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位更迭的時候,無一例外的都是腥風血雨,波云詭譎,更甚者都可以弒父殺兄,毫無親情可言。
但在唐朝卻有一位與李世民齊名,被后世譽為「小太宗」的千古名君,靠著36年的裝瘋賣傻躲過無數暗殺,雖然這期間他被別人羞辱玩弄,最終卻是穩坐皇位,號令天下。
他究竟是唐朝的哪位皇帝?又是如何裝瘋賣傻騙過眾人的呢?
唐朝810年,在一處破舊狹小的宮殿中,一個卑賤的侍女在艱難的生產著,接生的產婆看起來有些敷衍,即使她知道自己接生的是當朝皇子,也并沒有改變她的態度,畢竟一個侍女所生,能有多大的能耐?
沒過一會一聲響亮的啼哭響徹寂靜的黑夜,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李怡(后改名為:李忱)出生。但他卻因為自己生母的身份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得到別人的欺辱。
李怡的生母鄭氏原是鎮海節度使李锜的侍妾,當時是因為有相士說這鄭氏將來必會誕下天子,這才讓一直有謀反之心的李锜納入房中。
示意圖
唐憲宗元和初年,李锜開始策劃謀反一事,但還沒有開始行動,就被人告發,經過調查,坐實了李锜的謀反之心,因此他被處死,而他府上的下人和侍妾,流放的流放,充公的充公,只有這鄭氏運氣還好一點,被分配進了皇宮做了一位侍女。
鄭氏進宮后就一直過的小心翼翼,討好著自己的主子,她本身就出身平平,在家時也是做慣粗活了的,只是因為長相出眾,才被李锜看上過了幾天養尊處優的好日子。
由于鄭氏一直安分守己,干活也聰明麻利,所以很快她就被調往了唐憲宗原配妻子郭氏身邊伺候。
示意圖
郭氏身邊宮女眾多,很多事情都有人搶著去做,所以鄭氏在這期間也樂得悠閑一些。也是從這時候,她被唐憲宗看上了,并且還被臨幸。
這件事情在郭氏心中一直都是一根刺,自己身邊的侍女居然和自己的丈夫有了肌膚之親,還有了孩子,這讓誰都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郭氏就一直拿捏著鄭氏的出身來做文章,即使鄭氏生出了皇子,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榮寵和位份,連帶著她的兒子李怡也在宮中處處受人欺負。
即使在李怡被封為光王,也并沒有改變母子兩人在宮中的窘狀,唐憲宗的不重視,郭氏的刻意打壓,讓兩人在那深宮中寸步難行。
所以這也導致了李怡從小沉默寡言,不愿意與人交流,即使自己的親生母親鄭氏和他說話,他也是神情淡漠,一言不發。
《新唐書》中曾委婉地評價李怡「帝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
大致意思就是在說李怡不聰明,甚至有些癡傻的癥狀。
也正因為如此,李怡從小就受到了他的兄長們的欺辱。
由于唐憲宗已經有了很多的兒子了,所以在當時唐朝的后宮之中根本就已經不存在「母憑子貴」了,反之「子憑母貴」才是正常現象。
而鄭氏卑賤的身份,注定會讓她的兒子在后宮和眾多皇子之中無法站穩腳跟。
但鄭氏一直都知道她當時是為什麼才被李锜看上的,所以她一直就對自己的這個兒子抱以厚望,即使他沉默寡言,有些癡傻,鄭氏也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孩子,還經常用自己薄弱的月銀來為李怡換取書籍。
由于李怡的癡傻已經被傳了出來,所以宮中的太監宮女也都紛紛不將這位光王放在眼里。他們甚至開始折磨嘲諷李怡,并以此為樂。
那些常年被欺壓的宮女太監,都已經心理扭曲,他們欺負皇上的兒子時,心中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快感,而年幼的李怡也因此每天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即使他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父親知道了,也從未給他撐過腰,說過話。
并且李怡的那些皇兄們,也都十分嫌棄這個出身不好,還傻乎乎的弟弟,看見他時還會拿起石頭去投擲李怡,甚至還會拿著木劍往李怡身上打去。
到了晚上鄭氏給李怡換衣服時看見自己兒子身上的傷痕時,卻也不敢聲張,只能憐惜的為兒子涂抹藥膏,到了深夜自己一個人捂嘴痛哭。
此時的鄭氏已經徹底看透了這個吃人的皇宮,所以她輕聲告訴自己的兒子:像他們沒有后台,沒有背景的人,要想在皇宮里生存下來,只有兩個辦法:要不是變強;要不就是裝瘋賣傻。
既然自己的兒子已經有些癡傻,鄭氏希望他能繼續的傻下去,這樣雖然會被人欺負,得不到榮華富貴,卻可以活到最后,得以善終。
但從那位相士說出鄭氏會誕下天子時,李怡的命運就不會如此平凡的......
唐憲宗在唐朝820年去世,他在去世之前就將遺詔擬好,他的第三個兒子李恒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王位,也就是之后的唐穆宗。
而這位唐穆宗也是在那深宮中唯一對李怡好的人,他從不惡意侮辱他,甚至還主動保護起了這個癡傻的弟弟。
要知道新王登基,首當其沖的就是鏟除異己,那些曾經和唐穆宗爭皇位的兄弟們,都被唐穆宗給冠以各種罪名殺害,只有癡傻的李怡逃過一劫。
但卻在有一天,李怡前去給懿安太后請安時,遭到了刺殺,所幸是在侍衛的保護下有驚無險的沒有受傷,只是從那件事情后,李怡就更加的癡傻,不但沉默寡言,深夜甚至還會發癔癥。
唐穆宗或許是看李怡可憐,還賞賜了許多的金銀珠寶來安撫李怡。
只是好景不長,這位皇宮中唯一對自己好,保護自己的皇帝唐穆宗,卻在30歲的時候,因為中風而迷戀上了金石之藥(煉丹),最終因為誤食丹藥而導致病發,死在 龍床之上。
而李怡人生中最黑暗、最無助、最倒霉的時光也因此到來......
唐穆宗死后,他的兒子李昂唐文宗登基,成為了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
李昂雖然為人恭儉儒雅,博通群書,但他卻對自己的叔叔李怡十分的苛刻,甚至也可以用惡毒來形容。
他絲毫沒有顧及兩人叔侄的情分,而是將李怡當做一個可以隨意捉弄,嘲笑的傻子。甚至在他的操作和默許下李怡成為了專門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就連上朝時大臣們也可以隨意嘲弄。
甚至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唐文宗公然號令大家捉弄李怡。
當時所有人在席間正在歡聲笑語不斷,只有李怡一個人不笑也不說話,只是一個人呆呆的坐在那里吃著東西,如果不知道他是個「癡傻」的,還以為是哪位冷面王爺呢。
唐文宗看了看自己的這位傻皇叔,突然高聲提議道:「諸位,誰能讓朕的光王叔說話,朕必定重重有賞,哈哈哈......」說完還不可抑制的大笑不止。
而李怡聽到自己的侄子這樣讓人捉弄自己,依舊是毫無動靜,臉上甚至連一絲波瀾都沒有,似乎讓開玩笑的并不是自己一樣。
在場的所有人都開始肆意侮辱李怡,甚至拿他的母妃鄭氏開玩笑,唐文宗在高堂之上聽著下面的人用那些污言穢語去羞辱自己的皇叔,不但不鬧,還十分開心的狂笑不止。
可一旁的潁王李炎卻一直都沒有嘲笑李怡,而是一雙睿智的眸子緊緊的盯著李怡,他再想:如果一個人根本就沒有傻,但在這種侮辱下卻依舊無動于衷的話,那光想一想就覺得十分可怕。
所以自那之后李炎就一直刻意觀察著李怡,并一直都在提防著他,生怕他是真的在裝傻,在緊要關頭狠狠的「咬」自己一口。
直到唐文宗31歲時抑郁而終,身下卻并沒有可以接替皇位的皇子時,他的弟弟唐武宗李炎順利登基為帝。
而他卻是一刻都沒有將李怡當成傻子對待,而是感覺他十分的可怕,想要將李怡除之而后快,只是他畢竟是自己的皇叔,并且還一直以傻子的形象的示人,所以自己如果貿然處死他的話,那世人必定會譴責自己冷血無情,毫無容人之量。
既然明的不行,那就來暗的。唐武宗決定制造意外,將自己身邊的這個「危險」除掉。
那段時間的李怡經常莫名其妙的受傷,不管是在做什麼總是伴隨著「意外」。好比正在騎馬時,馬匹突然發狂將自己摔落馬下,甚至還想踐踏自己;還有正在走時,只要走到假山活閣樓邊都會被落下的石頭和花盆砸下。
但每次李怡都是只受了一些皮外傷,并不致命,有時他甚至還會輕松躲過,這讓唐武宗十分的氣惱,恨不得自己直接提劍去刺死李怡。
接二連三的刺殺失敗,讓唐武宗更加確定了李怡是真的正在裝瘋賣傻,所以他決定要一勞永逸的,用最惡心的方法賜死自己的這個皇叔。
唐武宗讓宦官仇公武和幾個太監將李怡綁了起來,蒙著頭直接抬進了茅廁,并毫不留情的扔了進去,不管李怡怎樣的掙扎和求饒,那些太監都捂著鼻子在一旁冷眼旁觀。
仇公武看著在糞坑中不斷掙扎的李怡,突然計上心頭,他命人將李怡拉出來,不要就這樣淹死他。
而仇公武自己則去稟告唐武宗說,李怡這種癡傻之人往往命大,如果以這種方法死在了皇宮,恐怕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仇公武決定要將李怡拉出宮外一刀刺死,永絕后患。
唐武宗聽后感覺仇公武說的非常對,畢竟在古代人們還是比較相信鬼神之說的。所以李怡就這樣被仇公武用糞車拉著出了皇宮。
仇公武之所以要救下李怡,是因為他看中了李怡身上的那股子傻勁,如果他可以將李怡輔佐為帝,那麼自己就可以隨意操縱這個傻皇帝,讓自己徹底成為人上人!
就這樣,李怡被心懷叵測仇公武從那吃人的皇宮中給帶了出去。而仇公武為了不讓唐武宗知道自己沒有真的殺死李怡,他將李怡一路向南,送往了今天浙江海寧的安國寺落發為僧,成為了一名和尚。
就這樣李怡開始了幾年的和尚生活,這期間他游歷了許多的地方,看了許多事,也學到了許多知識,心智也更加的堅定。
公元846年,李怡的命運得到了巨大的轉折。唐武宗李炎因為長時間服食丹藥,病死于大明宮內,由于逝世的太過突然,所以連太子都沒有來得及立下,并且他身下的兒子們都太過年幼,根本就無法但此重任。
這時候仇公武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所以他快馬加鞭的將李怡接回了長安皇宮,并聯合另外一個宦官馬元贄準備擁護李怡登基為帝,并準備將他當作傀儡皇帝,從而更好的掌握朝政。
而他們首先要做的是讓李怡光明正大的把持處理朝政,所以他們先共同策劃讓李怡先成為皇太叔,并更名為李忱(chén),這樣一來,他就光明正大的成為了新的皇位繼承人。
此時的李忱已經裝瘋賣傻36年之久了,除了死去的唐武宗,再沒有一個人懷疑他是否真的癡傻。
可當李忱正式登上皇位后,所有人都傻眼了,他一改之前癡傻的狀態,整個人像換了一個人一樣,舉止得體,眼神也變得精明睿智。
這個時候眾人才知道原來當初唐武宗并沒有看走眼,這個所謂的癡傻之人根本就是裝的,他比誰都聰明。否則也不會再這一輪又一輪皇位的更迭中保全了自己,并且他還熬死了4代皇帝,自己最終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
李忱上位之后就大刀闊斧地在朝廷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雷霆手段貶謫了宰相李德裕,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牛李黨爭。
之后他還將手又伸向了那些不安分的宦官身上,首先要處置的就是大宦官馬元贄,雖然沒有徹底清除那些根深蒂固的閹黨勢力,但卻達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狠狠地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李忱的變化徹底讓仇公武一干宦官們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并且他們還在李忱的打壓下徹底的無法翻身,李忱甚至還為之前那些被宦官害死的忠臣良將平冤昭雪,這一做法瞬間就籠絡了朝中大部分人的忠心。
李忱看出了如今的唐朝已經基弱已久,所以他摒棄了皇宮之中的奢靡無度,開始主張勤儉節約,并且還給百姓們減免賦稅,一時間,宮里宮外都在歌頌唐宣宗李忱的功績。
卸下癡傻偽裝的李忱就是一代明君,甚至是可以李世民齊名。可以這樣說,如果大唐沒有李忱的話,那將會提前60多年滅亡的。
因為早在李忱登基之前,大唐的氣數就已經將盡了,周邊的小國也早就蠢蠢欲動,想要合力一口吞下唐朝這個龐然大物。
只是李忱的出現,讓他們又暫時壓下了心中的躁動,因為李忱登基以后十分的勤勉治國,他不但整頓官吏,還關心百姓的生活,所以晚唐時期在李忱的治理下再次進入了「中興時代」,而他也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千古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