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提前退位的原因很簡單。
1161年的宋金戰爭,讓他顏面盡失,心態徹底崩了,不想干了。
眾所周知,趙構當年為了議和,又是向金國稱臣,又是割地賠款,又是主動殺岳飛。
可謂是把舔跪做到了極致,就差當面跪在金熙宗面前叫爸爸了。
然而趙構卑躬屈膝換來的結果,卻是金國多年后的翻臉不認賬。
1161年,也就是趙構與金國簽署紹興和議后的第20個年頭,金主完顏亮遣使到臨安,大罵了趙構一頓。
金使罵完之后,又繼續恐嚇趙構,金國六十萬大軍已經在路上,準備踏平江南!你就準備受死吧。
趙構當時54歲,擱現在,差不多快退休了。
這個年紀的人,不說德高望重吧,起碼在別人眼里,也是老持穩重的前輩形象。
然而,趙構在被金使一通大罵后,竟然心態崩潰,一聲不吭得躲到了身后的屏風后,像個小孩子似的,無端哭了起來。
這一幕,弄得在場的大內侍衛是一頭霧水。
眼見皇帝這麼哭,也不是個事。于是,一個叫劉炎的衛士就去找宰相陳康伯。
最后是陳康伯跑去找趙構,好說歹說,才化解了尷尬。
使人猶在殿中,班皆未退,帶御器械劉炎告宰相陳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禮,宜奏聞免之。」康伯曰:「公自奏聞。」炎遂轉屏風而入,見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三朝北盟會編》
趙構為什麼哭?
因為金使罵他?因為金使恐嚇他?
都不是。因為此時的趙構,心里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
前面說了,當初趙構為了議和,對金人是各種花式舔跪。可舔跪換來的結果,卻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讓他淪為世人的笑柄。
這就好比,你當年有兩個孩子,本來你兩個都勉強養得活。但你為了所謂的精養,遺棄了一個,對另一個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結果二十年后,你精養的孩子不僅不孝順,反而經常揍你。讓你淪為街坊鄰居眼中的笑柄。
這種情況下,你能忍住那把老淚?
不可能的嘛,趙構也是如此。
事后,趙構對前途感到了擔憂。再加上他又顏面盡失。
于是他索性破罐子破摔,決定重操舊業。
一面吩咐太監收拾細軟,隨他下海跑路。
一面讓陳康伯發下圣旨,讓各級官員也提前跑路。
「如更一日虜騎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皇位不要了,政權也不要了。不玩了!
聽說皇帝要跑路,陳康伯感覺莫名其妙。
大宋五千萬人口,幾十萬大軍。這仗打不打得過,另說。直接跑路,算什麼回事?
所以,他就沒按趙構的意思辦,而是連夜進宮勸阻。
(陳康伯)聞有勸陛下幸越及閩者,誠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趙構不僅不聽勸,反而恬不知恥的埋怨陳康伯:你為啥不按朕的意思辦?
他是一面罵,一面派人去找太尉楊沂中。準備讓楊沂中直接給他找百條航海大船,送他到海上避難。
楊沂中一開始不知道趙構要跑的消息。因此他進宮見到趙構后,也和陳康伯一樣,大義凜然的勸趙構留下:金兵還遠,陛下你現在逃,是不是為時過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親自去前線督戰才對啊。
聽了楊沂中的話,趙構瞬間嚇尿。
當年他就是害怕戰爭,所以才舔跪,所以才弄死了岳飛,繳了韓世忠等人的兵權。
現如今,陳康伯、楊沂中卻讓他去前線督戰玩命,他怎麼可能不怕?
當然,我們知道。趙構最后在滿朝文武的勸說下,還是壯著膽子去前線督戰了。
并且宋軍在虞允文的指揮下,也打贏了采石磯之戰,贏得了1161年的這場大戰的勝利。
但是由于趙構在這起事件過程中,被金人嚇破了膽子。
所以事后不久,他立即就退了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趙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就是本文開頭說的。
他顏面盡失,心態徹底崩了,哪怕是皇帝這種職業,他也沒興趣做了。
畢竟如果趙構繼續當這個皇帝,他就不能隨便跑路。
只要打仗,他就要御駕親征。他不去,滿朝文武就逼他去。還美其名曰「君王死社稷」。
而如果趙構退位,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到時候再需要御駕親征,就是趙眘的事了。
跟趙構沒關系,他已經是太上皇了。他該跑路就跑路,沒人能管得著他。
哪朝哪代有太上皇御駕親征的?
值得一提的是。趙構此舉,不是他的原創。
他也是師從于他爹,宋徽宗。
當年金兵南下,徽宗直接就跑了,跑之前還把皇位給了宋欽宗。
在徽宗看來,自己是皇帝,就得留下君王死社稷。而傳給欽宗,他變成太上皇,那死社稷的就是欽宗了。
單從這一點來看,趙構和徽宗是真爺倆。
遇事就自己趕緊跑路,把問題丟給兒子。
至于說趙構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趙眘,也就是宋太祖的后裔。
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趙眘好控制。他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勢力很弱。趙構就是看中他的這個特質,才選擇了他。
說到這里,要澄清一個錯誤印象。相信之前也有很多人已經澄清過了。
那就是認為趙構把皇位傳給太祖后裔,是由于太宗后裔在靖康之變中被金軍一鍋端,導致趙構別無選擇,只能選擇太祖后裔。
為什麼說這個印象是錯的呢?
因為靖康之變中,只是在開封的太宗后裔被一鍋端了。散居在洛陽等地的太宗后裔,很多都逃到了江南。
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趙宗晟的后裔。也就是齊安郡王一脈。在靖康之變期間,就跑到了江南。并且還支持了趙構繼位。
可以說,趙構能穩坐皇位,與當時的齊安郡王趙士㒟對他的鼎力支持分不開關系。
所以,趙構不選太宗后裔繼位,不是因為太宗后裔沒人了。
他立趙眘為太子,單純就是他不想從皇族大宗中挑選繼承人。
注意。這里說的「皇族大宗」,也包括了當時的太祖后裔。
因為趙匡胤的后裔在南宋初年,也不是都混的不好。比如安定郡王一脈(宋神宗專門為太祖后裔設置的世襲爵位),在南宋初年也是混的風生水起。
當時的安定郡王叫趙令畤,也是有錢有勢的大爺。
趙構直接跳過了安定郡王一脈。理由和他不選太宗后裔,是一樣的。
畢竟,皇族大宗都是有權有勢。那些大爺能支持他趙構坐皇位,當然也能支持別人了。
若是皇儲的位置讓這些人控制,趙構能不能善終都難說。
而相比于這些有錢有勢的大爺,趙眘的家族衰敗了。
趙眘的親爺爺趙令譮在北宋是國公,當時也算是門庭顯赫了。但受靖康之變影響,趙眘生父趙子偁沒能獲得爵位,其在南宋初年僅是一個區區八品小官。家里不僅無權無勢,而且還窮。
像是這樣家庭背景長大的小孩,大機率會懂得感恩,懂得孝順養父。
所以趙構才選了趙眘繼位。后來也事實證明,趙眘擔得起他的廟號「宋孝宗」。
他是非常的孝順。
他繼位后,雖然貴為皇帝,可他對趙構這個太上皇,那一直是格外敬重。
南宋的最高權柄,也一直在趙構手上。直到趙構去世后,孝宗才獲得完全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