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權臣ㄕㄚ皇帝篡位的事情并不少見,然而一連除掉三位皇帝,卻始終沒能篡位成功的,北周權臣宇文護當屬獨一份。
北周政權的奠基者宇文泰臨ㄙˇ之前,鑒于兒子宇文覺年幼,將權力大部分移交給了侄子宇文護,結果大權在握的宇文護先后除掉了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天王宇文覺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卻始終沒能篡位成功,這又是為什麼呢?
宇文護乃是宇文顥之、宇文泰之侄,因長期跟隨宇文泰與東魏交戰,深受信任且屢建戰功,先后任都督、征虜將軍、驃騎大將軍等職。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臨終之際,因世子宇文覺年僅十四歲,遂遺命宇文護輔政。
1、ㄕㄚ西魏恭帝拓跋廓。彼時,經過宇文泰的經營,西魏恭帝拓跋廓早已淪為傀儡,宇文氏取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雖然宇文泰已ㄙˇ,宇文覺年幼,但在宇文護的輔佐下,宇文家族的權力得以順利傳承。
眼見篡位時機成熟,宇文護遂于次年迫使拓跋廓禪位,扶立宇文覺為周天王,是為北周孝閔帝。西魏恭帝拓跋廓被降封宋國公,西魏至此滅亡,北周得以建立,不久之后,宇文護命人將拓跋廓除掉。
2、ㄕㄚ北周天王宇文覺。扶立宇文覺建立北周后,宇文護得以升任大司馬,封晉國公,繼續執掌朝政。西魏時期,朝政大權乃是掌握在「八柱國集團」手中,而在北周建立之后,卻是宇文家族實行集權統治,這自然引起了其他幾大家族的不滿,尤其是與宇文泰同輩的大將軍趙貴、獨孤信,對于宇文護坐在自己頭上更為不滿,于是策劃襲ㄕㄚ宇文護,但卻被宇文護覺察,結果趙貴、獨孤信等參與謀劃者皆被處ㄙˇ。
與此同時,孝閔帝宇文覺雖然年紀較小,但見趙貴等被ㄕㄚ之后,宇文護的威望和權力與日俱增卻也開始感到恐懼,于是在司會李植、軍司馬孫恒等人的挑撥下,宇文覺決議誅ㄕㄚ宇文護。然而,由于消息泄露,宇文覺被掌握朝政大權的宇文護輕易廢掉,而在處ㄙˇ了李植、孫恒等人后不久,又將宇文覺除掉。
3、ㄕㄚ北周明帝宇文毓。除掉宇文覺之后,宇文護轉而擁立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為帝,宇文護則再度升任太師,繼續執掌朝中大權。宇文護之所以擁立宇文毓,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看中了其性格文弱,便于自己繼續掌權,然而宇文毓即位之后,卻開始逐步展露才能,漸漸聚集起了一批元老功勛,并對宇文護暗生防備。
宇文護眼見皇帝開始脫離自己的掌控,不肯處處聽從自己的擺布,便試探性地做出「歸政于帝」的決定,宇文毓以為宇文護真有歸政之心,遂將其權力收回。然而,宇文毓還是太過小看宇文護了,憑借長期執掌軍政大權積攢下來的聲望,他依舊牢牢掌控著軍權。眼見皇帝果然猜忌自己,宇文護遂命膳部下大夫李安在飯菜中下ㄉㄨˊ,ㄉㄨˊㄕㄚ明帝宇文毓。
宇文毓ㄉㄨˊ發之際,為了避免宇文護篡權,口述遺詔傳位于四弟魯國公宇文邕。宇文邕雖然年僅十七歲,但卻極為聰慧,眼見宇文護大權在握,便采取韜光養晦之策,表面對宇文護萬分順從,使其放松戒心,卻在暗中積蓄力量。最終, 趁著宇文護入宮拜見皇太后的機會,宇文邕聯手胞弟宇文直和宦官將宇文護除掉。
歷史上,權臣想要謀朝篡位,往往只需ㄕㄚ掉一兩個皇帝便可達到目的,然而宇文護卻接連ㄕㄚ掉了三任皇帝,但卻始終沒能謀朝篡位,這又是為什麼呢?個人認為,應當主要源于以下三點原因。
1、早期實力不足。如前文所說,權勢乃是集中于「八柱國集團」手中,即: 宇文泰家族、元欣家族、李虎(李淵祖父)家族、李弼(李密曾祖父)家族、趙貴家族、于謹家族、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家族、侯莫陳崇家族。
彼時,西魏可以理解為一個集團公司,而八柱國便相當于八個集團董事,其中以宇文泰掌握的股份最多,因而得以成為董事長,而其余七大董事之中,雖然元欣的元氏家族只是因為地位超然(北魏宗室)的榮譽董事,但其他六位卻都是擁有實權的。
宇文家族雖然因為實力強大,得以篡奪了北魏江山,但其他六大家族聯合起來,勢力卻也不容小覷。宇文護除掉拓跋廓后如果貿然篡位,勢必會引起宇文家族內部紛爭,難保不會被其他家族取而代之。
2、身份較為尷尬。宇文護作為宇文泰的權力主要繼承人,他通過進一步擴大宇文家族的政治影響力,打擊其他柱國,使得西魏時期的八柱國共同執政,逐步轉變為北周時期的君臣體制,進一步加強了北周皇室權力。 因此到了北周時期,八柱國集團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宇文家族已經全面掌權,但宇文護又遇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沒有正統身份,而這一點導致他很難全面取得宇文家族的支持。
在除掉趙貴和獨孤信之后,宇文護雖然一定程度壓服其他幾大家族,得以大權在握,但面對仍有余勢的八柱國集團,以及宇文家族內部的反對聲音,他不敢貿然篡位,只能扶立看起來相對弱小的宇文毓繼位,自己掌握大權,從而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未來謀朝篡位再做準備。
3、外敵實力較強。除掉魏明帝宇文毓之后,宇文護倒是大權在握,完全有能力篡位了。然而,宇文毓臨ㄙˇ之前,卻留下了傳位于宇文邕的遺命。宇文毓臨ㄙˇ之前的這一招,令宇文護極為頭疼,如今已經已經干掉三個皇帝了,這要是再來個公然篡位,不僅自己的名聲要臭大街,而且勢必也要遭到內部的反對。
當時天下紛亂,除了內部斗爭之外,外敵也是一個巨大威脅。宇文護雖然貪權,但畢竟不是個為了權力而不顧一切的人,「八王之亂」的教訓歷歷在目,一旦因為篡位而導致內部紛爭不斷,導致國力內耗嚴重,從而給了外敵機會,很有可能北周就亡了,而宇文護顯然是不愿意做亡國之君的。
如上,在那個特殊時期,宇文護雖然貪權攬政,也曾想過篡權自立,但由于內部權力架構以及外敵環伺的原因,導致其雖然一連除掉了三位皇帝,卻始終沒能找到篡位的合適時機,結果自己最終非但沒能成功篡位,還被韜光養晦的周武帝宇文邕給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