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1年,已經步入戰國時代的楚國,發生了一件楚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大事。
這一年,楚國的第33位楚王,楚悼王,因病去世。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國高層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替這位楚王送行。
但是,就在葬禮剛剛開始后不久,一個意外卻忽然出現:當時的楚國令尹吳起,前來參加楚悼王的葬禮。而吳起出現之后,很多楚國貴族忽然手持武器,向吳起ㄕㄚ了過來!
老楚王尸骨未寒,這些貴族為何就敢在葬禮上發動政變呢?此時的吳起,來不及想這些,急忙開始逃命。可是,偌大的王宮當中,早已被這些貴族布置了重重埋伏,吳起根本就逃不掉。
所以最后,吳起干脆逃到了老楚王的靈柩附近,用老楚王的尸體做擋箭牌。然而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這些楚國貴族竟然真的膽大包天,完全無視老楚王的尸身,直接下令讓下面的士兵開始射箭。
所以最終,身為楚國令尹的吳起,自然就只能亂箭穿身而亡。連楚悼王的尸身,也同樣被射成了刺猬。另外,吳起ㄙˇ后,這些楚國貴族還不肯罷休,竟然直接下令,將吳起的尸身車裂,以此來宣泄他們的怒火。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吳起,最終的結局。
吳起之ㄙˇ,對于戰國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來說,絕對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除了損失了一個天才軍事家之外,更重要的是,楚國自此之后,所謂的變法改革便徹底失敗了。正是因為變法失敗,楚國后來發展緩慢,所以才會逐漸落后于秦國,最后被秦國吞并。
甚至更有人說,如果吳起不ㄙˇ,或者能夠多活十年,把楚國的變法徹底完成的話。那接下來,楚國極有可能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個,并且徹底取代秦國,成為最終統一天下的國家。
不過,所有的這一切,隨著吳起被ㄕㄚ,就徹底煙消云散了。后來的楚國,雖然一直都在發展,也一直有人提出想要變法,但發展的進度卻慢得可憐。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楚國才會徹底落后于秦國,并且最終被秦國所吞并。
在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吳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他的ㄙˇ,會對歷史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為什麼吳起ㄙˇ后,楚國的變法就徹底失敗了?對于楚國來說,吳起主持的這次變法活動,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吳起變法成功了,楚國到底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想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楚國的歷史開始說起。
楚國的歷史,最終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據說當年武王伐紂的時候,楚國的先祖,就曾經帶人幫助過周武王。不過,當時楚國還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部落而已。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后,楚國并沒有得到太多的獎賞。那麼楚國的先祖,后來做了很多事情,最終也僅僅只是撈到一個子爵而已。在所有諸侯國的國君當中,這顯然已經是最低等的爵位了。
正是因為對自身待遇不滿,再加上楚國地處南方,距離周王室直轄的領土十分遙遠。所以,到了西周末期,隨著周王室衰弱,楚國在南方又發展得不錯,占據了很大一塊地盤。在這之后,楚國的先祖干脆直接稱王了!
這就是為什麼,春秋時代其他國家的君主,基本上都被稱為什麼公或者什麼侯,唯有楚國敢自稱是王的原因。
西周末期的時候,周王室雖然已經衰落了不少,但還是有很大影響力的。所以,楚國稱王之后,迫于周王室的壓力,很快又取消了王號。不過,經過這件事之后,楚國高層對周王室的敬畏之心就更低了。
所以,進入春秋時代以后,其他中原腹地的諸侯國,或許還需要忌憚周王室或者其他諸侯國的影響,小心翼翼地擴張。唯有楚國,本來對中原的那套禮樂法則就不太感冒,再加上地處南方,周圍很多地方都沒有人。于是在春秋初期的時候,楚國基本上就等于是跑馬圈地,很快就在南方,兼并了大量的小部落和小諸侯國。
就這樣,在春秋初期的時候,楚國已經成了南方的頭號大國,逐漸擁有了爭霸的資格。
隨著楚國擴張成為大國,中原那邊已經到了齊桓公稱霸的時代。齊桓公的出現,無疑是為各大強國樹立了一個典型。自此之后,中原其他所有諸侯國,都開始走齊桓公走過的這條路。
而齊桓公去世之后,齊國因為內亂開始衰落。面對空出來的霸主寶座,楚國也開始躍躍欲試。此后,幾個強大的諸侯國開始明爭暗斗,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之后,北方的晉國徹底崛起,成為了頭號大國,而南方則是以楚國為主。
所以,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中原地區所有的爭霸戰爭,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晉楚兩國的爭霸來進行的。
就這樣,晉楚兩國打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雙方都打累了,而且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在雙方爭霸的過程當中,楚國雖然大多處于劣勢,只有楚莊王在位期間,楚國短暫占據過優勢。但絕大多數時候,因為楚國地處南方,而在春秋時代,經濟文化政治方方面面的中心,都在北方,人口也是北方居多。所以,楚國自然只能處于劣勢了。
但同時,因為楚國地盤比較大,擁有超大的戰略縱深,晉國也無法攻入楚國本土。再加上后來晉國內部,又出現了士大夫掌權的現象,逐漸無力對外擴張。所以,打了一百年之后,雙方就開始同時熄火。
不過,在此同時,晉國為了牽制楚國,就在楚國旁邊扶持了一個吳國。而吳國崛起之后,楚國為了牽制吳國,就在吳國旁邊扶持了一個越國。這就是為什麼到了春秋后期的時候,吳越兩國突然就成了主角的原因。
隨著吳越兩國的崛起,楚國卻是在進一步衰退。除了常年的戰爭,對楚國的國力損耗極大之外,最重要的是,當時楚國內部也出現了一些舊貴族掌權的現象。不過,就在這種現象剛剛出現后不久,楚國就遭遇了一場巨大的變故。
隨著吳國崛起,晉吳聯盟徹底壓制了楚國。后來,到了吳王闔閭時代,因為楚國高層的決策失誤,吳國大軍在兵圣孫武的統領下,更是一路ㄕㄚ到了楚國腹地,并且攻陷了楚國王都。當時的楚國,幾乎已經被吳國打到滅國了。
不過,就在這個時候,西邊的秦國,因為擔心楚國被滅之后,自身壓力會突然暴增,所以開始派兵幫助楚國復國。與此同時,南方的越國也開始趁機偷襲吳國后方,最終導致吳國壓力暴增,不得不撤兵。
而吳國撤兵之后,楚國雖然順利復國,但國力自然暴跌。所以在整個春秋末期,基本上就是吳越兩國在斗爭,同樣作為南方大國的楚國,此時則是在常年休整,恢復國力。
而接下來,在楚國恢復國力的這段時間里,其他幾個大國則是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越國吞并了吳國,成了列國之中的頭號強國。而越國吞并吳國之后,越王勾踐又在位了很長一段時間,勾踐之后,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是不錯的守成之君。所以在春秋末期以及戰國初期的這段時間里,越國其實一直是一個相對強大的國家。
越國的強大,就注定楚國無法在南方擴張,暫時只能守住自己的原有疆土。
另外,中原地區其他幾個大國,也開始出現了劇變。晉國出現了三家分晉,齊國出現了田氏代齊。因為內部矛盾的原因,幾個傳統大國在春秋末期的時候,基本上也是無力對外擴張。如此一來,中原各國倒是暫時平靜了下來。
在這個春秋戰國交接的時代當中,楚國這邊,逐漸傳到了楚悼王的爺爺,楚惠王的手里。楚惠王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國君,而且他的母親是越王勾踐的女兒。靠著這層關系,楚惠王在位期間,楚國和越國的關系還不錯,這也讓楚國有了繼續和平發展的機會。
楚惠王在位時間很長,直接超過了半個世紀。他在位的這半個世紀里面,歷史上先后發生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李悝變法等多件大事。與此同時,原本強大的越國,卻開始逐漸出現內亂,國力漸漸衰退。
在這種局面下,楚國終于徹底復蘇。再加上楚惠王本人也是一個很英明的君主,重用了不少有能力的大臣。所以楚惠王在位后期,楚國已經逐漸恢復到了春秋時代的國力,再次成了舉足輕重的大國。
但是,實力已經恢復的楚國,卻依然沒有重現往日的榮光。這主要是因為,如今時代不一樣了。
進入戰國時代之后,隨著冶鐵技術徹底成熟。原本奴隸制社會的很多社會體系,開始逐漸崩塌。尤其是在土地方面,因為冶鐵技術成熟,導致開荒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以往的井田制就徹底崩潰了。那些沒有土地的平民,寧可去開荒,也不愿去租種貴族的土地。而土地制度的變化,則是導致社會開始出現方方面面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當時的諸侯國,必須進行變法維新,從根本上對社會制度進行改革。只有這樣,經過改革之后的社會制度,才能符合新時代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狀態下,先進行變法的國家,自然就能先強大起來,然后在國力上碾壓其他諸侯國。
但問題是,想要變法,談何容易呢?
列國之中,首先進行變法的,就是剛剛誕生的韓國和魏國。經過變法之后,這兩個國家也迅速強大了起來。尤其是魏國,經過變法之后,原本只是晉國一個分支的魏國,此時竟然能夠力壓其他所有諸侯國。要知道,晉國當年巔峰時期,也不過如此。而此時魏國最為晉國的三個分支之一,就已經能夠達到這種水平了。
究其根本,就在于魏國進行了變法。
變法之前,在舊有的奴隸制社會體系下,假設一個人最多只能創造一個生產力。那麼經過變法之后,再加上鐵器的應用,一個人就能創造好幾個生產力。如此一來,魏國雖然只得到了三分之一的晉國,但要論綜合國力的話,卻絲毫不遜色于當年巔峰時期的晉國。
至于說為什麼魏國和韓國,能夠首先進行變法,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這兩個國家,是新出現的國家,沒有什麼歷史包袱。變法這種事情,勢必要觸及舊有勢力的利益。歷史越長的國家,變法的阻力就越大。反倒是韓趙魏這種新興國家,沒有什麼舊勢力,阻力較小,所以可以順利進行改革。
對此,其他諸侯國自然也都看在眼里,紛紛想要進行變法。但問題是,變法就要動舊貴族的奶酪,若是弄不好的話,極有可能導致國家出現大的混亂,最終導致國家崩潰。面對這種局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輕易進行變法。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楚惠王開始,接下來的楚簡王以及楚聲王,雖然也想過要進行變法,但受限于本人的能力,始終無法完成這個目標。與此同時,三晉國家已經陸續完成了變法,這就導致三晉聯盟的整體實力,開始逐漸碾壓楚國。
到了這個時候,楚國雖然已經恢復了春秋時代的實力,但在面對三晉聯盟的時候,還是力有未逮,甚至可以說是被壓著打。到了這個時候,楚國已經可以說是到了不得不變法的地步了。
但問題是,想要變法,首先得有一個懂變法的高級人才。然而當時的變法人才,基本都在三晉聯盟那邊,楚國這邊根本沒人懂變法。再加上那些舊貴族的阻撓,楚國在這兩代國君在期間,仍然是沒有任何進步。尤其是到了楚聲王在位后期,楚國內部的矛盾,已經非常劇烈。這樣的楚國,同時又要面對三晉聯盟的入侵,自然越發衰落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402年,楚聲王的兒子即位,這就是楚悼王。
楚悼王即位的時候,三晉聯盟已經徹底起飛,基本上可以說是橫行天下的狀態。面對三晉聯盟的進攻,楚悼王也曾想過很多辦法,比如和秦國組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抗三晉。當年秦楚聯合之后,三晉聯盟又拉上了齊國。而當時的秦國,同樣也沒進行變法。所以這樣一來,局面反倒是比楚國獨自對抗三晉更麻煩了。
在這種棘手的局面下,楚悼王撐了十多年的時間,卻仍是一籌莫展。對內,楚悼王根本不知道怎麼進行改革,最多只能維持現狀。對外,楚國根本打不過三晉聯盟,只能節節敗退。
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公元前387年,吳起來到了楚國。
對于當時的楚國來說,吳起的到來,幾乎等同于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而且還是直接掉到嘴里的那種!
吳起的到來,對于當時的楚國來說,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說到這里,我們得簡單來說一下,吳起到楚國之前,到底都做過哪些事情。
吳起出生于一個富商之家,本來是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吳起長大成人之后,對經商種地絲毫不感興趣,反倒是想要走仕途這條路。
但問題是,當時的社會體制,基本上是‘世祿世卿制’。吳起的父母不是高級士大夫,所以吳起本人基本就沒什麼上升的空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吳起雖然折騰了很久,把自己家的家產都給敗光了,卻仍是沒有收獲一官半職。
后來,毫無所得的吳起,回到了家鄉,因為毫無成就,被家鄉人所恥笑。因為被人恥笑,吳起一怒之下,ㄕㄚ了三十多個笑話他的人,就此遠離家鄉,亡命天涯。此后,吳起又師從孔子的徒孫學習儒家學說,最后卻因為不肯回家守孝,被逐出了儒家的大門。所以在這之后,吳起不得不棄儒學兵,改學兵家的學問。
多年坎坷的吳起,雖然一直沒有展露頭角的機會,但此時的吳起,接觸過各種學說之后,顯然已經有些過于強大了。逐漸學有所成之后,吳起就去了孔子的家鄉魯國。在魯國,吳起開始逐漸嶄露頭角,后來還曾經率領魯國軍隊,打敗了齊國的主力。
此戰之后,吳起已經揚名于各國。但在這之后,因為魯國廟太小,不敢對外擴張,再加上魯國國君開始猜疑吳起,所以吳起不得不離開魯國,轉投當時的頭號強國魏國。而到了魏國之后,吳起終于等到了適合他施展的舞台。
在魏國,吳起對魏國的軍事體系進行了改革。可以說,魏國的體制改革,是由李悝來完成的。而軍事制度的改革,則是由吳起來完成的。在吳起的改革下,一支強大的魏武卒,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此后數十年當中,這支魏武卒都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勁旅。
完成了軍事改革之后,吳起更是帶領魏國軍隊,向秦國方向擴張。吳起最夸張的戰績,是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在這場戰爭當中,吳起親率五萬魏武卒,正面擊潰了五十萬秦軍主力。最關鍵的是,這五萬魏武卒,之前從未上過戰場,可以說完全是一群新兵蛋子。
但就是憑這樣一支軍隊,吳起卻打敗了十倍于他的精銳秦軍。此戰之后,吳起瞬間成為當時最出色的軍事家。幾乎所有國家,都極為羨慕魏國,能夠擁有這樣一個超強的天才將領。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將領,魏國卻沒能將其徹底留住。這主要是因為,吳起后來功勞實在太大,所以就遭到了魏國大臣的嫉恨,開始在魏王旁邊說吳起的壞話。而魏王這邊,也因為吳起功勞太大,對吳起產生了猜疑之心。
因為這個原因,后來吳起在魏國越來越不順心,甚至有ㄕㄚ身之禍。所以最終,吳起不得不逃離魏國,遠走他鄉。
但問題是,離開魏國之后,吳起接下來能夠去哪里呢?
當時的幾大強國當中,唯有楚國可以和魏國正面抗衡,并且沒有慘敗。所以接下來,吳起便直接去了楚國,打算以此證明自己的才華。既然我可以把魏國扶持起來,締造列國中最強大的魏武卒。那麼到了楚國之后,我同樣也能創造出比魏國那邊更出色的奇跡。
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吳起來到了楚國。
得知吳起前來投靠之后,當時的楚悼王,簡直是樂瘋了,直接擺出了最高規格的禮節,以此來歡迎吳起。當然,以吳起之前的戰績來說,不管他去哪個國家,恐怕都會得到類似的待遇。
而對于楚悼王來說,吳起除了是一個絕世將領之外,更是一個最好的變法人才。要知道,吳起之前在魏國工作過很長時間,而魏國又是列國之中首先進行變法的國家,而且當時已經變法結束,各方面都非常完善。所以,吳起對于魏國變法之后的各種制度,可以說是相當了解了。
另外,魏國的軍事體系,也是吳起一手締造出來的。這也就意味著,吳起完全可以再次用同樣的方式,把楚國軍隊同樣強大起來。
不得不說,當時的楚悼王,真的是撿到寶了。
所以,吳起入楚之后,楚悼王馬上任命宛城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負責抵御韓魏兩國的進攻。一年之后,等到吳起徹底熟悉了楚國的情況,楚悼王又直接任命吳起為楚國令尹。楚國的令尹,就相當于是其他國家的丞相或者相國,地位和權力,僅次于國君一人而已。
而吳起被任命為令尹之后,很快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因為有著之前在魏國工作的經驗,所以此時的吳起,直接把魏國的改革成果,一股腦都搬到了楚國。
吳起的具體改革措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條:
首先,確定明文法典,公之于眾,盡量讓楚國做到有法可依。以往的時代,楚國基本都是人治,貴族掌握所有話語權。但是隨著成文法律出現,楚國從人治階段進入到了法治階段,這其中的差別,顯然是相當巨大的。
第二,吳起對楚國的貴族制度進行的改革。取消了旁系偏遠貴族的俸祿,并且把這些貴族,直接送到楚國邊疆,去給楚國開墾荒地。如此一來,楚國節省了大量養貴族的錢,可以對軍隊進行改革。同時,這些貴族去了邊疆之后,還能開墾荒地,繼續為國家創造價值。
第三,整頓吏治,裁撤多余的官員。這一條,基本上是和第二條相輔相成的,因為當時基本都是貴族在做官。同樣,裁撤節省出來的錢,也可以為楚國其他方面的開支做貢獻。
第四,整頓楚國內部的思想,整頓官場風氣,強化楚國內部的愛國思想,讓大家爭相為楚國的國家利益效力。同時,吳起還對楚國內部的一些不良傳統風俗開戰,取締了一些不良傳統。
第五,吳起還對楚國的造城規格進行改革。經過吳起的改革之后,楚國的城池變得更加牢固,更有利于在戰爭期間進行防守。
除此之外,在軍事方面,吳起更是成果斐然。之前訓練魏武卒的那一套,被吳起完全拿到了楚國,并且根據楚軍特點進行修改。在吳起的改革之下,很快,楚國的軍隊戰斗力就瞬間飆升,逐漸趕上了魏武卒的水平。
正是因為吳起的改革,短短數年之內,楚國從上到下就徹底煥然一新。不光軍隊戰斗力大幅提升,在對外戰爭上也開始逐漸勝利。內部改革之后,楚國的財政情況以及用人情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短短數年之后,楚國便扭轉了之前的頹勢,可以正面徹底擊敗魏國,甚至擊敗魏國和韓國的聯軍。
這一切,在吳起抵達楚國之前,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可以說,楚國的崛起,就是吳起一手締造的。沒有吳起,楚國根本不可能扭轉頹勢,更別說短短幾年之后,就正面擊敗魏國了。
當然,吳起的這套改革,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吳起改革最大的缺點,就是徹底得罪了楚國舊貴族。在吳起到來之前,那些舊貴族生活得很開心,國家出錢養著他們,讓他們整日衣食無憂。而吳起到來之后,他們則是要被趕到邊疆去開墾皇帝。所以這種舊貴族到底有多恨吳起,自然可想而知了。
另外,吳起的改革,并沒有明確解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在所有問題上,土地問題其實才是根本。正是因為沒有解決土地問題,所以吳起ㄙˇ后,他的變法成果,才會逐漸失效。
當然,吳起當時或許考慮得更多,或許也是想先讓楚國強大起來,堵住那些舊貴族的嘴,然后再進行最根本的土地改革。但問題是,那位重用他的楚悼王,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公元前381年,就在吳起抵達楚國六年多以后,楚悼王忽然去世了。據說是當時楚軍在前線節節勝利,楚悼王因為太過興奮,然后興奮過頭,所以突然去世了。
楚悼王的去世,無疑是一個重磅炸彈,徹底引爆了所有的問題。
楚悼王在世的時候,那些舊貴族礙于楚悼王的存在,不敢對吳起做什麼。但是如今,楚悼王已經去世,再也沒人能護著吳起了。最關鍵的是,接下來即位的楚肅王,對吳起極為忌憚。這倒也不難理解,畢竟吳起是前朝大臣,而且又功高蓋主,誰也不敢肯定,楚肅王即位之后,吳起不會威脅他的地位。
所以接下來,在楚悼王的喪禮期間,楚肅王才會默認,那些舊貴族可以發動政變,直接在葬禮上干掉吳起。同時,在這之后,楚肅王又以這些舊貴族射ㄕㄚ吳起的時候,傷害的楚悼王的尸身為由,直接誅ㄕㄚ了他們的三族。據說當時楚肅王一口氣ㄕㄚ了七十多家,而且每一家都是ㄕㄚ盡三族。
經過楚肅王的ㄕㄚ戮之后,吳起和那些舊貴族,直接同歸于盡了。對于楚肅王來說,這自然是最好的結果。
但這個結果,對楚國來說,卻未必是最好的結果。
因為吳起ㄙˇ后,楚國再也沒有懂變法的牛人,楚肅王為了自己的地位,也沒有延續吳起的改革思想。雖然吳起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很多改革,被楚肅王延續了下來。但因為吳起的改革,并沒有觸及土地問題,所以這個改革并不徹底。
相比之下,后來秦國進行的商鞅變法,就要徹底很多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楚國雖然在吳起變法的基礎上,逐漸壯大,并且后來還趁機吞并了越國,徹底獨霸南方。但是在制度上,楚國卻徹底敗給了其他國家。而且,吳起ㄙˇ后,其他變法人才,也不敢再來楚國進行變法。而楚國內部的人才,又不敢進行大規模變法,或者說不愿進行根本上的改變。
這種情況,后來一直持續到了楚國滅亡。雖然在這期間,楚國的很多有志之士,也想過要做出改變。但和吳起相比,他們實在是弱爆了,既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楚國。
所以,后來的楚國,雖然也是戰國七雄之一,而且也在擴張。但從根本上來說,其實一直都在吃吳起變法的改革紅利。而當吳起變法的成果,全方面落后于秦國的變法結果之后,那時的楚國,自然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對楚國依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吳起能夠多活十年,對楚國進行了徹底的變法,那未來的楚國,極有可能會遠超秦國,成為最后統一中原的國家。但正是因為吳起被清算,后來再也沒有頂級變法人才,敢來楚國進行變法,而吳起的變法又不是特別徹底。所以后來的楚國,才會逐漸落后于秦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如果吳起多活十年,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以及最后的結局,恐怕都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