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雖然奪了柴榮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給子孫留下遺訓:
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趙匡胤看似對柴氏子孫很仁慈,但他們的的最終下場卻有許多讓人不解之處,非常值得玩味。
要說柴氏子孫的下場,我們還是要從趙匡胤篡奪后周江山這件事說起,看看趙匡胤究竟對柴氏安的是什麼心。
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駕崩,因其無子,所以他在臨ㄙˇ前傳位于養子柴榮。
柴榮這個人十分不簡單,他登基的時候已經三十三歲了,正值壯年,也是一個人施展壯志雄心的大好年紀。柴榮在登基之初,就確立了「 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國策,他后來也確實是這麼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柴榮其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積極發展經濟,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還他積極對外擴張,ㄉㄚˇ敗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復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個州。在對遼國作戰的時候,柴榮更是連克三州三關,ㄉㄚˇ得遼國找不到北。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柴榮英明神武,雄韜武略,堪稱一代英主。然而,在柴榮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卻做了一件斷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廢掉了自己的妹夫張永德殿前都檢點的職務,并讓趙匡胤接任。
959年,柴榮最后一次北伐,在行軍路上,他還在勤奮地處理公務。一天,柴榮路途中處理各地送來的文書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只皮口袋,柴榮ㄉㄚˇ開一看,一面裝著一只三尺多長的木板,木板上刻著「 點檢做天子」五個字。
這件事十分蹊蹺,很明顯是有人在告訴柴榮,殿前都點檢未來會做天子,潛臺詞就是,殿前都點檢可能會謀反。
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是柴榮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張永德。張永德這個人為人老實本分,功勛卓著,不像是會謀反的人。
但是從帝王的角度來看,為了確保子孫后代江山永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再加上柴榮后來在行軍途中,因為突然生病而班師回朝,為了安全起見,柴榮解除了張永德的職務,該由趙匡胤擔任。
趙匡胤是柴榮的親信,當時擔任的是殿前都指揮使,是張永德的直接下屬。也許柴榮是覺得,張永德作為皇親國戚,又手握重兵,確實不太讓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趙匡胤來擔任親軍首領,這樣會更有安全感。
我們回過頭再看柴榮當時看到刻著「 點檢做天子」木板這件事,本著 誰是受益人誰的嫌疑最大的原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件事就是趙匡胤一手安排的。
再結合不久之后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并黃袍加身這件事來看,我們可以推測,趙匡胤極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奪后周江山的野心。
趙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費周折,實際上就是為了擠掉張永德,從而掌握軍隊,只有掌握了軍隊,趙匡胤才有篡奪后周江山的可能。
而趙匡胤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他利用柴榮作為皇帝的心里弱點,利用 點檢做天子這件事來刺激柴榮,從而除掉張永德。更絕的是,趙匡胤自己并沒有出面,因而沒有引起柴榮的戒備心,最終才讓自己成功上位。
只不過,柴榮不知道的是, 點檢做天子說的不是張永德,而是趙匡胤。
柴榮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臨ㄙˇ前傳位給太子柴宗訓。柴宗訓當時只有六歲,所以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范質和王溥等人負責處理政事。趙匡胤作為軍中頭號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聽聞契丹人和北漢軍隊聯合攻ㄉㄚˇ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趙匡胤領兵前去抵御。
然而,趙匡胤在離開都城開封之后,只走到距離開封二十里地的陳橋驛就不走了,大軍開始安營扎寨,埋鍋造飯,并沒有著急去ㄉㄚˇ仗的意思。
當天晚上,趙匡胤的親兵開始在軍中散播諸如 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帝之類的話,很多將士的情緒都被煽動起來。
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都點檢為帝,然后再出發北征。
第二天一大早,在趙匡義和趙普的「強迫」下,趙匡胤「極不情愿」地穿上龍袍,然后帶領大軍ㄕㄚ回開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學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禪位詔書,宣布柴宗訓禪位給趙匡胤。
趙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辭不久之后,最終在眾將的「強烈要求」下還是登基稱帝了。趙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趙匡胤不是說去攻ㄉㄚˇ契丹人嗎,怎麼等他跑回開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蹤了呢?
事實上,當時無論是軍中還是在朝廷,都遍布趙匡胤的親信,契丹人進犯北周這件事可能就是他讓人假傳的消息,目的是為了拿到兵符;
而陳橋兵變也極有可能也是趙匡胤一手策劃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開封,就有大臣把已經準備好的禪位詔書拿出來宣布。
但不管怎麼說,趙匡胤確實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過程是很溫和的,基本上沒有造成流血沖突,這就說明他在前期進行了長期,大量而細致的謀劃,使得大多數人都倒向他這一邊。
趙匡胤篡奪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榮是他的恩人,他們既是賞識趙匡胤的伯樂,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趙匡胤在繼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遺訓,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
趙匡胤通過精細的謀劃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奪了后周江山,還沒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讓人詬病的地方,這是他的成功。那麼,趙匡胤在稱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對待作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孫呢?
后漢時期,因為后漢隱帝忌憚郭威的權勢,所以將郭威在開封的家屬全部ㄕㄚ害,他的兩個親兒子和養子柴榮的三個兒子也在其中。
郭威因為親兒子被ㄕㄚ而斷了后,于是他憤而發起反叛,最終消滅后漢建立后周,柴榮也因此成為郭威唯一的皇子。
柴榮后來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個兒子柴宗訓,柴熙讓,柴熙謹和柴熙誨,他們在柴榮稱帝之后先后被封為王。
關于柴榮兒子的下場,還有個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說陳橋兵變之后,趙匡胤帶著潘美等人來到皇宮,有兩個柴榮的嬪妃跑著紀王柴熙謹和蘄王柴熙誨來拜見趙匡胤。趙匡胤對身邊的人說,還留著他們做什麼?
趙匡胤的意思是將此二子ㄕㄚ掉,但他突然看見大將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ㄙˇㄙˇ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問潘美,你難道覺得這麼做不對嗎?
潘美說,我跟您都是世宗(柴榮)的臣子,我如果勸說您ㄕㄚ掉他的兒子,那麼就是對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勸您放了他的兒子,那麼肯定讓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麼辦。
趙匡胤對潘美的話很贊許,也動了惻隱之心,于是將那兩個幼子中的一個交給潘美并對他說,這個孩子是世宗的兒子,不能當你的兒子,你就把他當侄子帶回家收養吧。
后來,潘美將他收養的孩子取名為潘惟吉,潘惟吉后來成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這個級別的高官。
但歷史上對這個記載是有爭議的,因為紀王柴熙謹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蘄王柴熙誨也不是被潘美收養,而是被盧琰給收養了。所以,這兩個人之中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養,潘惟吉的真實身份并不是柴榮的兒子。
盧琰早年跟隨郭威和柴榮,后來又成為宋朝的開國功臣,官至上將軍,榮祿大夫。陳橋兵變之后,盧琰收蘄王柴熙誨為子,并將其改名為盧璇。
根據歷史記載,盧璇跟著盧琰在浙江永康隱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時期才出來做官,可見趙匡胤當時對此事并不知情。
再根據這個記載推測,盧琰是暗中收養盧璇的,而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對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護柴榮的后人。
宋真宗時期,盧璇被重用,擔任殿前防御使,后來還被封為武烈侯。根據宋真宗對盧璇的態度來看,他極有可能是知道了盧璇的真實身份,所以才對他十分厚待。
據說,盧璇的子孫繁衍十分昌盛,現如今浙江永康武義,東陽等地區的盧氏族人,大多數都是盧璇的后代,也就是柴榮的后代。
前面說了柴榮的六子柴熙謹和七子柴熙誨的結局,我們再來看看四子柴宗訓和五子柴熙讓的結局。
柴宗訓禪位之后被封為鄭王,被趙匡胤遷到湖北房縣居住,那時候他不過七八歲。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時期,柴宗訓居然意外去世了,ㄙˇ時年僅二十歲。
這件事就比較蹊蹺了,柴宗訓雖然過著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個王爺,生活質量應該是有保障的,再聯想到他有三個妻子和五個兒子,他的身體健康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怎麼就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呢?
只能說,柴宗訓的ㄙˇ極有可能是一場陰謀。
再看柴熙讓,他初封燕國公,后封曹王。陳橋兵變之后,有人擔心趙匡胤對柴榮的兒子們不利,所以就抱著柴熙讓逃出皇宮隱居起來。
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讓的子孫柴道琳寫了個《后周曹王柴熙讓后代居洪洞》,才揭開了柴熙讓逃出皇宮之后的下落。
柴熙讓先到河北滄州定居并在那里結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滄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讓的子孫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柴家垣村。
現如今,山西臨汾一帶的柴姓子孫,極有可能就是柴熙讓這一脈的柴氏后代。
總結一下:
陳橋兵變之后,柴榮的四個兒子,兩個早ㄙˇ,一個逃走,一個被人收養,結局都談不上有多好。
柴宗訓和柴熙謹之ㄙˇ比較蹊蹺,都是年紀輕輕就去世;因為柴熙讓逃走隱居,柴熙誨被人暗中收養,所以他們才得以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
以結果來看問題的話,趙匡胤和趙匡義未必就真容得下柴榮的兒子們,只不過他們做事比較隱蔽罷了,沒有給后世之人留下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