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派大軍討伐蒙古,大獲全勝。李文忠為了討朱元璋的歡心,將俘獲的元順帝的孫子買的里八剌獻給朱元璋。
朝中大臣紛紛上奏請求誅俘獻祭,來告慰那些在抗元戰爭中歿去親人的臣民。但是這個8歲的男孩非常聰明,他臨危不亂對朱元璋說:「你別誅我,我能統一蒙古。」那麼,朱元璋最后到底誅沒誅他呢?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有兩個朝代共同存在于神州大地上,那就是元朝和明朝。雖說元朝的后面是明朝,但是實際上,在明朝建立的七個月后,元朝才徹底滅亡。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調兵遣將、派兵北上,勢必要將元朝的都城攻陷。 終于在公元1368年的七月二十八日,徐達和常遇春帶兵攻入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攜家眷、元朝剩余的朝臣和殘軍敗將北逃至蒙古,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元朝滅亡,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的元朝為北元。元朝和明朝長達七個多月的共存徹底結束,明朝取代元朝,稱霸四方。
然而,雖然元順帝退居蒙古,但是他并不甘心失去對中原的統治權,一直暗中養精蓄銳,利用其「馬背上的民族」的天然優勢,經常侵襲明朝的邊境,挑釁明朝的國土完整,邊境的百姓常常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邊境之禍,遂與明始終」講的就是這一史實。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底消除蒙古勢力對明朝統治的威脅,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發動了一系列的軍事討伐。1370年的春天,朱元璋派兵兵分三路,進軍攻打內蒙古大草原。
任命徐達為大將軍,一路帶領軍隊從西安進攻直搗定西;任命馮勝為右副將軍,一路帶領軍隊從居庸出發,直搗應昌。
任命李文忠為左副將軍,率領11萬明朝將士,守株待兔,伺機而動,等待前兩路軍隊將元軍的主要力量給消耗殆盡之后,直接從野狐嶺進入草原,準備誅他們個措手不及。
根據《明史》第327卷的記載,這次進攻大獲全勝,三路大軍所向披靡,打得蒙古軍隊棄甲曳兵、一敗涂地。
此次戰役俘獲了37000多個俘虜,堪稱歷來之最。并且俘獲的俘虜中還有一些重要的人員,包括元順帝的后妃、元朝的皇室貴族成員、省院諸官等在內的2000多人。其中,還有一個8歲的男孩,這個男孩名叫 買的里八剌,他是元順帝的親孫子,是真正的天潢貴胄。
一個多月后,李文忠為了討朱元璋的歡心,送給了朱元璋一份特殊的禮物。這份禮物就是這個8歲的男孩,因為在元朝滅亡的時候,元順帝逃走了。
朱元璋當時非常的遺憾,他非常想捉住元順帝,因此,把元順帝的親孫子獻給朱元璋也算是彌補了朱元璋心中的遺憾。
獻俘禮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軍禮,將軍凱旋而歸時,將其所獲得的俘虜通過特殊的方式獻于宗廟,顯示其戰功。例如,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把梟雄王世充獻給李淵。當然,獻俘禮是一種羞辱俘虜的手段。
當買的里八剌被送至京師時,朝中大臣紛紛上書請奏,希望朱元璋能效仿前朝之例,將其誅之獻祭,來羞辱元朝,以告慰那些在抗元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將士。
其中就有一位姓于的將領,他的言辭非常的懇切,幾乎是哭著上書請求朱元璋誅掉這個元朝皇子,因為他的父親歿在了元軍的刀下,他太想報這誅父之仇了。
但是,朱元璋沒有同意大臣們的請求,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用對待俘虜的方式羞辱他,也沒有誅他。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8歲男孩對朱元璋來說大有用處。朱元璋下旨召見買的里八剌,他看著這個低著頭,但是臉上沒有一點畏怯之色的男孩,心中暗暗贊許道:「年紀這麼小卻有如此膽識,真是聰明過人啊!」
于是,他問買的里八剌:「大家都想讓我下旨誅了你,難道你不害怕嗎?」
買的里八剌抬頭看著朱元璋,只見他神色自若地對朱元璋說道:「你有兩個選擇,要麼就誅了我獻祭,要麼你就放了我,留我一條命在,讓我回蒙古,待我長大以后,統一蒙古,與大明永修世代之好,這樣的話百姓就不用因戰爭而流離失所了。
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我想這應該是你我共同的愿望。」雖然買的里八剌只有8歲,但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魄力,這跟他生在皇室,從小就飽讀詩書、練習騎馬打獵是分不開的。
買的里八剌說的話與朱元璋的心意不謀而合,朱元璋哈哈大笑,說:「沒想到你小小年紀,卻如此有遠見,而且還富有仁愛之心,你說的也正是我所想的,朝中有很多大臣向我納諫,讓我誅了你以撫民心。
但是朕并未同意,元朝統治中原百余年,朕的祖輩們曾經都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接受過元朝的恩澤,朕不會忘本,如今,朕接手了元朝的江山,元朝的子民也就是我大明的子民,朕都會一視同仁,萬萬不會用對待俘虜的方式來羞辱你們。」
于是,朱元璋把買的里八剌安置在宮中,妥善安排買的里八剌的飲食起居,對買的里八剌提出的特殊需要也都給予滿足。 洪武三年,朱元璋賞賜給買的里八剌馬羊豬各一頭,讓他祭拜先祖。
為什麼朱元璋不立即將買的里八剌送回草原,而是先將他安置在宮中,還為他提供祭品讓其祭祖呢?
這是因為祭祖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讓買的里八剌在大明的土地上祭祀祖先,算是給予了他最崇高的優待, 這是一種懷柔的手段。
朱元璋準備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將他送回蒙古草原。不誅他也不羞辱他,反而如此厚待他,這令朝中眾臣不解,大家都在猜測朱元璋的葫蘆里到底賣了什麼藥。
其實,這是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選擇的做法。因為這樣做是穩賺不賠的,一方面如果買的里八剌回到蒙古草原之后,成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幫助朱元璋統一了蒙古草原,這就解決了朱元璋的心頭大患。
因為自古以來,蒙古草原上的游兵散將一直是令中原皇帝頭疼的事情,由于草原特殊的地理氣候,冬季的時候經常缺糧,為了生存,常常會出現游兵侵擾邊境人民的現象。
如果這次能和買的里八剌建立深厚的友誼,那麼在不遠的將來,這個問題或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明朝也能分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就算買的里八剌沒有成功履行自己的承諾,他沒有成功當上蒙古可汗,一統草原,朱元璋也能從這件事情中獲益。
因為朱元璋不但留了元朝皇子一條命而且還厚待他的做法,絕對會讓很多的蒙古貴族對他心懷感恩,不僅能為自己博得一個至圣至明的好名聲,或許還能吸引更多的故元將臣歸順于他。
四年之后,買的里八剌終于長大成人,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買的里八剌一直在中原,因此和中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朱元璋覺得是時候放他回蒙古草原了,好讓他在草原大展身手,用他的智慧和才干一統蒙古,讓草原的子民都臣服于大明,成為大明的子民。
于是,在洪武七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將買的里八剌風風光光的送回蒙古草原,為的就是讓蒙古的臣民看到大明王朝對他的尊重和厚愛。
根據《明太宗實錄》上面的記載,買的里八剌回到草原之后,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脫古思帖木兒,在愛猷識理答臘去世之后,成功當上了蒙古可汗。
但是也有史書記載,買的里八剌不是元順帝的嫡孫子,而是元順帝的兒子,元昭帝的親弟弟。
由于當時的蒙古依舊戰亂不斷,也沒有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史官,因此也就沒有得到準確的記載。而蒙古遠在草原,與大明相距甚遠,消息相對比較閉塞,大明也不清楚蒙古可汗的世襲情況。
不管買的里八剌是元順帝的孫子還是兒子,他都成功當上了蒙古的可汗,雖然蒙古距離大明王朝路途遙遠,給造反提供了地理之便。但是,買的里八剌從未想過造反,他一直遵守著和朱元璋的承諾,一統蒙古,把朱元璋當作皇帝。
因此,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蒙古和大明都保持著一種非常友好的關系,百姓不用遭受戰亂之苦,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買的里八剌做的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慢慢地,朱元璋徹底放開了對蒙古草原的管控。關于草原的內政,例如蒙古可汗的繼承制,他也不再插手干預,不過前提是蒙古草原和中原要一直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
從買的里八剌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真的非常的聰慧,能一眼就看透事物的關鍵所在,善于抓住各種微小的契機,將其轉化成自身的能量,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當買的里八剌被當成俘虜獻給朱元璋的時候,他并沒有驚慌失措,低聲下氣地向朱元璋下跪求饒,也沒有奮力反抗。而是沉著冷靜的和對方談判,提出讓對方有利可圖的條件來誘導對方,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除了聰慧,買的里八剌還非常的懂得感恩、講誠信。在買的里八剌的心中,他其實是感激朱元璋的,雖然朱元璋留他一命抱有一定的企圖,但是他還是很感謝朱元璋當初沒有聽從大臣們的諫言取他性命,正因如此,他才有了后來的成就和地位。
這從側面也能看出,朱元璋目光長遠,善于識人,真不愧為一代偉大的帝王。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蒙古內部政權斗爭激烈。1388年,買的里八剌被誅。不過好在當時明朝的政權已經穩定,有很多軍事才華出眾的將領戍守邊疆。因此,蒙古也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身在草莽,白手起家創建了大明王朝,推翻元朝的暴政,朱元璋走的每一步都很不簡單,都是經過冥思苦索的。
這個故事不僅體現出朱元璋高超的智商,而且還體現出朱元璋的仁愛之心,他心懷天下、顧全大局。雖然他對買的里八剌的仁慈摻雜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目的,但是他是真正的關心百姓的疾苦,希望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免于戰亂的磨難,過上幸福安定的日子。
而關于買的里八剌,這個年僅8歲就讓朱元璋佩服的男孩,真的是聰明過人啊!在面對危難之時,鎮定自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險為夷,最終成功回到了自己的家。
而且他還非常的守信用,在得到所求之后并未出爾反爾,而是在一直努力踐行自己的諾言,用盡心思保持草原和中原的和平相處,讓百姓過上了安穩和平的日子,也是一大功德。
由此可見,凡成大事者,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句話告訴我們,作為領袖,必須要心懷天下,對百姓懷有仁愛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