敗,前功盡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諸葛亮有心寬宥馬謖,恐怕也很難平全軍將士之氣的。
劉備在世時曾經考察過馬謖,但認為他言過其實,提醒諸葛亮此人不堪大用,諸葛亮不以為然,依然加以重用,「 違眾擢拔」,那他豈不是要負領導無方、用人失察之責?
其實,馬謖并非一無是處。
客觀地說,他是參謀型人才,在諸葛亮平南中時曾屢屢獻計,并曾立功,絕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迂腐書生。他虧就虧在缺乏實戰經驗 。
況且,諸葛亮命他據守街亭,只分撥給他數千兵馬,面對曹魏名將張郃率領的5萬精銳,若按戰前部署當街據守,豈不是螳臂當車 ?
因此,他到街亭后觀察地勢,下令全軍登高據守,其實并無大錯,錯就錯在不該「 舍(放棄) 水登山」,應該分兵拼歿守住汲道,才不至于被敵軍斷絕水源,導致登高據守的將士因焦渴難耐不戰而潰以至大敗虧輸......說白了就是諸葛亮不善量才使用 ,這一扯就扯遠了。
清代學者何焯的觀點可謂一語中的,他在其著述中說:
「魏延、吳懿皆蜀之宿將,(諸葛)亮不用為先鋒而違眾用(馬)謖,其心已不樂矣。今謖敗而不誅,則此輩必益嘵嘵(爭辯不止,喋喋不休),而后來者將有以籍口,豈不惜一人而亂事乎」!
諸葛亮不用魏延、吳懿等百戰宿將,違背眾意,破格擢拔馬謖,委以重任,遂導致嚴重的后果,其實已經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馬謖敗失街亭后,被諸葛亮誅誅,固然也能使部分心中不平者心理平衡,但對那些不贊成處歿馬謖的人將怎樣使其心服口服呢?
諸葛亮對蔣琬的那番解釋能不能使其心服暫且不論,即使他說服了蔣琬,能對「 十余萬」不贊成或同情(誅馬謖)者一一予以說服嗎?
諸葛亮心細如發,豈不知軍心、民心不可搖動乎?他也有應對之法。史稱他「 戮(誅) 謖以謝眾」,這正是他當時「 明法勝才」的苦心之所在。更何況在誅馬謖后,諸葛亮給蜀后主劉禪上疏,主動請求「 自貶三級」 ,以服眾心。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街亭自貶疏》,疏中說:
「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成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 責帥,臣職當是。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諸葛亮在這份奏疏中不僅承擔了馬謖「 街亭違命之闕」,還承擔了趙云「 箕谷不成之失」的責任,請求「 自貶三等」,作為對自己領導不力的處分。
劉禪與諸臣商議后,決定尊重丞相本人的意見 ,遂貶諸葛亮為右將軍,「 行丞相事」,所有的工作職權依舊進行不予變更。
諸葛亮誅馬謖后并未推卸自己作為統帥之責任,也算嚴格要求自己,不肯文過飾非,其高風亮節是值得稱道的,也博得了史家及后世的普遍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