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時代,有一個軍事史作家德·安·沃爾科戈諾夫在翻閱世界軍事史資料的時候,被一個中世紀中國人的戰績給深深吸引。這個人就是南宋抗蒙悍將孟珙。
在通讀了孟珙的戰績之后,這位蘇聯專家不無感嘆地說: 這是一個比肩曼斯坦因的帥才,一個13世紀的「機動防御大師」。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本不需要用外國人言語給自己貼金。
在這里說這典故,不過是因為,這跨越時空的評價背后,是戰術先進性的體現,也就是說13世紀的戰術大師孟珙,有著超越時代的戰術思想。
公元1234年正月是南宋端平元年,在那一年,南宋宿敵金國在蒙宋聯軍聯合攻擊下,終于成了過去時。
金朝末代皇帝金哀宗的尸骨,也成了戰利品被孟珙帶回了臨安城。
大仇得報的欣喜,讓南宋全國陷入了歡樂的海洋,臨安城下數十萬百姓圍觀金哀宗尸骨入城。入城后尸骨被送入太廟,告慰曾經屈辱的徽欽二帝還有那無數枉歿他鄉的北宋臣民。
一場盛大的歡呼背后,卻藏著無數的隱憂。
這隱憂當時南宋無數朝臣其實看得一清二楚,那就是蒙古人狼子野心,如何讓他們不翻臉,如何強大南宋的實力。這一切,其實在南宋決定聯蒙滅金的時候,就已然被探討無數次。
可惜的是,蠻橫的金國主動攻擊,讓南宋失去了保存金國抗衡蒙古的心思。
但蒙古的威脅,真就不再嗎?戰將孟珙并不如此看,反而存了時刻戒備的心思。
(金朝被滅之前形勢)
他們爭的是什麼?那就是出兵與否。
朝堂之中,以宰相鄭清之、兩淮制置使趙范和淮東制置使趙葵為首的官員,眼見金國滅亡,中原空虛極力主張北上收復三京,回復北宋故地。
這一派別的主張,在南宋戰勝金國的時候,借助民心士氣加持,無疑占據了輿論的上風。
但這真的是正確的嗎?強悍的蒙古在后虎視眈眈,中原地區一馬平川,如果又來一次如聯遼滅金故事,南宋吃得消嗎?
即便真正按照戰略規劃,收復了三京,占據潼關,遏控黃河,以此為屏障用 「距關守河」戰略就能抵抗蒙古人?貌似金國人也是這麼想的,但他們已經亡國了。
(朝堂爭議)
話雖然不近人情,可卻是出于現實考慮。而且宋軍的戰斗力并不怎麼樣,就連被滅掉的金國,在內憂外患的時候,都能戰勝大宋軍隊。
失去了武力的仰仗,再多的地盤也是別人口中隨時可以被奪走的肥肉。
相較于理想主義的收復失地計劃,相對理智的另一波人提出了另一個計劃,那就是占據相對有利的地利位置,準備備戰。
(戰前形勢圖)
事情也卻如孟珙和反對派所想的那樣,當時的蒙古大汗窩闊臺已然在召集群臣商討如何討伐宋國了,蒙古名臣耶律楚材也送上來滅宋方略。
可惜的是,這一切宋朝皇帝宋理宗并不知道,沉浸在滅金榮光中的宋理宗,意志堅定地站在了收復失地「距關守河」的那一派人那邊。
公元1234年6月12日,大宋淮西軍萬余人從廬州出發,一路收復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隨即在開封城和趙葵率領的五萬軍匯合,準備繼續向洛陽挺近。
浩浩蕩蕩出發的大軍,一路收復失地確實順利無比,但空無一人的城池,還有空空如也的土地,等于大軍毫無本地補給的希望。
糧草問題也在不斷前進中,越發的凸顯起來,隨糧草問題而來的,還有蒙古人的進攻。
在知曉大宋軍事行動之后,蒙古人開始使陰招。
他們掘開黃河大堤,讓河水漫灌中原,宋軍行軍路徑也因為道路難行漸慢,不僅行軍變慢了,后勤補給也因此越發難以維系。
隨后人困馬乏,糧草不足的宋軍,迎來了蒙古人的攻擊,即便精銳的淮西軍戰斗力不俗,但依舊因為糧草問題,而漸漸不支,在撤退時刻被蒙古軍擊潰。
無數北進收復失地的宋軍,面對咄咄ㄅ丨人的蒙古人,只能被迫撤退。
「端平入洛」灰頭土臉的結束了。
(屢戰不利)
原來一雪前恥之后的宋理宗,心懷先輩,尋思著要祭奠百來年無人問津的北宋皇陵。
可零星出現的蒙古人,讓主持祭祀的文官們躊躇不前,深怕被俘。
宋理宗悲憤之余,孟珙出來解圍說,自己愿意前往,還說了一通合情合理的戰場分析。
一聽有人愿意去,宋理宗立馬派遣孟珙代自己去祭奠。
孟珙率領精騎,完美地完成了祭奠任務。
誰曾想,回來的時候,就聽聞了如此噩耗,他本人也錯失了一次和蒙古軍正面對壘的機會。
但,屬于他的機會,并不會晚。
因為蒙古人的野心,從未有停歇的時候,他們依舊在厲兵秣馬。
孟珙聽到契求和消息,很是反感,憤然說:
臣是一介武士,當言戰,不當言和!
是啊,天下哪有求和的武將,如果連武將都求和了,這個國家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孟珙的話余音環繞,蒙古人的兵馬就來了。
(蒙古軍圍城)
強悍的蒙古人,一路連戰連捷,攻陷襄陽、隨州、郢州,南宋荊湖防線陷入風雨飄搖之境,眼看就要不保。次年十月,蒙古人再接再厲,中軍主將塔察兒進攻蘄州(湖北蘄春),堅守蘄州的南宋軍,眼看不支,不斷發送求援文書去往臨安。
臨安城內,宋理宗眼見前線告急,看看曾對自己所 當言戰,不當言和的孟珙,用力點了點頭。會意的孟珙,終于知曉了帝王的決心,率軍馳援。
誰曾想,這蒙軍主將塔察兒進攻蘄春為虛,目的就是引孟珙到蘄春,真實目的居然是江陵。
江陵乃是南宋長江重鎮,扼控南北勾連川蜀,如果丟失后果不堪設想。
岌岌可危的局勢,讓南宋君臣大驚失色,也讓孟珙焦急無比。
眾謂無逾珙者(非孟珙無人可抵蒙古人)
孟珙義不容辭,轉而馳援江陵城。
當孟珙來到江陵城附近時,只見蒙古人正采木制筏準備渡江戰斗。
蒙古人的心思,孟珙心知肚明,可敵方勢大,宋軍稍弱的時局,還有長江天塹的戰略優勢,讓孟珙明智的選擇了封鎖長江,據險力守。
隨后孟珙,令軍士白天四處游走,巡防戒備,晚上大燃火把,點亮江面。
如此大張旗鼓之下,讓蒙古人不知宋軍虛實,不敢貿然渡江。
(氣勢洶洶的敵人)
做好這一切之后,孟珙的行動開始了。
他率軍突襲,一場大戰連破敵軍24座營寨,將蒙古大軍準備渡江舟船付之一炬不說,還救回無數被俘百姓,一舉將長江中游區域戰場態勢給逆轉。
孟珙出戰,效果就是如此立竿見影。
孟珙本人也因此,被升任為鄂州諸軍都統制,主導長江中游防線。
眼見難以渡江的蒙古人,也暫時退卻,準備下一次戰斗,而這戰斗也沒有讓孟珙等待多久。
這一次孟珙當仁不讓地成了抗蒙中堅,收到荊湖制置使史嵩之命令的他,率領水師突破蒙古軍的封鎖,馳援黃州城。這黃州城本是孟珙曾經的駐地,部將也多有孟珙老部下,城中居民也對孟珙熟悉不已。
眼見馳援而來的孟珙,城中無數軍民百姓士氣大振,齊聲高呼:
吾父來矣!
將為軍中膽,民為軍心盾,軍民同心的黃州城,迎來了主心骨。
進入黃州城的孟珙也不負所望,在陣斬49民畏縮逃兵之后,穩定住軍心。
城外攻城的蒙古人,一看孟珙來了,也頭疼無比,心知估計打不下黃州的他們決定繞過黃州城,搶渡長江。
(孟珙掌兵)
孟珙敏銳地抓住機遇,在敵人半渡未渡的時候,派遣部將同鼎、葛懷主動出擊,弄的蒙古水軍狼狽不堪,只能無奈退守長江北岸。孟珙眼見敵人退卻,立馬繼續追擊,指揮部將同鼎率水軍直ㄅ丨北岸,追著蒙古水軍猛攻。
一場水上爭鋒之后,蒙古水軍幾乎全軍覆沒。
失去了水軍的蒙古人氣急敗壞,擺在他們面前的之后一條路,那就是拿下黃州城。
蒙古主將口溫不花決定召集人馬,搶攻黃州城。
在調兵遣將之后,無數炮灰一樣的西域兵和西夏歸附軍成了倒霉蛋,他們在蒙古人督戰之下,前仆后繼沖擊黃州城。
一時間,黃州城下喊誅震天,尸骨遍地。
如果換其他人來堅守黃州城,估計唯一的選擇就是憑城堅守,可孟珙不是其他人,而是一個深諳兵法的人物。
于是,他一邊堅守城池,一邊觀察敵軍態勢,尋找克敵制勝的契機。
這契機說來就來,連續攻城不利的戰況,讓蒙古軍還有歸附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以至防備松懈。眼見敵人疲態盡顯,早已籌謀良久的孟珙,決定深夜突襲。
他派遣部將劉全將精銳突襲部隊,分成七路人馬,趁月黑風高的晚上,突襲蒙古軍陣地。
這場意料之外的突襲,讓自以為兵力占優的蒙古人慌了神。
七路大軍,六路旗開得勝,攻的蒙古人暈頭轉向,唯有一路大軍,因為面對的是蒙古軍中漢人將軍張柔,被謹慎用兵的張柔挫敗了突襲圖謀。
這場突襲之后,蒙古軍信心受挫,再也沒有了志在必得的信念。
放緩攻擊節奏的他們,讓守城的宋軍獲得了難得的修養機會。
(擎天一柱)
這一次,蒙古人也準備充足有備而來,他們祭出誅手锏震天雷,一個堪比今日原子彈的手拋式投擲武器,用他不斷攻擊黃州城墻。無數震天雷洶涌而來,讓城下戰局越發的慘烈。
關鍵時刻,孟珙坐鎮城墻指揮全軍奮戰,哪里有缺口,就派兵支援哪里。
蒙古軍看上去聲勢浩大,可見到善守的孟珙依舊無可奈何。
眼見情勢如此,蒙古人又想了一出歪招。
只見他們派遣特工隊沖到黃州城下,然后開始了挖地道的模式。
蒙古人如此做派,讓孟珙尋思之后,也靈機一動,命令部下在城內有樣學樣,也讓宋軍進入挖土模式。
唯一的區別是,蒙古人挖的是地道,而宋軍挖的是土坑,還是那種特別特別大的土坑,挖出來的土,還堆積在坑前,成了新城墻。
兩相對比之后,宋軍的土坑越挖越大,越挖越深,猶如在城內挖掘出了一個新的立體防御工事。等到蒙古人費盡力氣,終于挖穿地道,可以沖進城來的時候。
看見高高的土堆,深深的土坑,頓時風中凌亂。
背后城墻上,宋軍彎弓射箭,前方是難以越過的土墻,墻后還有深深大坑,這不是坑爹嗎。
可急不可耐沖鋒的蒙古軍,依舊勇猛沖鋒向前,不知情況如何的后隊兵馬,猶如浪花,讓蒙古人成群結隊掉進了宋軍準備好的深坑里面。
隨后,宋軍弓箭、石頭、火油、檑木各種招呼,讓身陷土坑的蒙古軍欲仙欲歿。
經過這一輪科技含量頗高的攻防戰之后,頭鐵的蒙古人也被攻蒙了,被攻蒙后的他們,在對峙了一段時間之后,就黯然撤退了。
這一戰,孟珙先是誅潰軍以壯聲勢,后是突襲迎逆轉,最后見招拆招破了敵人攻城連環計。
防御戰攻成了進攻戰、陣地戰、反擊戰結合的混合戰,可以說將兵法精髓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過數次戰役勝利之后,宋理宗在1238年,決定升孟珙為寧遠軍承宣使兼鄂州江陵府諸軍都統制。孟珙卻不愿在將士之前受此封賞,隨后再宋理宗言語說,三軍都有賞,而且都比他之前后,才接受了官職和賞賜。
(宋元戰爭)
宋理宗也算知人善任,在不久后又升孟珙為京西湖北安撫制置使兼知岳州,讓他成了主管荊湖防線的統帥。 這無疑是將大宋,最為至關重要的防區交給了孟珙
成了一路地方主將后的孟珙,眼見戰場局勢并不利于宋軍,尋思良久后,深感消極防御并不足以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公元1238年,孟珙上書宋理宗,在這份事關戰局動態的上書中,孟珙分析戰場格局,指出了南宋如果要構筑足夠安全的防御體系,必須收復重鎮襄陽府。
那一刻的孟珙,雖然以防御戰出名,但從未想過永遠消極防御,反而致力于主動進攻。看完建議,宋理宗認同了孟珙的想法,并委托孟珙全權負責前敵進攻。
獲得宋理宗支持的孟珙,開始頻頻調兵遣將,短短數月時間內,宋軍捷報頻傳。
劉全率軍連敗蒙古軍三次,張俊率軍收復郢州(湖北鐘祥),賀順率軍收復荊門軍(湖北當陽),曹文鏞率軍收復信陽軍。
一連串勝利,讓南宋朝野歡欣鼓舞也讓深陷敵戰區卻有志故國的人看到了復國的希望。
1239年4月,孟珙部將江海繼續率軍從荊門出發,沿途不斷收納官兵民眾加入恢復故土的隊伍。在宋軍強大攻勢下,投降蒙古的襄陽漢將紛紛反正,僅此一役宋軍克復整個荊襄地區。
戰況出奇的順利,可孟珙并不敢掉以輕心。
深知宋軍戰斗力得他知曉,這是因為蒙古軍對于襄陽防御不夠重視的產物。
為此,在踏入襄陽城那一刻,孟珙就開始著手襄陽防御問題,上表宋理宗說:
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而得之,當加經理,如護元氣,非甲兵十萬,不足分守。與其抽兵于敵來之后,孰若保此全勝?上兵伐謀,此不爭之爭也!
那麼如何才能穩固襄陽的防御,答案是,補充兵員的同時,占據樊城,強化襄樊兩城的防御,讓兩城互為犄角,互相策應。
隨即孟珙開始下一步舉措,為了補充兵員,他將蔡州、息州的降軍編組成忠衛軍,將襄州、郢州的「歸正人」編組成先鋒軍。
兩軍建成之后,襄陽兵力有了基本保障。
在獲得兵力補給之后,獲知蒙古軍正在準備大量造船籌措進攻南宋的孟珙。
這一次,他改變了之前自己見招拆招的戰法,反而學習起蒙古人用兵,通過少量騎兵不斷騷擾蒙古軍事基地,破壞蒙古人儲備的戰略物資。
隨后為了擴大疲敵范圍,孟珙又令張英出隨州,任義出信陽,焦進出襄陽,三路出擊讓蒙古軍深陷疲敵戰術之中,不可自拔。經過一輪輪疲敵戰術侵擾,蒙古人苦不堪言,眼見時機成熟,孟珙終于出大招了。
他派遣后來的釣魚城英雄王堅偷襲順陽,張德、劉整分別岀兵攻蔡州。
一把火燒了蒙古人所有的戰略物資。
這場堪稱孟珙戰術集大成之作的戰役,后世稱為 「鄧穰之戰」。
孟珙用蒙古人完全想不到的戰法,主動出擊,疲敵擾敵,不斷突襲,扼誅了蒙古軍蓄勢已久的戰略優勢。
機動防御戰到底是什麼?通過大范圍機動穿插,讓敵人摸不著頭腦,然后一擊致命。
這也許就是孟珙,被后世蘇聯軍史專家,稱為13世紀最強「機動防御大師」的因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