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終生不再伐蜀,司馬昭心理非常清楚是什麼原因,也非常配合。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軍勢浩大,于是司馬懿選擇了堅壁清野,不出面和諸葛亮交戰。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司馬懿就是不出,就連諸葛亮用女人衣服來羞辱司馬懿,司馬懿仍然阻止手下出戰,擺明了一副絕不出戰的樣子。最終在司馬懿的這種策略下,諸葛亮也毫無辦法,只能打持久戰,而諸葛亮的身體,在長年累月的征戰中,也支持不下去了,最終星落五丈原。
諸葛亮ㄙˇ后,蜀漢軍隊后撤,魏延不滿楊儀統軍,竟然發兵攻打楊儀,蜀軍內部鬧起了動亂,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懿也沒有選擇趁機追ㄕㄚ,攻打蜀漢,令人非常疑惑。此時趁蜀軍內亂,擊敗他們的機率不是更大嗎?
司馬懿沒有趁機進攻蜀漢,只是一直在和蜀漢對峙,等到遼東公孫淵發動叛亂,司馬懿又被調往了遼東。面對公孫淵,司馬懿的反應可是和面對蜀漢時的反應截然不同,司馬懿充分展現自己軍事家的才能,三下五除二的就解決了公孫淵,令人頗為震驚!
在諸葛亮手下屢屢吃癟的司馬懿,竟然如此強大,用兵竟然如此厲害?這不由得又讓人產生懷疑了,面對蜀漢時,到底是司馬懿不如諸葛亮,還是他在故意示弱,隱藏實力?
司馬懿擊敗公孫淵后,又被曹叡調往關中,防備蜀漢。從曹叡對司馬懿的使用來看,感覺司馬懿就是個救火隊員,哪里出問題了,就讓司馬懿前去解決,問題解決了,就讓司馬懿前去阻擋蜀漢,反正就是沒想過把司馬懿調回京城當官!不過司馬懿這人,運氣是非常的好,雖然曹叡對他防范有加,一直沒讓他進入京城,進入權力核心,但曹叡的英年早逝,直接將司馬懿推入了舞台中央!
曹叡去世前,任命曹爽和司馬懿為托孤大臣,司馬懿終于得以進入權力中心。雖然曹爽對司馬懿有敵意,想要獨攬大權,但曹爽畢竟缺乏經驗,還是一個小輩,哪里玩得過司馬懿?期間,曹爽也曾想過伐蜀,但司馬懿強烈反對,因為曹爽伐蜀一旦成功,在曹魏的聲望將會超過司馬懿,到時候司馬懿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司馬懿聯合眾人,堅決反對曹爽伐蜀。
曹爽要想徹底擊敗司馬懿,必須得去攫取軍功,只是很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曹爽遠沒有他父親曹真的實力,在伐蜀過程中被王平打得大敗,只能灰溜溜逃回魏國。
曹爽的失敗,讓司馬懿的聲望越來越高,不過司馬懿仍然選擇了低調做人,任由曹爽胡作非為。在曹爽把人都得罪光時,司馬懿再站出來反戈一擊,最終成功擊敗了曹爽,拿到了曹魏大權。掌握大權的司馬懿,本應該像諸葛亮一樣,為國家鞠躬盡瘁ㄙˇ而后已,攻打蜀漢或者東吳,為魏國一統天下傾盡全力,但他卻并沒有這麼做,而是大肆打擊曹家勢力,發展司馬家的實力,最終為司馬家篡魏奠定了基礎!
從司馬懿的經歷來看,其實對于諸葛亮ㄙˇ后,司馬懿為何終生不再伐蜀這個問題,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四字結論,那就是「養寇自重」!
諸葛亮ㄙˇ后,魏延楊儀爭權,司馬懿不趁機進攻蜀軍,其實就是為了養寇自重,保存實力。此時如果擊敗蜀軍,那麼滅亡蜀漢就指日可待了。可蜀漢滅亡后,司馬懿是什麼結局呢?飛鳥盡,良弓藏,本來曹叡就對司馬懿猜忌,此時蜀漢都滅了,更加沒有司馬懿的立足之地了,所以司馬懿不愿意去攻打蜀軍,因為蜀漢還在,那麼司馬懿就是安全的,還能鎮守在關中。蜀漢滅亡,那司馬懿就沒有立足之地了,最好的結局不過是歸家養老,給一個公卿待遇。
曹叡ㄙˇ后,司馬懿仍然反對伐蜀,其實也是為了養寇自重。這一點,司馬昭都清楚,也很配合。只有蜀漢在那里,給曹魏帶來壓力,司馬懿在曹魏的威望才能維持得住,他對曹爽才有一絲勝算。如果曹爽滅亡了蜀漢,那司馬懿基本就沒有擊敗曹爽的可能了,因為大家都會去支持曹爽。
至于司馬懿擊敗曹爽后,那更加不會去伐蜀了。有蜀漢這個外敵在,魏國內部的矛盾就可以轉移出去,司馬懿可以放心大膽地去進攻曹家勢力,為司馬家攫取更多的權力。
結語
綜合來看,諸葛亮ㄙˇ后,司馬懿為什麼終生不再伐蜀?其實從四個字就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智慧,這四個字便是「養寇自重」!只有蜀漢存在,持續對曹魏保持壓力,司馬懿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活下去。若是蜀漢不在了,估計司馬懿根本沒機會奪取曹魏大權,說不定早就被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