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三國,蜀王劉備為何頻遭反水?
歷史長河,奔涌向前,淘盡無數功過事非。其中,浪花幾朵,在不同的時代,揭起各式漣漪。而劉備,可以稱得上是三國時期一朵別致的水花。他寬厚仁義,禮賢下士,仁德愛民又善于結交,終成一代明君。
與同時代的曹操和孫權相比,劉備擁有更多的,是仁君的智慧和氣度。也因為他的仁義,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謀士和猛將都匯集到了他的麾下,比如諸葛亮、張飛和關羽,以及趙云。
強勁對手 曹操曾給予劉備如此評價: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就連一世孤傲的 周瑜都稱贊劉備:
劉備以梟雄之姿。
三國時期最為頂尖的兩位大咖如此評價劉備,足見其絕世操行。按理說,如此大神級人物,本應該是團隊協作,所向披靡,最終一統天下,成為中原霸主的。
可是,如君所知,事實卻恰恰相反。 劉氏團隊,盡管擁有著當時最高端的流量人物,卻不但沒有終成霸主,相反,這個陣營中走出來了最多的叛徒,其數量,遠超魏、吳兩國。
劉備的 以德服人氣度和善于籠絡人心的交際手腕是被世人所認可的,他任平原縣令時,因「 勤施善政,撫養生息」而成為了百姓心目中的好領導。可是,滿意了一方民眾,卻也損害了當地官紳大戶的利益,這些富豪們暗中忿忿不平,想要泄憤,這其中之一就是 劉平。
劉平可不是好惹的菜鳥,他偷偷地找來了誅手,準備對劉備行兇。結果,事情出乎所有人意料:刺客最終不但沒有將劉備的項上人頭拿下,相反,他卻被劉備的酒肉好飯給拿下了。原因是劉備見到他之后非常客氣,滿臉堆笑,不但稱兄道弟,還拉他上了酒桌。幾杯酒下肚,刺客竟然忘記了劉平交給的使命,感動之余,還把劉平所有的底細交了出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句話記錄在 《三國志.先主傳》中,是劉備在臨終之前,對兒子劉禪所說的囑托。言簡意賅,卻飽含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導,從中能看出,劉備 三觀端正,正能量滿滿。
這樣的人格魅力,怎能不吸引身邊的人呢?
于是,鎮守長沙城的黃忠義無反顧地投靠到了劉備的陣營里。 以德服人,劉備做到了。
可是,如此大仁大愛之人,卻為何在這亂世三國中,遭遇了最多的反水?
劉備善于結交八方良士,打造人際關系的能力遠超曹操。曹操臉白,雖交友不濟,可他治國治軍的能力卻遠在劉備之上。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是 曹操的為人之道。此金句流傳千古,明晃晃地昭示天下人: 我欺負你可以,但是,你想欺負我?沒門!
世人都知道,凡是反水曹操的人到最后歿相都是相當慘烈。曹操的極度自我與劉備的善良仁慈,就像冰火兩界。
善良,是一把雙刃劍,可以養人,也可以傷人,譬如說劉備,正是因為這把劍,讓他不得不輸給了曹操。
有一事為證。關羽率兵在樊城和襄陽被困,向孟達求援。而孟達卻以自己剛剛奪下上庸等地,軍心不穩為由,狠狠地拒絕了關羽。
眼睜睜地看著戰友蒙難卻見歿不救,是可忍孰不可忍!劉備聞訊后怒發沖冠。孟達明知不對,嚇得半夜里偷偷溜了,轉頭奔向了曹操的大營:叛變了!
臨陣叛逃,這可是誅九族的頭等大罪。如果擱在曹操身上,孟達跑不了千ㄉㄠ萬剮,即便是追到天涯海角,也逃不過曹操的意難平。
可是,劉備怒歸怒,最終卻并未對孟達實施任何雷霆制裁。原因是他對孟達深懷同情,說他常受身邊戰友領導的無端欺凌,終成叛將,情有可原。
此事可以看出劉備心懷溫軟,待人為善,即便是遇到了觸碰底線的人渣,也仍是滿滿的換位思考的想法。
再舉一例。黃權曾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劉備一心想要討伐東吳,黃權極力勸阻,各種不能出兵的理由分析了若干條,劉備拒不采納,硬是帶兵前往,還派黃權任將陣前都統。
結果,應了黃權的話,劉備大敗,大軍被困在半路上回不來。黃權也是被圍堵,最終,他無奈之下投靠了魏國,還被魏文帝曹丕封為鎮南將軍。
劉備解困后,對于黃權的叛逃行為并未追查,即便黃權的家人仍在蜀地,但劉備對其仍是善待有加。
對于以上兩名叛將,劉備都是 采用了溫軟態度,而沒有曹操那種雷霆制裁。如此縱容之下,其手下的官員往往會心生竊喜: 一旦臨危被困,不必驚慌,更不必舍身拼命,最佳的選擇就是反水。這樣不但能夠保命,甚至還有可能加官進爵,而最重要的,是領導劉備還會對你心懷寬容。
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選擇,誰不喜歡呢?
于是,就出現了在ㄉㄠ口舔ㄒ丨ㄝˇ的戰場上,本該將軍率眾拼命廝誅,而蜀國的將軍們,卻早已瞅準了接盤的人,給自己留好了無數個退路,一旦情急,瞬間成了逃兵。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三國時期一出場就光芒萬丈的劉備,頂著皇室正宗后裔的頭銜,本應該一路高歌勝券在握,可最終卻落得「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原因之一吧。
曹操生性多疑,恨不能口袋里揣著一枚微型攝像頭,時刻拍下身邊人的一舉一動,以便隨時分析他們是否心生歹念。所以,他在用人上,處處采用制衡的辦法,讓官員們相互牽制。而且,他在執行的時候可謂是毫不心慈手軟。
可劉備卻無法做到這些。白帝城托孤時他曾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話語間是滿滿的信任。他告訴諸葛,你比魏文帝曹丕強了十倍,一定能夠安邦定國,成就大業。我把兒子托付給你,如果他能成才,你好好輔佐他,否則的話,你就直接坐上我的龍椅吧。
允許手下取代自己的親兒子來當接班人,這樣的信任真是天下少有。可是,劉備真的那麼信任諸葛嗎?
非也。
隨后,他又安排了另一名托孤大臣李嚴和諸葛共同執掌朝綱。此舉透露出劉備雖然依賴諸葛,可是,內心卻充滿了憂慮,他擔心兒子萬一真的不成氣候,諸葛會依照承諾取代他。
知人善任,卻過于憂慮。 這是劉備性格中另一個致命傷。
孟達英武勇猛,劉備派他去守上庸,可是,孟達走后,劉備又無比擔憂,怕他難以獨力取勝,于是,下令派了養子劉封緊跟孟達之后作為都統去輔助孟達。一軍難容二主。孟達與劉封之間,難免不會因為意見不和而出現矛盾。
諸葛與李嚴,孟達與劉封,后來都爆料出關系不和。其實,處在他們的位置上,難免不會因為彼此不服而心生懟怨。而恰恰是劉備制造了這一切矛盾。
因為性格中的優柔寡斷而導致手下將領之間矛盾重重,最終導致陣營里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叛將。
這樣的君主,即使手下能人再多,也不過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已,只為他人培養人才。
賞罰分明、軍紀嚴格,才能帶出優秀的隊伍,尤其是對于那些觸犯了原則性底線的將士,比如叛逃者,如果不進行嚴懲,而是姑息處之的話,勢必會助長此類行為的多發。
也許是因為劉備本人也經歷過多次「叛降」,所以,他才會對「反水」心存憫惜。
最初,劉備投奔的是 公孫瓚,后來又投奔了 陶謙,沒想到半路上被 呂布橫ㄉㄠ奪愛搶走了徐州,走投無路之下,劉備又投奔于 曹操。
無論是被迫還是自愿,反正在反水的道路上,劉備是越走越遠。之后,他又先后一一反水了 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等人。每一次都是賢德仁厚卻遭人猜忌壓制,不得不另易其主。最終,過夠了寄人籬下的日子,劉備一口氣取代了劉璋,蜀地稱王。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這句歇后語暗諷了劉備的假仁假義,毫無誠信。他的一生堪稱是一整部經典的反水史:不停地游走在各軍之間。
這份生命不息、反水不止的癡迷與酷愛,恐怕就連號稱 「三姓家奴」的呂布也得拱手作揖、甘拜下風吧。
亂世中,人性本身就充滿了復雜和矛盾,更何況身處亂軍陣營之中,叛亂可以說是兵家常事。 在一個活下來都很奢侈的年代時里,誰還有能力強求自己保持初心呢?
對于劉備而言,每一次反水或許都有太多的不得已。正因如此,后來當他遭遇到他人的反水時,就能夠感同身受,心生惻隱,從而未對叛徒追究到底,更未嚴懲,以至于最終輸了自己的江山。
戰火中,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原本是仁君應有的襟懷。可是,嚴正法紀,依法執法,卻是一軍統帥必須要有的智慧。
嚴懲叛將,以儆效尤,是整頓軍紀的關鍵。然而劉備卻并未意識到: 統帥過于慈軟,就猶如一頭沒有牙齒和利爪的獅子一樣,空有威風,卻無人畏懼。憑意氣用事,沒有規矩、不講紀律,不但是對法紀的踐踏,也是對民眾的辜負。
于是,劉備的悲劇上演了:如此慈愛的仁君,手下卻走出了最多的叛徒。
兵法有云: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
仁慈厚愛沒有錯,錯就錯在劉備生在了一個要通過戰爭來謀取和平的年代。戰爭向來都是兇殘的,想要在戰爭中存活,一軍之主必須要賞罰分明,令行禁止。 在仁愛的同時,也要學會奸詐和兇狠來震懾軍隊和敵人。
所謂:慈乃將之大忌,逢之必敗。
所以,劉備以德服人,善于籠絡人心,可最終收獲的結果,卻是反水他的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