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只剩下一個孤兒,封地全沒了,如何成為戰國七雄的
2022/08/03

「趙氏孤兒」的崛起,與一樁桃色新聞引發的系列血案有很大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夫趙盾的兒子趙朔,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歷史中記載這個女子為晉成公之女,也稱她為「趙莊姬」。

趙莊姬嫁過去沒多久,就生下了兒子趙武,也就是「趙氏孤兒「的主人公。

按理說,趙莊姬已是人婦,且又生了兒子,理應安心過自己的小日子,但命運卻給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在生下兒子趙武后不久,趙莊姬的丈夫,也就是趙朔突然ㄙˇ了。

具體怎麼ㄙˇ的,史料中沒有記載,大概是因為得了急病而ㄙˇ的,而他的ㄙˇ,就讓妻子趙莊姬在正值壯年之際,成了一個寡婦。

成了寡婦不要緊,但沒過多久,趙莊姬卻和另外一個人走到了一起,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趙朔的叔叔趙嬰齊。

也就是說,趙莊姬和夫家的叔叔,開始了一段有悖人倫的感情。

正是因為這一段不正常的感情,讓原本在晉國屬于如日中天的趙氏家族,自此沉淪,但也是因為這一段感情,讓趙家走上歷史舞台,最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

事情的始末緣由,還得從那段有悖人倫的桃色新聞說起。

趙莊姬和叔叔趙嬰齊私通之后,兩人的感情越發深厚,幾乎已經到了如膠似漆的地步,但她們卻忘了一句話,就是紙包不住火。

有道是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趙莊姬和趙嬰齊的感情,最終還是被旁人知道了。

而知道的人,正是趙嬰齊的兩個哥哥,也就是趙朔的另外兩個叔叔趙同和趙括(不是紙上談兵那位)得知。

對于自家兄弟與侄兒媳婦有私情的事,趙同、趙括十分果斷的進行了舉報。

當然,趙同、趙括這二人的舉報,并非完全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大義滅親,他們的目的,其實就是爭權奪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當時,趙莊姬的丈夫趙朔已ㄙˇ,而他的父親趙盾是晉國數一數二的大貴族,而作為趙盾的弟弟,包括趙同、趙括,以及趙嬰齊都有繼承大哥趙盾地位的資格。

基于這種情況,如果其中一位因為出現問題而被迫退出,對于另外的人就絕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知道趙嬰齊與侄兒媳婦私通之后,趙同、趙括兄弟二人,就知道機會來了,舉報趙嬰齊,讓他喪失前程,必須是一擊即中的事情。

而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趙同和趙括所預料的一樣,趙嬰齊因為丑聞被曝光,最終不得不被逐出了晉國。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里就應該結束了,但任誰都沒有想到,一個女人的復仇之心會這麼強烈。

在趙嬰齊被驅逐之后,最傷心和最難過的,莫過于趙莊姬了,她與趙嬰齊之間的感情,已經到了十分深厚的程度,而心愛的男人被趕走,讓她不由得懷恨在心。

懷恨在心怎麼辦,自然是想辦法報復,而趙莊姬報復的方式,卻著實有些」奇特「,她向當時晉國的國君晉景公舉報,說趙同、趙括兄弟二人意欲起兵謀反。

從親屬關系上來講,晉景公還是趙莊姬的兄弟,兩人都是晉成公的子女,但親戚歸親戚,最開始的時候,晉景公對于趙莊姬的舉報,并不是特別相信。

為什麼呢?首先,趙莊姬是一介女子,古代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即便她是自己的姐姐,但對于女子之言,晉景公表示可信程度很低。

其次,趙同和趙括皆是趙家子弟,而趙家對國家的貢獻很大,因此族中子弟地位都很高,他們犯不著去冒著被砍頭的風險去造反。

因此,晉景公認為趙莊姬的話有假,他不相信趙同和趙括會謀反。

但就在晉景公持將信將疑的態度時,晉國內部兩個重要的家族首領,同時也是晉國朝中身居要位的兩個大臣站了出來,表示要為趙莊姬作證。

這兩個人,分別是欒氏和郤氏家族的欒書、郤锜。

欒氏和郤氏兩大家族,在晉國的地位僅次于趙家,他們之所以會主動表示要為趙莊姬作證,其實目的并不單純,說白了就是有所圖。

作為晉國的大家族之一,欒氏和郤氏對于趙家的勢力強大一直很是眼紅,并且,不管是在朝堂上,還是在私下,沒少和趙家產生摩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深的積怨。

而今,看到趙家內部出現內訌,這對欒氏和郤氏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因此,在聽聞趙莊姬告發趙同、趙括要造反后,他們第一時間跳了出來,為趙莊姬作證,先是晉景公向欒書求證,之后郤锜又對晉景公表示確有此事,最終讓原本持懷疑態度的晉景公相信趙同和趙括確實有謀反的嫌疑。

既然有人想造反,那就必須將其提前平定,因此,晉景公一方面安排欒書、郤锜備戰,另一方面則號召群臣,為剿滅趙家來做全面的準備。

俗話說墻倒眾人推,在晉景公的號召下,晉國那些曾經與趙家有積怨的貴族們,紛紛加入了消滅趙家的隊伍之中。

最終,在一切都做足完全準備后,晉景公發難,「意欲謀反」的趙同、趙括兩兄弟被誅ㄕㄚ,其他的趙氏族人,也大多在這場混亂中遇害。

簡單來說,就是趙家經過此事后,基本上已經被滅族了。

從曾經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到如今的轟然倒塌,趙家就這麼從晉國的政壇上黯然退出,并且,還是用一種十分慘烈的方式。

這場針對趙家的災難,歷史上稱其為「下宮之難」,不過,「下宮之難」有兩個不同版本。

在《左傳》中所記載的,基本上與前文相同,趙家的覆滅是因為趙莊姬的誣告,以及欒氏和郤氏兩大家族的推波助瀾。

而在《史記·趙世家》里,則多了一個叫做屠岸賈的奸臣,并且,趙家被滅族完全是他操縱的結果。

不過,根據相關專家的考證,《左傳》的記載更接近真實一些,而不管是哪一個版本,趙家在「下宮之難」后,徹底失勢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里面有一個問題,為何僅憑趙莊姬的一個誣告,就讓包括晉景公以及其他貴族如此「配合」呢?

事實上,「下宮之難」的幕后推手不是別人,正是晉景公自己。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下宮之難」結束后,晉景公的賞賜十分怪異,他并沒有將趙家的土地等資產賞給在此事中立大功的欒氏和郤氏,而是賞給了另外一個與此事毫不相干的人祁奚。

祁奚也是晉國的貴族之一,但從頭至尾,他并沒有參與到「下宮之難」中,卻在最后得到了趙家的土地。

那麼,晉景公為何會這麼做呢?說白了,他就是把祁奚當做了一只「白手套」。

誅滅趙家,是晉景公以削弱國內大貴族的勢力,達到鞏固自己統治的目的,但如果他在誅滅趙家后,把趙家的土地賞賜給欒氏和郤氏,那麼就會讓欒氏和郤氏成為第二個趙家。

這顯然不是晉景公想要的,也與他的宗旨相違背,因此,只能是把趙家的土地,賞給另外一個能被控制的人。

簡單來說,這個祁奚的作用,就是一個「保管員」而已。

除了把趙家的土地等資產安排好,晉景公又在「下宮之難」結束后,「恰如其分」的展現出了他的仁愛之心。

如何展現的呢?就是在晉景公準備將趙家僅存的獨苗趙武ㄕㄚ掉時,大臣韓厥站出來進行了諫言阻止,而晉景公則「恍然大悟」,最終刀下留人,放過了趙武。

這樣一來,晉景公不僅達到了削弱打擊趙家勢力的目的,并且,也算是沒有將趙家徹底滅門,留了一個趙武來繼承香火,因此,晉景公就得了一個「仁愛之君」的美名。

因此,與其說「下宮之難」是源自趙莊姬的誣告,倒不如說其是一場各得其所的陰謀,趙莊姬報復了趙家人,欒氏和郤氏打擊了對手,而最大的獲益者晉景公,則平衡了朝堂勢力,穩定了自己的統治。

除了晉景公之外,該事件的另一個受益者趙武,也自此登上了晉國的政治舞台。

趙家被滅時,趙武尚且還是幼兒,得益于晉景公的「寬仁」,趙武幸運地長大成人,在此期間,晉景公去世,繼位的是其兒子晉厲公。

由于政治手段和駕馭群臣的本領不如父親,因此,在晉厲公登基數年之后,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以欒書和三郤(郤氏家族的郤锜、郤犨、郤至)獨攬大權的局面。

而面對這種情況,年輕的晉厲公很是著急,他迫切的想把大權重新奪回來。

但奪回來談何容易?欒書和三郤根深蒂固,豈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況且,晉厲公也沒有當年他父親晉景公滅趙家的魄力。

因此,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扶持新的貴族,來制衡欒書和三郤。

不過,扶持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被扶持的人第一個要忠心于晉國,這樣就就保證其能為自己所用,第二個則是要有資歷,不然根本就沒有扶持的必要。

而符合這兩個條件的,除了趙家的獨苗趙武外,沒有別人。

論忠心,趙家祖上數代人都是晉國的功勛,趙武的祖父趙盾和曾祖趙衰都為晉國立下過汗馬功勞,而論資歷,趙武又是功勛世家之后,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了。

并且最重要的是,此時距離「下宮之難」,已經過去了八年了,曾經的屠ㄕㄚ,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人忘記。

更何況,在晉厲公看來,趙武在當時只是一個幼兒,對于自己的家族被滅,更應該是一個遙遠的記憶。

基于這種心理,晉厲公就決定扶持趙武,而為了表示重視,在趙武成年的時候,晉厲公親自為其主持了弱冠之禮。

而對于晉厲公的舉動,朝中大臣則在趙武的弱冠之禮上,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其中,當初勸諫晉景公給趙家留下子嗣的韓厥,對趙武的態度十分嚴厲,但嚴厲之中,透露出殷切的希望,所說之話,也是以諄諄訓誡為主。

而當初助力晉景公滅掉趙家的欒書和三郤,則是態度冷淡,甚至三郤當場還潑起了冷水。

至于其他朝臣,有些是只說一些無關痛癢的漂亮話,有些則是真心的希望趙武能光復祖業,比如荀庚和荀罃,但因懼于三郤的勢力,只能暗中勉勵趙武。

朝臣的不同反應,折射出了他們對趙武的態度,而主人公趙武,卻在面對態度不一的眾人時,十分漂亮地演繹了什麼叫做態度謙卑。

侍奉厲公、尊重欒書、親昵韓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趙武當時為人處事的方針

在這種方針之下,年輕的趙武得到了快速成長,并且,沒有因為晉厲公刻意重視他而遭到欒書和三郤等人的打擊,換句話說,他把自己設定為一個態度謙卑,且行事低調的人,以此來換取成長的機會。

正當趙武悶頭成長之際,晉國的內部卻出現了大問題,晉厲公被ㄕㄚ了。

弒ㄕㄚ晉厲公的正是欒書,由于晉厲公激進的削權方式,導致了部分貴族的不滿,因此,在公元前573年初,欒書ㄕㄚ掉晉厲公,擁立新君晉悼公上位。

這場事件,前后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時間,一直到晉悼公上位之后,重用了老臣韓厥,并廢掉了欒書,最終才將混亂的局勢平定。

而在這十年里,趙武也已經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才。

得益于晉悼公的大力改革,將之前朝堂上的濁氣一掃而空,同時秉承厚待對晉國有功的臣僚后代這個原則,因此,他開始大力提拔功臣之后。

而作為曾經晉國的功勛之后的趙武,就自此迎來了人生的春天。

在此之后,趙武進入政壇,并且,因為表現出色,被晉悼公贊其為「善文,能斷大事」,命其佐新軍。

這下,趙武算是成為了實權人物,而他在這個職位上沒干多久,又再次得到升遷,被委任為首席公族大夫。

趙武的一路升遷,是晉悼公在經過長期考察后,得出了趙武是一個治世賢臣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趙武不僅才華橫溢,也確實真的是一心為國。

因此,在晉悼公的欣賞之下,趙武可謂是官運亨通,沒過多久,又從新軍佐一躍為上軍將,其地位也從當時的晉國六卿末位升至中間。

而這些,都為趙武在后期成為六卿之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趙家成為一方諸侯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當然,趙氏能在后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靠的可不僅僅君王的賞識,更多的是晉國王室的日漸式微以及和天下大勢的變化。

對趙武有知遇之恩的晉悼公,可以說是晉國中后期一個難得的明主。

在他的帶領下,晉國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局面,當時,朝政大權盡歸其手,同時,他大膽任用包括趙武、韓起等年輕派大臣,君臣等人配合緊密,共同打造了晉國繼續稱霸中原的宏圖偉業。

但可惜的是,正當晉悼公在復興霸業的路上大展拳腳之際,他突然得病ㄙˇ了。

晉悼公去世后,其子晉平公繼位,在此期間,晉國六卿的位置再次發生變化,由于原六卿之首的范宣子去世,趙武得到升遷,位于六卿之首位。

從趙氏僅存的血脈,到如今的六卿之瘦,趙武用了35個春秋,這三十五年,趙家也完成了從幾近滅族到再次興旺的華麗轉變。

而在趙氏日漸興旺的同時,晉國的朝堂之上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原本在晉悼公活著的時候,晉國的政權還算比較正常,但隨著他的去世和晉平公的上位,由于晉平公的相對弱勢,朝政大權逐漸被六卿所掌握。

到了趙武去世之后,掌握大權的六卿經過爭斗,權力再次重新分配,形成了以韓、趙、魏、智四個家族為首的局面。

而在這四家里,智家權力最大,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也為了削弱其他三家實力,智家利用他們三家心不齊的弱點,游說韓、魏兩家,以不愿貢獻出土地為由,發兵攻打趙家。

最開始,韓、魏兩家對于攻打趙家并不情愿,但迫于智家的壓力,不得不各自派遣一路部隊一同前去,著名的「晉陽之戰」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而晉陽之戰的最終結果,卻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三家大軍抵達趙家所在的晉陽后,趙家陷入重圍之中,不過,由于當時趙家的家主趙襄子安排得當,讓進犯的大軍也沒占到什麼便宜。

一邊是重重包圍,一邊是據ㄙˇ守衛,雙方在這種膠著的狀態下,持續了兩年由余。

為了抓緊結束這場戰爭,智家的智伯瑤在走訪晉陽周邊的地形后,想到了一個狠毒的主意。

晉陽城的東北方向是晉水,晉水水流洶涌,智伯瑤就派人把晉水改道,讓其往西南方向流,這樣,就能夠用大水沖垮晉陽城。

這個計劃實施的非常成功,據史料記載,當時大水倒灌過來后,城里的房子被淹沒很多,幸存的百姓們不得不躲在高處避難。

對于這個戰果,智伯瑤十分滿意,但韓、魏兩家的首領就頗有些不自在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兩家的城池附近,各自也有一條大河,而今智伯瑤能用水淹了晉陽,保不齊日后也會把這個招數用在他們身上。

唇亡齒寒,就是這個道理,誰也不想將來落這麼個下場。

而在他們兩家進退維谷之際,趙家暗中派人找了上來,把其中利害關系再次說了一遍,這就更加重了韓、魏兩家脫離智家的心思。

最終,韓、魏、趙三家經商議后決定,一起聯合起來,反攻智家。

如此一來,毫無防備的智伯瑤以及其部隊,在一個黑夜里很快就被其他三家擊潰,智伯瑤本人也在亂軍中被ㄕㄚ。

有道是趁你病要你命,在ㄕㄚ了智伯瑤后,韓、魏、趙三家趁熱打鐵,率領聯軍開始攻打智家封邑,最終,智家上下兩百多口人全部被ㄕㄚ,其土地和資產,也被韓、魏、趙三家瓜分。

經這麼一鬧,三家的勢力得到快速增長,而晉國雖說還有國主存在,但基本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之后,韓、魏、趙三家開啟了不斷蠶食晉國土地的進程,到了公元前438年的時候,晉國的所有疆土,就只剩下曲沃和絳這兩個地方了。

而剩余的,早已被韓、魏、趙三家瓜分干凈。

三家分晉,就是這麼來的,而其最終的結果,是讓韓、魏、趙三家,從晉國的大貴族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韓、魏、趙三個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七雄爭霸,也自此拉開了帷幕。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