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8月12日,64歲的朱棣病重將亡。得知消息后,楊榮大驚失色,匆匆趕往營賬,看望命不久矣的老皇帝。在說到遺囑時,朱棣環顧四周,對楊榮哀嘆道:
「夏元吉說我連年征戰,損耗無數,以致大明內外交困,百姓苦不堪言。現在想來,還是他最愛我啊。」
不久后,朱棣病逝榆木川。朱棣駕崩的消息傳至京城,太子朱高熾親自跑到詔獄,哭喊著夏元吉的名字,當即將他釋放。原來,在朱棣北征前,竟將夏元吉抓捕下獄,并查抄了他的府第。那麼朱棣為何要這麼做?他與夏元吉之間發生了什麼?他又為何在ㄙˇ前高呼「夏元吉愛我」呢?
「仁愛之心」的夏元吉
夏元吉,湖南湘陰人。1390年,精通四書五經的夏元吉被推舉到國子監,進入太學學習。在翰林院寫制誥時,恰逢朱元璋前來視察。當時,太學學子都在互相嬉戲打鬧,唯有夏元吉不茍言笑,端坐在案前埋頭寫字。朱元璋對他十分欣賞,御筆一揮,提拔夏元吉做了戶部主事。
夏元吉為人踏實穩重,做事一絲不茍,但耿直倔強,容易得罪人。初入戶部時,夏元吉就惹怒了戶部郎中和書算生。二人向戶部尚書郁新大進讒言,勸說郁新告狀,罷免夏元吉。然而,朱元璋卻不為所動,不僅沒有處罰夏元吉,反而將戶部郎中、書算生全部處ㄙˇ,并痛斥了郁新。此后,再也沒人敢搬弄是非,誣告夏元吉了。
朱元璋病逝后,夏元吉升任戶部右侍郎,主要負責籌措糧餉、軍需。在建文時期,夏元吉大多在外,鮮少參與靖難之事。因此,朱棣攻入應天后,方孝孺、黃子澄等皆被處ㄙˇ,耿炳文也被迫自ㄕㄚ,唯獨夏元吉能夠獨善其身。
1403年,群臣再次上疏勸諫朱棣處置夏元吉。然而,朱棣卻反其道而行之,將眾臣的表奏棄之不顧,反而提拔夏元吉擔任戶部尚書,主管戶部。在說到夏元吉時,朱棣痛斥群臣道:
「夏元吉是太祖皇帝的忠臣,他忠于太祖皇帝,因而忠于建文。我是太祖皇帝的親兒子,他又怎麼會不忠于我呢。」
朱棣只言片語,即化解了群臣對夏元吉的怨氣,又讓夏元吉ㄙˇ心塌地的為他效力。當時,夏元吉制定了三十多條簡便而又容易理解的賦稅、徭役制度,為朱棣迅速捕獲民心立有大功。
浙西發生大水時,夏元吉又連夜出京,奔往災區。夏元吉是一位把百姓看得比官位更重要的官員,在浙西半年,他每日東奔西跑,四處指揮疏導工作,挽救了不少貧苦人家的性命。而在自身表率上,夏元吉也能夠做到言行一致。夏天他不打傘,冬天不生爐火,始終與老百姓保持一致,從未擺出官老爺的架子。
正是夏元吉的種種努力,浙西災情方才迅速解決,沒有釀成更大的災難。而在路過浙西時,看到夏元吉努力工作的樣子,姚廣孝不禁感嘆:「夏元吉,有一片仁愛之心啊,我不如他。」可見,在披袈裟、興ㄕㄚ戮的靖難功臣眼中,夏元吉仍是他們值得學習的楷模。
朱棣眼中的「逆臣」
1410年,朱棣北征漠北。夏元吉跟隨太孫朱瞻基前往北平,主持政務。在北平期間,夏元吉一邊處理軍政,一邊教導朱瞻基。他曾將發黃的碎米遞給朱瞻基食用,讓朱瞻基體會民間疾苦。因此,朱瞻基日后能夠成為有名的賢君,離不開夏元吉的功勞。而在北平的這段時間,夏元吉與朱瞻基相處愉快,也為他日后受到朱瞻基重用埋下了伏筆。
自從首次深入蒙元腹地后,朱棣就再也沒有閑下來過。他大肆封賞靖難功臣,修建功臣祠,遷都北平,建造紫禁城,鄭和五次下西洋以及五次北征蒙元的所有花銷都來自于夏元吉。可以說,沒有夏元吉在背后默默地支撐著大明數以億計的開銷,朱棣的雄才大略根本無法實現。
當時,大明經歷朱元璋時期的休養生息,曾短暫有過復蘇。可在朱棣連續不斷的折騰下,大明朝內部早已危機重重。為了籌錢,夏元吉做了許多得罪人的事情。他主張邊疆戰士開墾荒地,以此解決軍需問題。對于占用朝廷支出的冗官、冗兵,夏元吉則毫不猶豫地將他們開除。
夏元吉通過一系列操作,終于為朱棣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可在朱高煦、朱高燧等人眼中,夏元吉的行為無異于削弱他們的羽翼。尤其是在朱棣北征時,夏元吉與太子朱高熾走得越來越近,讓他們兄弟更為惱火。
因此,朱高煦兄弟屢屢借故攻擊夏元吉,甚至當眾誣告。然而,朱棣的事業需要夏元吉支撐。放眼整個大明朝,能夠與夏元吉的能力相媲美的,一個都沒有。故而,無論朱高煦如何栽贓陷害,朱棣始終未動夏元吉。
可是,當夏元吉觸動到朱棣的利益時,他就會變得極為殘忍。1424年,朱棣準備第三次遠征漠北,將籌措軍需的重任交到了夏元吉、呂震的身上。可無論是夏元吉還是呂震,都不贊成出兵,兵部尚書方賓甚至公開反對,由此惹惱了朱棣。
在朱棣第二次征詢夏元吉的意見時,夏元吉卻直言勸諫:
「陛下連年出兵征戰,卻都是無功而返,軍馬糧草已經折損了十之八九。現如今大明災情不斷,內外交困,已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北伐了。況且陛下身下不適,不宜勞師遠征,不如派遣一名偏將,替您出征即可。」
這不是夏元吉第一次勸說朱棣了。作為戶部尚書,夏元吉深知朝廷已經沒有多少錢糧了。可無論他如何解釋,朱棣從來都沒有聽過他的「良言」。然而,此次朱棣不僅依舊沒有聽從,反而暴怒,大罵夏元吉是逆臣,將他關進了詔獄。
功勛之臣
朱棣的怒火并未隨著夏元吉被抓而煙消云散,他將所有的怨氣都撒在了這個耿直的臣子身上。在夏元吉被捕不久,朱棣又下令抄沒他的府第。
可在查抄夏元吉家的時候,朱棣卻大吃一驚。除了朱棣平時賞賜的東西以外,夏元吉的家中竟然沒有一個值錢的物件。破爛不堪的瓦罐和他的家人身上穿著地打著補丁的衣服,折射出掌權全國錢糧的大明戶部尚書是多麼的清貧。
然而,朱棣卻并未因此將夏元吉從獄中放出。他抓捕夏元吉的目的并非是為了懲治他,而是讓一個不反對他北征的臣子接管戶部,替他籌錢。可在方賓因恐懼自ㄕㄚ后,夏元吉的心態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深知朱棣的喜怒無常,在牢中三年,夏元吉始終三緘其口,不再過問朝政大事。
1424年,朱棣北伐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臨ㄙˇ之前,迷迷糊糊的朱棣曾環顧左右,尋找夏元吉的身影。然而,當他發現夏元吉不在時,又顯得極為難過。俗話說「人之將ㄙˇ其言也善」,朱棣至此才明白,夏元吉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他和大明朝。
朱棣ㄙˇ后三天,消息傳至京城。太子朱高煦匆匆奔赴牢獄,將夏元吉救出,重新委以重任。在朱高熾執政期間,夏元吉力勸他與民休息,減輕勞役賦稅,并停止鄭和下西洋,赦免建文舊臣的罪過。朱高熾一一照辦,為「仁宣之治」開了一個好頭。
而在朱高熾病逝后,繼位的朱瞻基仍舊對夏元吉信任有加。漢王朱高煦謀反時,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將夏元吉列在了「逆臣」榜首,可見夏元吉對朱瞻基的重用性。而在朱瞻基猶豫是否御駕親征時,夏元吉又勸諫道:
「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李景隆的故事嗎?正所謂兵貴神速,陛下欲要御駕親征,當快步前進,不可遲猶不絕。」
1430年正月,夏元吉入宮覲見朱瞻基,感謝他賞賜的金幣、良馬。他與朱瞻基暢聊許久后,突感不適,就匆匆回府第。當天晚上,夏元吉忽然長逝,享年65歲。
夏元吉ㄙˇ后,朱瞻基非常傷心,追封他為太師,特賜他的子孫后代不用繳納賦稅。在朱瞻基心中,夏元吉不僅愛他的爺爺朱棣,也愛他的父親朱高熾。正是有了夏元吉的存在,才有「永樂盛世」以及「仁宣之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