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期有一位理學大師,他五歲時便通讀《孝經》,甚至認為不讀此書便不能成人。六歲時竟口出奇語,向父親詢問天地起源。
他總是上下求索,求知若渴,十九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后來通過不懈的努力也成為了一代理學大師。
他就是著名的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詩人——朱熹。
由于他天賦出眾,加上自身的勤勉,因此他對天文、地理、義理之學、美學都很是精通。
朱熹畫像
不僅如此他在教育學方面也是很有心得,他總是擅長用生動形象的例子教育孩子,以此激發孩子求知的興趣。
有一次孩子上課不專心,這時門外有一位拎著菜籃的婦女經過,孩子們都盯著她。
朱熹便提問孩子們猜猜這個婦女要去做什麼?孩子們紛紛議論起來,大部分人都說提著籃子肯定是要去買東西。
朱熹一聽此話,便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為什麼‘買東西‘,不叫做‘買南北‘ ?」
朱熹
這個問題起初沒有人能夠解答,正當朱熹想要借此機會將他們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并且傳授知識時突然有一位十歲的小孩子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朱熹聽過他的回答之后當即便夸贊他很聰慧,那麼這個十歲的孩子當時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呢?
當時只見這個十歲的孩童站起來便說五行之說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則是屬火,北方屬水。
從陰陽五行之中,也可以看出屬性和竹籃之間似乎是有聯系的。竹籃是木質的,與東方屬木相關,而籃子里一般裝的物品都是對人們而言有價值且貴重的物品,因此這與西方屬金又有聯系。
朱熹雕像
這樣看來竹籃里的物品和五行中的「東西」是息息相關的,因此人們如果購置物品才稱為「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朱熹很是滿意,他認為一個小小十歲的孩童對五行之說可以如此了解,也算是很有見解的。
接著男孩還說道如果將「買東西」換成「買南北」是不符合人的常理認知的,因為南北分別對應的屬性是「水」和「火」,但是竹籃既裝不住水,更不能裝火,因此這種說法不能被人們采用。
竹籃
這個回答讓朱熹很是滿意,也為當時在座的學子們解答了疑惑。
不過提及古代 「買東西」這句俗語,就不得不提這句話相關的另一種說法。
其實早在漢朝便已經有了「買東西」這個說法,當時漢代的商業管理政策是很嚴格的,對于經商的地點和時間都有所規定。因此當時的人們如果想要去市場上買東西,就去說去 「買東買西」。
實際上當時的古人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去東邊買、去西邊買。后來隨著時代的演變與發展,商業政策又有所變化。
朱熹
到了唐朝,「坊市制度」被設立起來。這個時候繁華的長安城內西市和東市也應運而生,于是人們去西市和東市買物品也會說「買東西」。
就這樣隨著商業制度的不斷變化,「買東西」這句俗語也就被保留了下來。
不過歷史上關于「買東西」這個說法的解釋很多,有和商業制度有關的,也有和當時的市場位置和叫法相關的,還有就是和朱熹的學生的回答有關的。
朱熹在教育孩童的例子上,很鮮明地展現出了朱熹獨特的教育觀念。
「坊市制度」
早在朱熹的青少年時期,他就接觸到了比較深厚的國學知識,并且受到了三位儒學大師的教誨與養育,因此教育觀也受此影響。紹興十三年的時候,朱熹的父親不幸病逝。
朱熹的父親將朱熹托付給了自己三位非常博學的朋友,這之后朱熹就在劉勉之、胡憲等人的照顧下長大。有了這幾人的教導,朱熹在許多領域都有所見解。
在教育學方面,朱熹認為要從兩個階段對孩子進行教育。
一方面是「小學」階段,另一方面是「大學」階段。而這兩個階段又是相輔相成、相互區別的。
朱熹的父親
朱熹認為針對這兩個方面應該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并且將中少年也就是八到十五歲的孩子全部定義為小學階段。
在這個階段朱熹認為應該對孩子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并且由于這個階段的孩童認知還不健全,因此應當對孩子的倫理道德觀念進行教導,通過日常具體的實踐行為,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另外在教育的方式上朱熹則強調應該力求生動具體還要有趣味。
因為只有這樣孩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而十五歲以后的少年則是要以教導道理為主。
朱熹雕像
這里的教導道理指的是深究事務的緣由,探尋天地的變化與由來。
并且朱熹還認為到了「大學階段」,學生們應該注重自學能力,要學會自己主動吸收知識,而不是僅僅依靠老師的教導成材。
這也是為何朱熹在教導小學階段的學子時,看見孩童們只看窗外的婦女,不注意課堂內容時會順勢提出有趣的問題的原因。
在朱熹看來,孩童們的教導要依靠生動有趣的知識讓他們接納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教導孩子背誦或者單純的抄寫課本內容。
朱熹
朱熹對知識的傳承是很重視的,這一點從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一事中也可以窺見。時值淳熙五年的一場旱災,當時朱熹任職內勸農事,為了抗災朱熹親自指導興修水利工程。
后來到了陂塘這個地方,朱熹找到了白鹿洞書院的舊址。
然而此時的白鹿洞書院已經破敗不堪,為了此地的教育事業,朱熹便開始了修復書院的工作。
兩年之后,在朱熹的不斷努力之下,白鹿洞書院終于煥然一新。而在書院被修復之后,朱熹還親自聘請名師來此地教導孩童。
白鹿洞書院
不僅如此,還專門為此地購置圖書、購置田地,為的就是培養這里貧苦的學子。后來朱熹還寫下了《白鹿洞書院教規》,這也是當時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章程之一。
后來陸九淵還曾親自拜訪朱熹,并且就在白鹿洞書院展開過一番講學論道。
不過朱熹的成就遠遠不止于此,在講學論道上也發生過許多歷史上著名的事件。
其中一件便是歷史上相傳已久的「心學」與「理學」之爭
陸九淵
當時朱熹推崇的是「理學」,而陸九淵則是信奉「心學」。可以說當時「理學」與「心學」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朱陸二人也是兩個陣營的領袖人物。
乾道九年,在呂祖謙的安排下,朱熹和陸九淵進行了一次「會見」。然而這次會見可以說是暗藏「波濤」,雖然表面上是一次關于學問的論辯,但是二人卻是針鋒相對,誰也不讓誰。
這一年,四十六歲的朱熹和三十七歲的陸九淵相聚在鵝湖展開了論道。
起初呂祖謙還以為雙方能坐下來喝喝茶,談談心,但是沒想到朱陸二人剛坐下便開始了論爭,火藥味十足。
陸九淵雕像
后來鵝湖相會結束之后,朱熹還是在氣頭上,甚至在本子上寫了陸九淵的「壞話」,認為他為人自負,心胸狹隘。
不過這次鵝湖相會收獲也是很大的,并且雖然朱陸二人在學術觀點上完全不同,但是私底下卻是關系甚好,交往也很密切。
后來就在鵝湖相會的第六年,陸九齡病重去世。
陸九淵親自拜訪朱熹,并且懇請他幫自己的兄長下墓志銘。可以說當時這樣的情誼也是很不多見的,事后二人還一起泛舟湖上,閑聊許久。
鵝湖相會劇照
上文中也曾提及朱熹曾邀請陸九淵前來白鹿洞書院講學一事,當時朱熹還曾讓陸九淵將自己的講學之詞題寫下來,并且朱熹還親自做跋。
種種跡象都表明,朱熹與陸九淵雖是道不同,卻是絲毫不影響二人的情誼。
后來陸九淵去世的消息傳到了朱熹的耳朵里,朱熹很是悲痛,甚至親自帶著自己的弟子到了寺中為他哀悼。
當時朱熹在他的牌位前,失聲痛哭,不可謂不悲哀。在場的弟子們哀悼者無不動容落淚。
陸九淵
這對文學史上的巨匠,就連去世的原因也是極為相似的。朱熹在晚年時一直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學術研究。此時他一邊忍受著病魔的摧殘一邊整理自己的著作。
慶元六年,朱熹的腳疾發作,導致病情加重。
很快朱熹的雙眼也失明了,生命最后的彌留之際,他卻仍舊沒有放棄自己的著作,反而是抓住生命的每一分鐘整理自己的稿件。
七十一歲那年,朱熹去世。當時由于受到反道學的當權者的打擊,想要在信州為朱熹舉行會葬的信徒們無奈只能將朱熹葬在大林谷中。
朱熹
即便沒有大規模的哀悼會,并且受到了反道會的壓制,參加會葬的人仍舊有上千人之多。可見朱熹的影響力在當時那個朝代是很大的,并且朱熹也為那個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嘉定二年,朱熹被賜謚號「文」,十七年之后,又被贈太師,追封為了信國公。
可以說朱熹的一生是真正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生,在他的培養下無數學子成為了國之棟梁,為那個時代的發展作出了努力。
朱熹是值得敬佩的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