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李世民為何傳位給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李世民為何傳位給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學多才的魏王李泰?
2022/12/24
2022/12/24

盡管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但他和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只有三個,即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七子李治。

這三個就是李世民的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定,只有這三人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除非三個人全部死光,其他庶子是沒有資格的。

李承乾既是長子,又是嫡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是最符合宗法的李世民的繼承人,因此早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承乾就被封為恒山王。

另外,「承乾」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從表面看,是因為李承乾出生在太極宮承乾殿,所以以此為名。但字面上卻有承繼乾坤的意思,而這個名字又是高祖李淵親自賜下來的,所以意味就很深長了,畢竟當時的太子還是李建成。

我分析認為,李淵此舉很可能就是單純的激勵李世民,讓李世民心里有個盼頭,好更加賣力的為他戰斗。因為在武德三年的時候,李淵還遠未統一天下,四周強敵環伺,李世民正是李淵手中的一張「王牌」,當然要激勵一下。

類似的情況,可以參考明朝時朱棣起兵靖難,當時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作戰勇猛、擅長打仗,朱棣就蹭撫摸著朱高煦的背說,「世子身體不好,你要好好干啊。」使得朱高煦跟打了雞血似的沖鋒陷陣,最終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煦是有很大功勞的。

但是朱棣當了皇帝之后,就立刻反悔了,還是將長子朱高熾立為了太子。李淵當時的想法,很可能和朱棣是一樣的。

總之,李承乾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武德七年李世民奉命出征王世充,并且在這場戰斗中同時解決了唐朝的另一個強敵竇建德,即所謂的「一戰滅兩國」。在戰事最緊張的時候,李淵晉封李承乾為中山王。古代的王爵都是以春秋戰國時國家的名字命名的,而中山國雖然不是戰國七雄,但也是很厲害的一個國家,曾經幾乎打得趙國生活不能自理,要不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所以,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應該也是李淵激勵李世民的一個措施。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啥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禪位,李世民登基稱帝,是為唐太宗。即位之后,李世民立即冊封年僅八歲的李承乾為太子,這既符合宗法,也符合李世民的意愿,因為在此之前李世民對李承乾刻意教導,史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

但是,愛之深則責之切,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培養成一個完人,但卻忘記了李承乾生于富貴、長于深宮,平生從未經歷過挫折和危險,根本不可能像李世民自己那樣,事事都做到幾乎完美。于是,年齡漸長的李承乾漸漸叛逆了起來。

兩父子的矛盾爆發,是因為一個名為稱心的太常樂人,白話說就是李承乾的一個男寵。李世民不能容忍兒子有如此的行為,于是派人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不僅在家中為稱心修墳立碑,而且還賭氣數月不肯上朝,由此父子幾乎反目。

但李世民并不想廢掉李承乾,他任命當時已經病重的魏征為太子太師,試圖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因為李承乾的所作所為已經是的很多大臣不滿,甚至有人提出要更換太子了。

魏征當時病得已經快要死了,蹭表示自己不能勝任,但李世民說,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就能保住朕的太子。

然而,幾個月之后,魏征病逝,李承乾的靠山也倒了。因為跟父親不和,李承乾開始擔心自己的太子位會被弟弟李泰奪去,于是決定鋌而走險,試圖效法李世民當年的玄武門之變,暗殺李泰,但是沒有得手。

在暗殺李泰失敗后,李承乾又勾結侯君集、李元昌、杜荷等人,意圖起兵逼宮。

但是好巧不巧,李世民的第五子李祐謀反,兵敗被俘,后來被賜死。但此事牽連到了一個叫紇干承基的人,此人既是李祐的人,也是李承乾手下的刺客,曾奉李承乾之命去刺殺過李承乾的老師于志寧。

紇干承基被俘之后,為了活命,就上書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派人一查,果然如此。

在古代,謀反是最大的罪,沒有之一,凡是沾上這一條的,最輕也要被賜自盡。李世民縱然非常想保住這個兒子,但大臣們不肯同意,最終雙方妥協,李承乾被廢為庶人。第二年,即貞觀十八年,李承乾在悔恨和抑郁中病逝。

李承乾死后,大唐王朝沒有了太子,當務之急是要新立一個太子,此時嫡子還有兩個,李泰和李治,李世民必須要選擇其中一個。

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是李泰,而且李泰也比李治年齡大一些,按說李泰是最有希望被立為太子的,但最終的結果卻不是他,而是李治,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一個非常曲折離奇的事情。

李泰為李世民第四子,也是嫡次子,比大哥李承乾小一歲,出生于武德三年。

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愛好文學,擅長書法,李世民對他非常偏愛。唐初執行舊制,所有的皇子成年后都要去封地,不能留在京城,但因為李泰得到了李世民的寵愛,特許「不之官」。

李世民還允許李泰在自己的府邸設置文學館,招引學士,李泰利用三年的時間編制了《括地志》,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在地理學上的地位很高。

和李承乾一樣,李淵為了激勵李世民,李泰剛出生不久就被封衛王。9歲時,已經成為皇帝的李世民又晉封李泰為越王,封地多達22個州,相比較同時受封的李恪只有個州。貞觀十年,十六歲的李泰被封為魏王。

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體現在方方面面,很多時候甚至超越了禮制,和太子李承乾平起平坐。雖然李世民在魏征的勸諫下,也不得不承認自己因私而忘公,但并未有絲毫收斂。

這種無盡的溺愛,使得李泰漸漸有了問鼎太子之位的野心,他對將來能夠登上皇位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理智。

李承乾因謀反被廢之后,李泰想當然的認為自己要被立為太子了。但他也知道,李世民之所以遲遲未做決定,最擔心的就是兄弟鬩墻,為了打消李世民的疑慮,李泰決定向李世民表明心跡,但他做的太過火了。

李泰對李世民說,如果我將來繼承了皇位,那麼在自己將死的時候,一定會殺死自己所有的兒子,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李泰的小名叫青雀,恰好在說這些話多時候,一只青雀飛入李世民的懷中,李世民認為這是天意,竟然當場就要答應李泰。

但是,黃門侍郎褚遂良表示反對,他說,殺子傳弟這種事怎麼可能會發生呢?如果您要立魏王李泰為太子,那麼請您先殺了晉王李治,否則李泰登基之后,一定會殺掉李治的。

歷史證明褚遂良的說法是對的,宋朝時太宗趙光義繼承了哥哥趙匡胤的皇位后,也曾表示將來要傳位給弟弟趙廷美,但他登基沒幾年就把趙廷美弄死了,最終還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

李世民又去征求長孫無忌的意見,長孫無忌的看法與褚遂良大同小異,李世民為了同時保住三個兒子的性命(此時李承乾還未死),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李泰聽說了此事之后,就去對李治說,你和漢王李元昌關系要好,可李元昌是曾經參與太子謀反的人,你不怕被人告發嗎?李治本來膽子就小,聽了此話之后就很害怕,整天愁眉不展。

李世民發現李治神色異常,再三詢問之下,李治將李泰的話轉述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明白了,如果真的立李泰為太子,那麼將來另外兩個兒子恐怕都要遭到毒手,而李治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如果李治將來繼位,可以保全三個兒子的性命。于是,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正是冊立李治為太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他出生時李世民已經做了皇帝,所以三歲時就被封為了晉王。

李治在政治才能上比不上李承乾,在文學才能上比不上李泰,但他寬厚仁慈,和眾多兄弟關系都很好。

當然,所謂的李治才能不足,也是相對而言的,和歷史上的大多數皇帝比起來,李治恐怕還要在中上等。在被立為太子后,李世民曾故意讓李治參加朝堂議事,李治處理得都很不錯,多次受到稱贊。以李世民的眼光,能夠當眾稱贊李治,想必李治也差不到哪去。

為了扶李治上位,李世民還曾自導自演了一出大戲。《新唐書》記載,有一天早朝過后,李世民留下房玄齡、長孫無忌、李勣和李治開會。然后,李世民就開始說起李承乾、李祐等人為了爭儲謀反的事情,越說越激動,竟然「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眾人一看,趕緊上前勸阻,「只要您不自盡,你說啥我們都聽。」李世民說,「我想立李治為太子。」大臣們趕緊表態,「中!」李世民馬上對李治說,「你舅舅(長孫無忌)這麼幫你,你還不趕緊謝謝舅舅?」

從史書記載來看,此事作秀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如何,李世民順利的將李治立為了太子。

李治既然被立為太子,那麼為了防止再次出現兄弟爭奪儲位的情況發生,就必須對另外兩個嫡子進行處置。

長子李承乾雖然已經被廢為庶人,但仍被徙往黔州,不久病死。而李泰則被從魏王降為東萊郡王,離開了長安。

然而李世民仍舊掛念李泰,四年之后重新將其封為濮王。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童年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三年之后,李泰薨,李治以最高的規格安葬了這位親哥哥。

綜上所述,李世民之所以將皇位傳給相對平庸的李治,也是無奈之舉。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高于李治,但因謀反被廢;李泰的文學才能高于李治,但是狼子野心,李世民擔心他將來可能會對其兄弟們不利,只能忍痛割愛。這樣,嫡子之中只剩下了李治,雖然李治才能不及兩位哥哥,但勝在寬厚仁慈,這也是李世民唯一保全兒子們的兩全之法。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