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名將輩出。蜀漢有五虎上將,曹營有五子良將,五子良將中又以張遼功勛最大,名望最高,倍受史家推崇。
張遼為何能成為曹營第一名將呢?在他一生中,有三次戰事,表現堪稱經典。
張遼原本是雁門馬邑人,最初他是董卓的部下,董卓兵敗后,歸屬呂布。曹操在下邳大破呂布,張遼率眾歸降。之后屢有戰功,升遷為禆將軍,奉命與夏侯淵去東海圍剿昌豨。
昌豨在東海經營有年,且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張遼與夏侯淵包圍東海郡數月,軍糧吃完,有人提議撤軍。張遼不同意,他游說夏侯淵道:「我與昌豨是老相識,這幾日圍城,昌豨經常有意無意地看著我,仿佛有歸降之意。加上城[內.射]出的箭矢日漸稀疏。據我推測,城中守備已是強弩之末。若我等就此放棄,太過可惜。將軍不如讓我前去陣前勸說昌豨,或能勸其歸降。」夏侯淵答應了。
張遼獨自趕往城下,提出與昌豨會面。昌豨果然下城與張遼會談,張遼勸說道:「曹公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歸降者必受重賞。」張遼還答應會親自引薦昌豨,以自己的性命擔保昌豨的安全。昌豨于是率軍投降。
張遼帶著昌豨去拜見曹操,曹操果然接納了昌豨。送走昌豨后,曹操批評張遼說:「你以身犯險,實非大將所為。」曹操對張遼的關懷,意在言表。張遼心中感動,說:「主公恩威遍于四海,因此張遼料定昌豨不敢加害。」曹操聽聞哈哈大笑,對張遼更加欣賞。
孫子曰:「以利動之。」名將帶兵,并不以利,身為統率,要善于統觀全局,明辨利害。張遼能在昌豨的一言一行中,觀察到軍情走向,可謂目光犀利,洞察入微。張遼以先歸附可受重賞,勸服昌豨,昌豨果然投降。
張遼跟隨曹操征討袁譚,袁譚被攻破后,張遼率軍隊平定海濱,大破遼東賊寇,遼東柳毅等人,回到鄴城時,曹操親自迎接,與張遼同乘一輛馬車,拜張遼為蕩寇將軍。
當時,荊州還未平定,張遼奉命前往長社屯兵。大軍出發之時,軍中忽然有人謀反,火光四起,全軍震驚。張遼告訴身邊人:「不要動!造反者絕對是少數,大軍若亂,必為造反者所趁。」
隨即他下令道:「不反者,安坐!」
軍中大多數士兵,都是良善之輩,聞令紛紛放下武器,安安靜靜坐地上,張遼帶領親兵數十人穩坐中軍。頃刻之間,就找到了幾名放火造反者。一場嘩變彈指間就被平定。
孫子曰:「以靜待嘩。」軍中若是發生變亂,很容易自亂陣腳。張遼下令安坐,輕易平定軍中大亂,處變不驚,確實有名將氣度。
張遼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當屬合肥之戰。
那時,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張魯,對抗東吳方面,留下張遼、樂進鎮守合肥。曹操與張魯正在交戰時,東吳孫權趁機出兵,猛攻合肥。
曹操早有命令傳下,若孫權至,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衛。對于曹操留下的這道命令,眾將軍驚疑不定。當時孫權有大軍十萬,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軍。就算合肥城中七千人都是曹軍精銳,也根本不是東吳十萬大軍的對手。不少人都想撤軍,但又害怕丟失城池,會被問罪。
最后張遼力排眾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遼道:「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用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后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張遼這番話,可以分成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張遼點明曹操遠征在外,等到大軍趕來,吳軍必定已經攻破合肥,等待援軍的做法明顯不明智。
第二層:既然援軍不可靠,只能主動出擊。曹操當初留下的命令,雖然與事實不符,卻是眾人唯一的出路。
第三層:張遼指出,在東吳大軍未曾合圍之前主動出擊,折其銳氣,才能安定眾心,合肥城才有一線生機。
張遼的這個主張,得到了李典的支持,于是張遼連夜招募了八百壯士,在第二天凌晨發動猛攻。張遼親自披甲執戟,沖鋒在前,連斬數十人,沖入吳軍陣中。張遼沖鋒時,大叫道:「張遼在此!」在八百壯士的猛攻下,張遼一直沖到孫權的營賬前。
當時還未天亮,吳軍尚在熟睡,被曹軍一沖,頓時陷入混亂,加上張遼直沖孫權中軍主賬,吳軍各種大軍,紛紛來救孫權。吳軍軍制被打亂,命令不暢通,頓時大敗。孫權率軍逃遁,張遼一路猛追,一直等到東吳幾位名將趕到,張遼才下令撤軍。
整場戰爭從凌晨打到中午,吳軍丟盔棄甲,自相踐踏,ㄙˇ傷無數。張遼率軍退回合肥,魏軍士氣大漲,孫權收拾殘部,重新包圍合肥,雖然吳軍人數還是遠遠超過魏軍,但士氣低靡,不堪一戰。孫權圍困合肥十余日后,也破不了城池,只能撤軍。在吳軍撤退之時,張遼率軍追擊,幾乎要再次抓到孫權。經此一戰,孫權對張遼畏之如虎。
許多年后,曹操病ㄙˇ,曹丕稱帝,張遼被調到雍丘屯兵,年老病重。孫權再次率軍攻擊魏國邊境。曹丕立刻將張遼調到前線,孫權非常忌憚,告訴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在那一年,張遼率領眾將,再次大破吳軍,后來幾年,張遼的病情更加危重,但只要張遼在世一日,吳軍都不敢犯邊。
孫子曰:「三軍可奪氣。」張遼在吳軍大盛之時,主動出擊,折其士氣,以八百之眾,大破十萬吳軍,堪稱三國最精彩的戰役之一。
張遼能成五子良將之首,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