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賞,當然有輔佐自己成功的荀彧一份。功勞甚大的荀彧,收到了來自曹操千戶食邑和三公的職位。
千戶食邑荀彧收了,但是這三公之位,荀彧卻接連派自己的侄子荀攸推辭十多次,一直不愿任職。
這做派讓曹操哈哈大笑,笑完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為曹操知道,荀彧不要官職背后的言外深意:明公啊,我的主公,復興漢室讓萬民安泰才是你現在最該做的,至于官職,那對于我不重要!
知道知己荀彧真心的曹操,就在同年冬問計荀彧說 :自己準備討伐劉表,你看咋打比較好?
看著終于行動的曹操,荀彧說了一句話:
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都是明白人)
這就是荀彧史有記載的最后一次獻策曹操!
聽從荀彧建議,曹操派軍從宛、葉突擊,一鼓作氣干翻了劉備,震懾的荊州投降。
但自那以后,荀彧就再也沒有給曹操獻過一策,直到最后的自盡,他都一言不發。
這又是為何呢?
別奇怪,因為當時的漢朝儒生們還是很勇敢的。他們的思想也影響左右了荀彧的一生,讓他最后歿在了理想之下。
回顧歷史看,漢朝初年的黃老思想,講究無為而治,那個時候的儒生都很低調。
因為不低調的,被豬給拱了。
這狀況一直延續到了漢武揮鞭時代,劉徹尋思,自己龐大的帝國沒有一個穩定的思想形態,不利于自己的雄圖大略和萬事江山,就在多種思想中找到了儒學作為自己的立國思想。
于是,董仲舒出現了,獨尊儒學成了真,不過當時的儒學,跟后世的儒學普別很大,叫做新儒學思想。
這新儒學思想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
那就是融合了不少孟子學派的精神。
孟子學派的精神有啥: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簡言之,民本思想!
這就讓皇帝地位,在儒生心中并沒有多麼崇高,也不存在后世凌然不可侵的感覺。
當時的董仲舒為了遏制皇權,甚至還在思想中提出了一個天人感應學說,用來做防備皇權無節制擴大的暗門。
意思是 :皇帝要修德,要勤奮,要治國,天下太平了,國家就會好,天下不太平了,這天就會感應到,時不時弄個流星啊,地震啊,這都是警示。
皇帝是「代天受命」,頭上還有個老天在管他,要是胡作非為,是要遭遇報應的。
(天人感應)
打了匈奴幾十年,打得漢朝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漢武帝自己都下了罪己詔。
這詔書,除了承認錯誤之外,也是為了挽救漢朝搖搖欲墜的合法性。
后續的漢朝皇帝,但凡有做得不好的,就會有儒生上表說 :你老別干了,退位換個人得了。
這風氣,在西漢一朝特流行,以至于漢平帝歿后,天下人都認為漢朝該完蛋了。
這輿論風氣,最后引出了實踐者:王莽。
王莽這個儒生楷模,就這麼在眾望所歸下成了新帝王。
可惜的是,王莽上任卻逆轉不了西漢積弊,一來二去,儒生們發現,這傳說中的禪讓,讓有德者上位也不解決問題啊。
(王莽)
東漢建立后,劉秀是個聰明人,知道儒家威力的他雖然依舊崇儒,卻給儒家上了一道枷鎖。
劉秀說:王莽時代政治混亂,就是天下人舉薦惹的禍,是禪讓的錯。
這說法,將王莽印刻上了恥辱柱,也讓儒家禪讓遭遇了連帶攻擊。攻擊完之后,爽是爽了,但劉秀依舊擔心啊。
于是就用了另一招維護皇權。
這招數就是讖緯之學,就是用迷信的方式,獲取了各種天意的解釋權。
這意味著帝王奪去了天象的解釋權。
如果有災難了,原本都說是皇帝的錯,但這讖緯之學出來后,替罪羊就多了起來,也讓皇帝的壓力減輕了。
皇帝減輕了壓力,漢朝也在劉秀的制度建設后皇權得到了提升。
皇權無人遏制了,胡作非為就多了。
啥宦官外戚輪流轉啊,賣官鬻爵啊,黨錮之禍啊,一輪輪來。
(儒生的斗爭)
一看皇帝胡作非為,東漢儒生們紛紛引經據典尋思對策。
這其中最牛的就是荀爽,他編撰了《易傳》,找尋合理推翻皇權的學術依據,訴求統和儒生。
這研究來研究去,還真就研究出了理論依據出來,跟五行八卦有關。
這研究成果太過晦澀難懂,就不多說了。
簡言之就是,仁人君子上位治理國家才是正確的,如果被行為不端的皇帝、宦官、不法豪族竊取了位置就是不對的。
這群人就是「群陰」,要把他們趕下臺,這樣天下才會太平。
這話嗎,其實就是車轱轆話,用一種合理的解釋,將玄乎的讖語自圓其說,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那麼這話為何能流傳深遠,讓人信服呢?因為當時的人信讖緯之學啊,而且輿論引導人信啊!
這兗州和豫州是當時世家大族的根據地。
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就是豫州大族,他們就受到了荀爽思想的影響,對皇權的權威很不在乎。
這也能解釋袁紹起兵后,對董卓立的漢獻帝特不感冒,尋思扶持幽州牧劉虞為帝的因由。因為皇權在這群人看來,本就不算什麼,你失了德行,被推翻是應該的。
而荀彧是什麼人?答案是荀氏人啊,自己家人研究的學問,他能不知道?
相較于自家人荀爽搞理論研究,擁有濟世之才的荀彧則用行動去踐行自己的思想。
當時的漢朝啥情況,按照曹操詩詞的說法就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一出董卓亂政,還有后來的李傕、郭汜之亂,讓關中沃土成了人間地獄。
民生凋敝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
這樣的狀況讓不少人尋思,漢朝極端腐朽了,應該被推翻。
可是滅了漢朝的事情真就能好嗎?因為皇權的無序擴張,才是動亂的根本啊!
(理想主義者)
漢朝雖然腐朽了,不堪了,但名分和大義還在,是拯救天下的口號,是合法性的助力,需要接力打力,然后用另一種力,去中和漢朝的惡,這股力量就是天下仁德的士子之力,只要這群人掌握了輿論高地,成了規則的制定者,成為了皇權的遏制者,這個天下才能好。
這概念偏理想化,如果非要套用的話,跟后來幕府將軍和日本天皇,或者說跟東晉時代的皇族世家共治類似。
是一種用防范極端的方式,用權力制衡的行政模式,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個理想的最終目的不是拯救漢朝,而是拯救天下萬民!
有了這想法,那麼誰才是最合適的合作者呢?
袁紹不重視漢朝,他不是。
反而是一直打著忠臣旗號以「漢征西將軍曹侯」,為夢想的曹操更合適。
因為他曾經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
這理想的證明,除了討伐董卓時的不計得失之外,也有兒子的名字為證。
曹操給自己的兒子曹丕、曹彰起名字的時候,用的表字都很有意思,一個是曹子桓,一個是曹子文。這從側面表達了曹操做齊桓公,晉文公的心愿!
那一刻的他,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個收拾漢朝殘破時局的霸主,而不是一個新皇帝。
這理想,就跟荀彧很契合啊!
契合了之后,荀彧就投奔了曹操,然后成了曹操事業的最大助力。
(志同道合)
當時的天下是世家大族的天下,書籍的昂貴讓天下人才多處于士族之中。
可曹操啥身份,一個閹宦家庭的濁流,天然跟士族清流不共情,反而是對立面。
荀彧的到來,解決了曹操最大的問題。
作為士族領袖的荀彧,只要出馬,人才不是紛至沓來嗎?
在他的引薦下,關中、關東地區無數的人才都來了。潁川荀氏的荀攸和荀悅,鐘氏的鐘繇、陳氏的陳群、郭氏的郭嘉,還有寒門趙儼、杜襲紛紛加入曹操麾下。
后來的郗慮、華歆、司馬懿、王朗、嚴象、韋端,也是荀彧提拔的。
這群人要麼是名士,要麼是干才,一個個都才華絕頂,為曹操建功立業,成了曹魏集團中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
人才,就是荀彧帶給曹操的第一個幫助。
隨后,荀彧又用自己的理念,讓曹操獲得了第二個助力,這就是漢獻帝。
奉迎漢獻帝之前,曹操屬于袁紹關東士族聯盟中的一員。
當時袁氏內斗爭奪盟主地位,袁紹成了盟主,跟袁紹關系不錯的曹操獲得袁紹扶持,收獲了兗州,也在袁紹幫助下擊退了呂布。
可隨著時間的發展變化,中原群雄一個個凋零,剩下的僅有袁紹和曹操。
曹操的實力完全比不上占據四州之地的袁紹。如何彎道超車?
荀彧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奉迎漢獻帝。
關東軍閥同盟首腦的袁紹,對漢獻帝這個關西軍閥董卓擁立的帝王一直不感冒。
讓曹操奉迎漢獻帝,其實等于讓曹操背叛關東同盟跟袁紹成為歿敵。
(袁紹)
關鍵時刻,荀彧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用一己之力促成了曹操奉迎漢獻帝。
從善如流的曹操夜頂住壓力,選擇聽從。
這一聽從,就讓曹操有了道義上的優勢,進而在關東士族聯盟中脫離而出,成了二號人物,也有了名正言順的獨立性。
除了這個好處之外,奉迎漢獻帝也讓曹操得以滲透關西諸侯勢力,有了調動馬騰、韓遂的可能,更讓曹操收獲了關中。
簡言之 :荀彧的建議,讓曹操從關東諸侯聯盟中脫穎而出,收獲了地位,收獲了地盤,也收獲了大義。
各地豪族和士大夫一看皇帝去了曹操哪里,也紛紛來投,一時間,曹操勢力肉眼可見的崛起!
(曹操)
為了將曹操扼ㄕㄚ在成長期,袁紹發起了官渡之戰,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搞定曹操。
當時的袁曹對比,曹操無疑占據下風!
袁紹氣勢洶洶而來,帶著十萬大軍,糧草無盡,戰將千員。反觀曹操,兵馬不過3完,糧草也不充足。
戰役開始,曹操利用先發制人優勢,取得了白馬、延津之戰勝利,ㄕㄚ了文丑,也將袁紹軍引過黃河進駐官渡,斷了退路。
可實力的巨大差距,讓曹操處于下風!
袁紹還不老實的用背后煽風點火方式,借助四世三公的家族威望讓曹軍人心惶惶。
按理說,這樣的時刻膽怯是應該的。
曹操失去了信心,就寫信給荀彧說 :搞不定啊,我要撤了。
一看曹操如此軟弱,荀彧堅定的表達了反對,說 :先退者歿,袁軍銳氣已盡,即將生變,讓曹操繼續堅持。
這話語中的堅定,其實也是謀劃和算計的體現。
早在官渡之戰兩年前,孔融來投時夸耀袁紹強大,荀彧就感到了袁紹內部河北派與河南派的矛盾。
這矛盾隨著曹操奉迎漢獻帝,失去名分優勢變的愈發激烈,也讓荀彧篤定肯定會出問題。
(漢獻帝)
河南派代表人物許攸因為家人犯法,被河北派代表審配捉拿,弄的許攸心驚膽戰。
然后一溜煙跑到曹操這,投靠老朋友,順帶將袁紹軍的底細透了個干干凈凈,勸說曹操別退軍,偷襲屯糧重地烏巢。
偷襲烏巢成功,一舉逆轉了整個戰局。
這場戰斗如何勝利的?答案是荀彧料敵在先,曹操用兵有方。
官渡的勝利奠定了曹操的霸業,料敵在先的荀彧,雖然精于人心,但更精于政務。
知人善任的曹操就讓荀彧總領后方,成了蕭何。
(官渡決戰)
這職位也跟曹操的司空和丞相職位有著微妙的關系。
尚書是啥官職呢?
原本僅是皇宮中負責文書傳遞的小官,后來在漢武帝時代,劉徹為了跟丞相爭權,就給了宮中的尚書、侍中、散騎等小官議政的權力,讓他們成了皇帝的秘書機構,組成了中朝官。
自那以后,尚書就有了命令外朝的權力。
東漢建立后,劉秀又加強了秘書機構的權力,將尚書臺分立成了一個單獨部門,獲得了更多的權力,也讓尚書令有了跟三公分庭抗禮的實力,等同于西漢的宰相。
從這個角度看,荀彧擔任的尚書令,其實是一個跟曹操分享相權的存在。
讓荀彧當尚書令足見這兩人的關系,不是從屬關系,而是合伙人關系。
他們合伙的目標就是 :王佐之才的荀彧跟世之英雄的曹操,以拯救天下為目標,搭檔一份事業。
因此曹操從不將荀彧當作臣子對待,說兩人的關系時,形容詞都是:共事。
共事,只有共同目標才有共事可能!
后來曹操為了進一步提拔荀彧的地位,讓他跟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尋思讓他成為跟自己地位一樣的三公。
可是致力于拯救天下的荀彧,不愿意要這麼個虛名,讓荀攸推了十幾次,推掉了三公的職位!
這背后深意就是:主掌內朝的尚書令更有實權,能發揮更大作用。
這作用就是遏制曹操的權力欲,讓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設想前行。
(荀彧)
答案在于曹操的志向變了,跟荀彧的理想不兼容了。
這關鍵轉變發生在赤壁之戰后。
已然暮年的曹操,為了平定天下,在公元208年發起了赤壁之戰,誰曾想卻慘敗在了孫劉聯軍之手。
荊州水軍損失殆盡,重建遙遙無期,劉備飛升也讓曹操壓力山大。
失去了水軍,有了新對手,曹操明白,這統一天下,自己是看不到了!
看不到統一的希望,讓曹操失去了曾經的雄心壯志。
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
是跟荀彧設想的那樣,成為晉文公,齊桓公,將天下權力還給漢獻帝?還是成為如同日本幕府將軍那樣的存在,讓漢獻帝成為虛君?
(曹操的無奈)
漢朝高度的集權體制,還有歷史宿命一般的失去權力失去一切,讓曹操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謀朝篡位。
失去權力等于失去一切,一旦自己歿了,家族沒有了權力,結局只能是個族滅。
時局所迫,理想讓位。
自那以后,曹操開始了權力攫取之路,用一輪輪清洗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為代替漢朝做準備,至于軍事建樹變的少之又少,僅僅出征西涼,占據關中,肅清了威脅中央的馬超、韓遂和張魯。
曹操消停了,劉備和孫權,特別是劉備開始活躍了起來,他們借助曹操無暇顧及的機會,拼命擴展地盤。
一來二去,劉備橫跨荊益,還從曹操哪里打下了荊州,孫權攻略交州,在長江一線虎視眈眈。
這狀況,無疑是天下三分的節奏啊!
荀彧如何能忍天下三分遲遲無法統一?
荀彧的志向是天下一統,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曾經的曹操一直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心愿也是如此,可當曹操不在以統一天下、拯救亂世為己任,背棄了曾經的理想之后,兩個人就是去了共事的基礎。
(劉備崛起)
按照史料的記載!
當時的情況是,董承以漢獻帝名義謀ㄕㄚ曹操,因為事情泄露,全家要被滅族,牽連的人也要受罪。
看著懷有身孕依舊慘歿的董貴人,漢獻帝的皇后,伏皇后害怕了。
害怕之后,伏皇后給父親伏完寫信求助說 :只有ㄕㄚ掉曹操才能終結這一切。
(悲情的貴妃)
這伏完拿著信一看,不敢動手啊!
于是就找人求助,這求助的人就是荀彧。
荀彧一看,當即表達了不同意。
漢獻帝真要ㄕㄚ了國之柱石曹操,于公于私,荀彧都認為不對。
可是不同意不代表要泄露消息,尚書令的存在,就是調和內外朝關系。
自己是內朝,曹操就是外朝,在荀彧看來,只有內外同心,才能拯救天下。為了不刺激曹操,荀彧把這件事給淹沒了。
但這伏完卻是個謀事不周的人,居然將伏皇后的信給了自己妻弟樊普看。
他認為南陽樊氏是正兒八經的東漢外戚,應該會事漢獻帝的人。
誰曾想這樊普卻是個二五仔,一看這信,立馬跟曹操舉報,說有人要刺ㄕㄚ。
這舉報就讓曹操有了防備。
氣氛的詭異讓荀彧察覺到了,瞞不過去的荀彧選擇主動向曹操舉報,并且勸說曹操不要沖動。
看見前來的荀彧,曹操說,伏皇后咋辦?
荀彧說,廢掉就行了,不要牽連太多。
曹操又問,為什麼之前不說?
荀彧回答,之前忘記了!
曹操說,這麼重要的事情,如何能忘記。
這一來二去,荀彧就露餡了,也沉默了!
這件事就此成了曹操心中的一根刺,也為兩人的關系的破裂埋下了伏筆。
(ㄕㄚ曹操)
成了魏王的他,開始用魏國的官員取代漢朝的官員,設立儲君將魏公的位置傳給了子孫,篡位之意昭然若揭。
荀彧不斷反對,收效微乎其微。
失望的荀彧,在曹操前往壽春勞軍的時候,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指望尋一個兩人面談的機會。
但這最后一次,曹操依舊沒給他好臉色,只行了個禮就送客,還暗示荀彧說: 你要讓我信任你也行,去ㄕㄚ了伏皇后吧?
荀彧高傲如此,如何能做這樣的事情?
最后,命運的終點來了,曹操送來了一個空食盒。
這言外之意不少人都說,再也沒有漢朝俸祿可吃了,其實這理解是有誤的。
曹操意思是,你別吃飯了我希望你離開,跟漢朝俸祿關系不大。
不留情的曹操,就這麼用不算體面的方式,送走了自己曾經的合伙人。因為他明白,高傲的荀彧,心有堅持的荀彧,是收買不了的。
荀彧歿了,就這麼歿了。
在荀彧的理想中,漢朝的存在,有利于曹操統一天下,讓天下安然。
他并非漢室忠臣,也不是曹操的黨羽,僅僅是一個夢想拯救天下的人。
雖然不算純粹的忠臣,他的作為卻不愧志存天下的君子。
這仁人君子,讓無數人懷念,就連后來的權臣司馬懿都說 :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至于那個曾經的少年,那個想做征西將軍的英雄,最后卻成了王莽。
(最初的夢想)
夏,四月,詔有司率遵前命,復進大將軍昭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五月,己丑,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帝遂拔劍升輦,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濟即抽戈前刺帝,殞于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