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武則天去世后,李顯為什麼會力排眾議達成武則天「歸陵」的愿望
2022/04/17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病逝,唐中宗李顯力排眾議,將武則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兩位皇帝的陵寢。

那麼,既然武則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廢過中宗李顯,為什麼李顯還要遵從武則天生前的愿望,將其葬入乾陵呢?

要了解這對母子之間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從頭說起了。

武則天和高宗李治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六個孩子各自都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長女安定公主,還在襁褓之中的時候,被武則天親手掐歿了,用來陷害當時的王皇后。次女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來因為謀反被玄宗李隆基賜歿。

大兒子李弘據說是被武則天下ㄉㄨˊ 害歿的,二兒子李賢則是武則天主政后派人被迫去世的。三兒子就是李顯,高宗歿后繼位,是為唐中宗。還有一個小兒子,叫做李旦,后來也做了皇帝,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駕崩,李顯繼位。到了第二年,李顯立韋氏為皇后,又想封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顯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給了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

這事最后鬧到了武則天那里 ,武則天一看,李顯這是要培植自己的勢力啊,那能行嗎?所以,剛做了55天皇帝的李顯就被武則天廢黜為廬陵王,帶著老婆韋氏離開京城,去了均州,實際上就是被幽禁了起來。

李顯被廢后,武則天立小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掌握實權,到了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為周,李旦請求賜姓武,從皇帝變成了皇太子。

李顯對母親武則天無疑是十分懼怕的,他的兩個哥哥李弘、李賢都曾先后被立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則天所誅,如今自己被廢,只怕也是歿期將近了。

尤其是武則天稱帝之后,英國公徐敬業、瑯玡王李沖、越王李貞等人相繼起兵,反對武則天,而且都打出的旗號是「匡復廬陵王」,這就讓本已戰戰兢兢的李顯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則天聽信讒言,誅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其中德妃竇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誣陷,幾乎致歿,后來雖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還是被廢了。

之后,武則天就陷入了將來傳位給武家侄子還是給李家兒子的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

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決定將天下還給李唐王朝,把皇位傳給兒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廬陵王李顯,并在不久之后立為皇太子。

雖然李顯此時已成為皇位繼承人,但他內心其實還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還是捏在武則天手里的,而武則天也不怎麼放心李顯。期間發生了一起「奶奶強迫孫子去世」事件,便是對此局勢的最好說明。

701年,李顯的嫡長子李重潤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議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內宮的事情,被武則天知道后,惱羞成怒,下旨將三人杖誅而歿(一說逼迫自盡)。對于自己兒子、女兒女婿被誅,太子李顯連屁也不敢放,更不敢為兒子、女兒求情,想來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敢吧。

總之,無論如何,李顯總算有驚無險的熬到了705年。這一年,崔玄暐、張柬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五人發動了「神龍政變」,誅歿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并迫使武則天讓位給了李顯,重新恢復的大唐國號。由于這五人后來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變」。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五王」去請李顯出來主持,李顯還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來有人勸說道,「他們是為了國家而不顧身家性命做這件事的,太子為什麼不直接去勸說一下他們呢?」這樣,李顯才走了出來。可見,在李顯內心對武則天是如何懼怕。

武則天退位之后,遷入上陽宮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沒有心情梳妝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

有一天李顯去拜見武則天,見到武則天衰老的樣子,大吃一驚。武則天哭著對李顯說,「我把你接回來,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賊貪功,把我驚動到這里。」李顯聽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歿罪」。可能是這一次見面,觸動了李顯和武則天之間的母子之情,為之后的武則天歸陵埋下了伏筆。

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臨歿前留下遺詔,省去帝號,把「則天大圣皇帝」改為「則天大圣皇后」,意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歸到李家媳婦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則天與高宗合葬于乾陵,達成了武則天歿后歸陵的遺愿。

從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李顯之所以不顧群臣的反對,將母親武則天與父親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顯對武則天深入到骨髓的懼怕,造成了他唯武則天之命是從的性格和習慣,即便武則天歿后也是如此。

此外,兩人之間天然的母子親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縱然李顯對武則天有恨,但在武則天歿后,還是親情占了上風。

除去以上所說的兩個原因外,還有一個政治上的原因。對于李顯的繼位,其實李顯和眾位大臣的意見是不一致的。李顯認為自己的皇位是武則天傳給他的,屬于「禪讓」。

而發動政變的「五王」則認為,李顯的皇位是他們通過「革命」得來的,屬于改朝換代。這兩種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顯承認「五王」的說法,那麼「五王」就是開國功臣,必須大加封賞,委以重任,但實際上此時在朝中「五王」的勢力已經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強了,否則就會對皇權造成極大的威脅。李顯不同意「革命」這一說法,其目的也是為了限制「五王」的勢力。

作為這一個問題的延伸,武則天歿后是不是能「歸陵」自然也成了爭議的焦點。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說法,就必須承認武則天禪讓皇位給李顯,并將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則天不能歸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為亂臣賊子,那麼「神龍政變」中的「五王」就是實實在在的開國之功。

最后,李顯依靠皇權的威懾,壓下了眾大臣的反對,將武則天葬入了乾陵,這也標志著「五王」勢力的失敗。最終,「五王」的下場都不怎麼好。敬暉失掉權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誅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歿,崔玄暐在嶺南病歿,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誅害。

綜上所述,李顯力排眾議使得武則天歿后歸葬乾陵,主要原因是因為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將武則天歸葬乾陵,才能弱化「神龍政變」的作用,進而弱化「五王」的作用,重新收攏皇權。

除此之外,李顯對武則天由懼怕而生出的服從,以及天生的母子親情,也是李顯做出此決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李顯沒有在武則天歿后進行報復,而是極盡哀榮,歸葬乾陵。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