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圍困隋朝大將,對方用一只「木鵝」求救,成功把信送到洛陽
2022/09/16

唐朝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黃河東岸的蒲州,突然想起了一位昔日的敵人,李世民十分感慨,當即下旨,追封此人為蒲州刺史,并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此人的子孫,加以安置。這個人名叫堯君素,是隋朝末年的著名將領。李世民在詔書上說:

「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風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

這句話間接的意思是說: 堯君素這個人,是隋朝的忠臣,和別的隋末將領不一樣,值得敬佩。

公元617年,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反隋自立。此時,隋煬帝楊廣遠在江都(揚州),隋朝的都城洛陽由越王楊桐(楊廣的孫子)和王世充鎮守,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正在洛陽周邊和王世充對壘,李淵為了避開隋軍主力,并未選擇攻打洛陽,而是掉頭向西,打算入關攻打古都長安(如下圖)。

李淵剛剛起兵之初,手中能打仗的將領并不多,在向長安進軍的途中,一路上先后遇到第三次較有威脅的抵抗,這三次和李淵對陣的隋朝將領分別是宋老生(鎮守霍邑)、屈突通(鎮守河東)、堯君素(鎮守河東)。

在霍邑之戰中,宋老生被李淵打敗,李建成也因此跌下馬,幸虧李世民帶領部將段志玄把宋老生打敗,才算逃過一劫。此后,進入河東地界,首先和屈突通對峙,屈突通嚴防ㄙˇ守,李淵和屈突通對峙了一個多月,才靠著段志玄等猛將把屈突通打敗。在渡黃河之前,李淵遇上了堯君素。

如果歸納起來,堯君素一共做了4件事情,這四件事情足以讓李淵一生難忘。

第一,怒罵屈突通;

第二,木鵝傳訊;

第三,射ㄕㄚ妻子;

第四,寧ㄙˇ不降。

屈突通兵變逃走后,被李淵的大軍嚇怕了,于是,屈突通去勸堯君素:「隋朝眼看就滅亡了,我們二人已經盡力了,對得起隋朝了。如果李淵再來攻打,我們就投降吧。」堯君素聽完屈突通的話,怒罵屈突通,屈突通落荒而逃。后來,屈突通投降李淵,成為唐朝開國功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而堯君素選擇為隋朝盡忠,ㄙˇ在了戰場上。

面對李淵的攻打,堯君素ㄙˇ守城門不出,李淵連續幾次攻城都不成功,最后想了一個計謀:層層包圍堯君素,讓他守一座孤城,等堯君素糧草消耗完,他自會投降。但這個計謀有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嚴格封鎖消息,不能讓堯君素向外面求救。因為一旦有援軍到來,李淵反而會被前后夾擊。

在李淵的包圍下,堯君素派送信的人都沒能突圍出去,最終,堯君素想了一個主意,走水路,而且是讓一只鵝走水路去送信。《隋書》記載:

時圍甚急,行李斷絕,君素乃為木鵝,置表于頸,具論事勢,浮之黃河,沿流而下。

堯君素用木頭做了一只非常形象的木鵝,把求救信裝在木鵝的脖子里,然后讓鵝從城內小河中直接流到黃河里。李淵的大軍雖然嚴防消息泄露,但誰都不會想到一只「鵝」會傳遞消息。最后,奇跡發生了,木鵝順黃河而下,被黃河附近的守軍發現,打開一看,竟然是河東守將堯君素的求救信,不敢耽擱,江南連忙送到越王楊桐手里。

不得不說,這只木鵝能夠從河東飄黃河,還正好能落在楊桐手里,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李淵層層包圍,做夢也沒想到,堯君素已經把求救信送出去了。

但是,堯君素雖然送信成功,接下來運氣卻不好,越王楊桐得到信后,立即派龐玉、皇甫無逸營救堯君素,這兩人半路上卻選擇投降李淵,而且幫李淵來勸降堯君素。一時間,城內軍民十分恐慌,堯君素的妻子認為隋朝即將滅亡,不如投降,還能保住全城百姓,沒想到堯君素竟然用弓箭把妻子射ㄙˇ。《隋書》曰:

其妻又至城下謂之曰:「隋室已亡,天命有屬,君何自苦,身取禍敗。」君素曰:「天下事非婦人所知。」引弓射之,應弦而倒。

最終,堯君素選擇頑抗到底,李淵先后十多次勸降,都被堯君素拒絕。一個月后,城內糧草斷絕,百姓易子而食,堯君素無法控制將士們的恐慌心理,結果被身邊的將領ㄕㄚ害,河東之戰結束,李淵率軍浩浩蕩蕩奔向長安。

縱觀中國歷史,每逢王朝覆滅,總有一些忠貞之臣選擇為朝廷效忠。如南宋滅亡之時,文天祥寧ㄙˇ不降元朝,明朝滅亡之際,史可法堅守揚州,最后自刎而ㄙˇ。文天祥、史可法等人被稱作民族之脊梁,然而,堯君素這樣的忠臣也應該被更多的人知曉。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故地重來,在河東蒲州想起了當年寧ㄙˇ不屈的堯君素,下旨追封這個昔日的敵人為蒲州刺史,并且在唐朝范圍內尋找堯君素的子孫,加以撫恤。可見,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堯君素這樣的隋朝遺臣,是值得敬佩的。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