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奇怪,一個極度完美的人,影響力反而不如那些滿身缺點,爭議多多的人。
在歷史上有爭議的人有很多,比如曹操,比如秦始皇,比如朱元璋等等,這些人或因為殘暴不仁,或因為忠奸難辨,而在后世之人爭議很大,愛他們的人對其頂禮膜拜,恨他們的人對其咬牙切齒。
但是有這麼一個人,在無論是史學家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很少提到他的故事。他就是漢光武帝劉秀,一個生下來就極度完美的存在,甚至讓人覺得這樣完美的人就不應該存在,完美到不真實。
說起劉秀,很多人都認為他與王莽一樣是一個穿越者,兩人處于相同的年代,一個篡奪了劉氏江山,一個要奪回被篡奪的劉氏江山,就是這麼巧,這是這麼秒,兩個穿越者來到了同一個時代,開啟一場史詩般的對決。
王莽用前半生來詮釋了一個好兒子、好大臣、好父親,卻用后半生來毀掉了自己辛苦經營了大半生的光輝形象。
如果說王莽是有意為之的話,那麼當他的真實面目徹底暴露在大家的面前,他不用再遮遮掩掩的時候,心里面一定會感到非常地痛快,終于可以對著全世界的人說:「這才是真正的我。」
與王莽的善于偽裝,前后不一致不一樣,劉秀從一開始就是那麼地優秀那麼地完美。
雖然在出身方面,劉秀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比不上王莽。
作為劉邦的后裔,在經歷了十幾代人的血脈稀釋之后,劉秀只能以劉邦的后人自居,名頭上看上去很嚇人,但是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販夫走卒而已,與當時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王莽相比,無疑有著云泥之別。
好在王莽的自掘墳墓讓自己的先天優勢在頃刻間崩塌,成為了天下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劉秀的出身反而在王莽篡漢之后,成為了最好的招牌,畢竟,他才代表著漢室正統,他才有資格可以振臂一呼,讓天下人響應。
劉秀是一個落魄的皇族,已經與平常老百姓幾乎無異,這種身份在其創業時與他的祖先劉邦何其相似。
或許正是身份相似,經歷相似,讓許許多多跟隨他的人將其當成了劉邦再世,是劉邦平民主義的真正繼承者,再一次用平民的智慧打敗高高在上的舊貴族。
盡管有很多人質疑他到底是不是劉邦的后裔,然而,至少之事實面前,劉秀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劉邦的后裔,所謂的質疑,不過是某些人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嘩眾取寵而已,絲毫改變了歷史。
在中國古代,講究「仁義禮智信」和「忠孝」兩全,如果能夠完全做到這些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圣人。
很幸運的是,劉秀就是這樣的圣人。
先來看劉秀的忠。有人說,劉秀原先在劉玄手下當兵,是更始帝的一員大將,后來劉秀帶著赤眉大軍打敗了自己的皇帝,明明是一個篡位者,怎麼能夠說明他的忠呢?
這句話,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對的地方在于描述了當時的實情,劉秀確實曾經是劉玄的一名大將。但是劉玄在作為皇帝,取得天下之后,他的所作所為,已經脫離了他作為平民皇帝的本分。
要說到不忠的話,首先是劉玄不忠于自己平民皇帝的身份和地位,這才遭到了「忠于」平民身份地位的劉秀的反對,并且取而代之。
而劉秀在登基為帝之后,他的做法與劉玄完全不一樣,深得民心,這才是真正的忠,忠于自己的出身,忠于讓自己登上皇帝寶座的普羅大眾,這是大忠之人。
再來看劉秀的孝。劉秀九歲失去了雙親,在叔父劉良的撫養下長大,劉秀在稱帝之后,對叔父劉良尊敬有加,封賞皆厚,甚至很多時候對他法外容情,做了很多違背其本意的事情。
劉秀的仁義,是古代皇帝中少有的存在,不僅僅善待自己的部下,讓絕大多數的部下都得到封賞,獲得了善終,即便是曾經的敵人,劉秀也能夠妥善安置,讓其心悅誠服,這一胸懷,是古時候任何一個帝王都不能比擬的。
說到劉秀的智,在《智囊全書》中有這一個典故「光武誅王郎,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光武不省,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劉秀在打敗自己的敵人之后,立即燒掉了與之往來的書信,這樣就極大地安撫了人心,讓那些本來就不是很愿意反叛自己的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隊伍中,多一個朋友,就少了一個敵人,這樣的智慧豈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
綜上所述,劉秀實在是一個完美到了極致的人,實在是找不出什麼缺點來,對于一個權力無限大的皇帝,能夠做到這樣的水平,真的是讓人服氣。
劉秀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完美的人格品格,其實與他的家庭環境息息相關的,作為劉邦的子孫,本身就具有優良的基因。
劉秀的父親劉欽是南頓(今河南項城)縣令,為官多年,作為基層官員,劉欽深知民間疾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劉秀的品格。
劉秀的母親樊嫻都更是大家閨秀,其外公樊重更是持家好手,這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劉秀。
劉秀在投靠叔父劉良之后,就是在外公的影響之下,積極務農,如果不是王莽篡漢導致民不聊生,相信劉秀一定會是一個像外公那樣的優秀農夫。
劉秀來之于民,在當上皇帝之后,又歸之于民,這樣的做法自然能夠受到百姓的愛戴。
劉秀作為一代平民皇帝,像自己的祖先劉邦一樣,建立了不朽功勛,不僅延續了劉氏江山的國祚,還讓萬千水深火熱中的平民百姓得到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是他對歷史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