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短命,是偶然現象。而造成偶然,導致政權短命的人,不是曹操。主要責任在于曹丕和曹叡。
曹魏立國時,曹丕吸取兩漢的教訓,對曹氏宗室、外戚、宦官,防的非常ㄙˇ。對門閥士族則非常好,堪稱是皇權與門閥共治天下。
此等操作,也不是不行。
但關鍵在于,曹丕的皇位是篡來的。
既然他能篡,門閥士族當然也能篡。
因此, 曹魏政權要想活得久,那它每一代皇帝的素質就不能低,威望要足夠高,必須要能震懾住門閥士族。
否則一旦皇綱失統,門閥士族蔑視皇帝。皇權旁落幾乎是必然的。
實際上,東漢建立時,也是皇權與豪強共治天下的二元統治結構。
其它勢力,諸如外戚、宦官、諸侯王,其實也是通通都靠邊站的。
劉秀為了防諸侯王和外戚,甚至立了規矩:
「諸侯王不許滯留京都,不得交結賓客,不能結黨營私。」
「外戚不得封侯當政。」
可后來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皇權與豪族共治天下,太過于理想化。
士人發起狠來,真有可能會改朝換代。
比如,168年的竇武、陳蕃謀誅宦官。
七十多歲的陳蕃帶著門生故吏 攻擊皇宮。
還比如,189年的十常侍之亂,袁紹、袁術帶兵 攻擊皇宮。
他們為什麼都要攻擊皇宮?
明面上的解釋,宦官居住于皇宮內,拿皇帝做擋箭牌。為了鏟除宦官,只能ㄕㄚ進皇宮。
可歷朝歷代,攻擊皇宮都是ㄙˇ罪。
他們不怕ㄙˇ嗎?
或許他們ㄕㄚ入皇宮,初始目的就不單純。
就像十常侍之亂,袁紹下令,宮中沒胡子的都要ㄕㄚ掉。最終以致兩千多人被ㄕㄚ。
袁紹難道不知道皇帝也是小孩,沒胡子嗎?
顯然,他是知道的。
或許,他就是想趁亂把皇帝「恰巧」干掉。
紹既斬宦者所署司隸校尉許相,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ㄕㄚ之。或有無須而誤ㄙˇ者,至自發露形體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猶見及。其濫如此。ㄙˇ者二千馀人。——《三國志·袁紹傳》
這種事,不好說。沒人能保證陳蕃、袁紹之流的目標不是皇帝。
總之,在皇帝看來,相比于其它勢力,士人太難駕馭了。
所以,東漢皇帝重用外戚、宦官,在自己和門閥之間再加兩道防線,以確保安全。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雖然用諸葛亮的話說,東漢皇帝重用外戚和宦官,是「親小人,遠賢臣」之舉。
可是在東漢中后期全是小皇帝,都沒有威望的情況下,恰恰是因為外有宗室與地方官作為輔弼,內有門閥士族、外戚、宦官相互制衡,朝廷才又撐了一百余年。
如果沒有這重關系,東漢怕是早亡了。
而且事實也證明,當外戚、宦官玩完后,東漢真的名存實亡了。
曹丕繼位后,他不想重用外戚,宦官,對諸侯王也是極力打壓。想著與士族共治天下。
那首先,他自己就必須要活得夠久。
其次,要在有生之年幫繼承人樹立起足夠高的威望。
然而,曹丕是個短命鬼。繼位六年去世。
并且,他短命也就罷了。在他執政的六年時間里,他在繼承人的培養上也著實拉跨。
想當初,曹操雖然曾經想過立曹植,但他真決定曹丕繼位后,對曹丕還是不錯的。給曹丕搭班底,組建太子黨,讓曹丕后面能順利接手權力。
可曹丕對自己的繼承人,簡直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
他不想立曹叡,想立曹禮,就一直故意空置太子位置。也不培養曹叡。
后來,是因為郭皇后生不出兒子,曹叡被過繼給了郭皇后,晉升為嫡子,曹丕才開始培養曹叡。
但是直到此時,他仍然不冊封曹叡為太子。
又后來,曹丕是感覺自己要ㄙˇ了,不能再繼續拖了,才匆忙立曹叡為太子,繼承皇位。
等到曹叡繼位后,由于他一直不是太子。他的班底,基本可以說沒有。
曹丕給他配的幾個文學官,也因為曹叡長期不上位,而缺乏輔政經歷。
所以曹叡上台后,完全沒有可用的親信,只能繼續依靠曹丕留下的幾個老臣。繼續委任他們在軍政兩屆發熱發光。
在這些人當中,就有司馬懿。
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不僅在政壇上積累了威望,同時在軍界也積累了威望。
這在曹操時代是不能想象的。
曹操時代,雖然士人也得到重用。但他不可能把軍權交給士人。
但是在曹丕、曹叡時代,曹魏的軍權卻讓士人掌握了。
本來曹丕在繼承人問題上就已經很坑了。沒想到,曹叡比曹丕還要坑。
曹叡也是生前沒立繼承人,等到要ㄙˇ的最后一天才立了個八歲的小孩曹芳作為繼承人。
這也直接導致曹芳繼位后,沒有任何根基與政治資本。比起曹叡當年的情況還要糟糕。
他只能依靠曹叡給他選的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操持朝廷政務。
而曹爽家族也好,司馬懿也罷。
這都是在曹丕、 曹叡兩朝就已經收割了非常多政治資本,觸碰到權力核心的家族的人。
曹芳面對他們,能有什麼君主威嚴?
就像東漢的小皇帝一樣,面對權臣,毫無抵抗力。一個不小心,就被廢了,或是被人下ㄉㄨˊ害ㄙˇ了。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曹丕的操作,曹芳此時想仿效東漢皇帝,拉攏太監翻盤,也變得不可能了。
所以當曹芳繼位后,他與大臣的政治資本差異是立馬顯現出來的。
從他繼位開始,他不是作為以曹爽為代表的功勛派的傀儡,就是作為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人的傀儡。
他想翻盤,可能性幾乎是零。
曹丕、曹叡爺倆的操作,坑兒無下限,幾乎就等于是自己親手送出了政權、軍權。國家不早亡才怪。
總言之。曹操的選人沒問題。
曹丕、曹植、曹彰。怎麼看,也是曹丕的素質最均衡,最適合作為繼承人。
曹魏的短命,也是偶然大于必然。與曹操沒有直接關系。
只能說,司馬懿太能活了。曹丕、曹叡的操作也太坑了。
如果不是他們的騷操作,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曹魏不可能只有45年的名義國祚,29年的實際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