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學》是一部湮沒久遠的關于為人處世的曠世絕學,作者是隋朝儒道大家王通。像鬼谷子一樣,史書中關于他的記載雖然不多,但他門下的弟子卻是大名鼎鼎——唐太宗立朝時的一批元勛,魏征、李靖、徐世績、房玄齡等。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都視為有害的東西,有的卻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以驅使小人而不能驅使君子。
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
利益沒有窮盡的地方,生命卻有終了的時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獨自占據,運氣有好有壞,心存畏懼就能警醒了。
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事物樸實無華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才招致損傷。拙于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見識不能超過別人的人,不要說判斷的話。勢力弱于別人的人,不要說忌諱的話。力量不如別人的人,不要說勉強的話。
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稱王的人不和人爭辯,爭辯會減少他的威嚴。有智慧的人話語遲鈍,話語遲鈍可以迷惑敵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會使行動猶豫。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
忠臣不會表白他的功勞,偷取他人功勞的人一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隱瞞缺點,誹謗賢德之士的人一定是小人。
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
喜好名譽的人多數會遭受侮辱。贊譽太多君主就會驚恐,名聲太高就會招來眾人嫉恨。
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名譽有虛假的,諂媚的人用它來欺騙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贊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他。
賞名勿輕,輕則譽賤,譽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賞給他人名譽不要隨便,太隨便了名譽就不貴重了,不貴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榮譽要懂得辭讓,辭讓就能顯現美德,顯現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屬沒有爭斗,他們的名譽就不會被廢棄了。
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
人沒有名譽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來的名譽卻能讓人毀滅。求取名譽而得不到,這也許就是福氣了。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測。
情感過度就沒有品行,欲望太多就會失去法則。神色保持不變,就無人能猜測出他的心思。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上司沒有度量容人就會失去威信,下屬不能忍受屈辱就不會成就事業。上司和下屬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地位自然會保全。君主和臣子過于親密,做臣子的反而會招來禍殃。小人的榮達,不可以和他們攀附交情。
情存疏也,近不過已,智者無癡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
情感有疏遠的時候,最親近的人不會超過自己,有智慧的人不會對他人癡迷。情感難以追尋,過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會懊悔不已。
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艱。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注重情感的人艱辛多,缺乏深情的人磨難少。情感不加收斂,命運就不會有好結果了。
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人處困厄是正常的,命運順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轉化為順境,有所不為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