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長平,面敵而歿的將軍。
趙括是誰?歷史上的紙上談兵主角,曾經的趙國將星種子,后來的趙軍掘墓人。
公元前280年的時候,趙括老爹趙奢奉命攻擊齊國麥丘城,齊軍獲得墨家弟子配合,趙軍攻城不利。關鍵時刻,趙括建議老爹說:老爸啊,這時應暫緩進攻,打聽城里虛實在做打算。
聽了兒子建議,趙奢就抓了幾個齊軍俘虜,一番打聽知道城中已然斷糧。
隨后深諳兵法的趙括立馬建議: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讓父親放俘虜回城不說,還建議老爹每天往麥丘城中扔糧食。
這一來二去,齊國守將郁悶了,就寫信趙軍說:要戰便戰,別耍花樣。
趙括一看,就建議老爹堅守營賬,包圍城池,齊國必定內亂。
事情果如趙括所料,不久后城中百姓反誅掉不投降的守將,打開城門迎趙軍進城。
這是趙括兵法初露鋒芒,這件事也讓他有了潛力將星的美譽。
后來的秦趙閼與之戰中,趙括也給老父親提供了不少正確建議,一場遠程突襲攻的秦軍措手不及,大敗而歸,更讓趙奢趙括父子成了趙軍心中敬佩的人。
(老爹不信任)
可惜的是,這一切過往輝煌掩蓋不了趙括的落幕!
長平之戰中趙括面敵而歿,用奮戰獲得紙上談兵惡名,也成后世史書中被不斷駁斥的人。
說到這,有個問題來了,趙括明明如此善戰,為何會被所有人說不行!
趙括老爹說他不行,趙括老媽也說他不行,就連秦國丞相范睢也說他不行。
這樣的人,為何還被趙王重用,成了決定40萬大軍存亡的將領?
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因何發生?
這個時候我們別相信史書就對了,因為盡信史不如無史,換個角度思考就能明白,趙王的抉擇因何而來!
(趙孝成王)
提趙孝成王,估計很多人都會嘆息搖頭,說他昏聵無能!
看他在戰爭中的三大愚蠢做派,我初見之余也覺他昏聵。
趙王第一蠢:受地上黨貪得無厭,如果沒這受地之舉,何來長平之戰,讓趙國ㄒ丨ㄝˇ流成河?
當時秦國苦戰良久,才得到韓國割讓的上黨高地,這個居高臨下俯瞰三晉的戰略要地,秦國勢在必得,誰來也不會放手!
趙王第二蠢:戰事不利居然主動派遣使者去秦國示好。
秦國將計就計,用厚待趙使方式,讓其他諸侯國認為這是秦趙要和解,你自己都主動示好,緩和關系了,其他國家當然沒了支援趙國的必要和緊迫感?結果長平決戰時援軍遲遲不來。
趙王第三蠢:臨陣關鍵時刻居然在秦國流言忽悠下, 將宿將廉頗換下換上年輕氣盛的趙括。
這三蠢,第一蠢讓戰爭爆發,第二蠢讓趙國失去外援,第三蠢,讓趙國大敗虧輸歿傷無數。
三蠢看完,一個昏聵君王躍然紙上,跟紙上談兵的趙括相映成趣,成趙國失敗根源。
可事實真就如此嗎?三蠢聯動的趙孝成王,真就是個昏聵之主嗎?
(趙孝成王真傻嗎?)
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或許就會明白無數駁斥背后的真相。
第一:在接受上黨這事上,趙孝成王做派,是深諳戰略甚至國家安危格局后的必然之舉。
上黨地區,是三晉分家之后韓趙兩國共同的戰略要地。韓國占據上黨高地區域,進可攻退可守,趙國獲得的區域,則相對一馬平川。屬于趙國的區域,一馬平川,秦國獲得了居高臨下的韓國上黨高地,則等于隨時可以進攻趙國。
由此可見,這個地方即是秦國必爭之地,也是趙國必爭之地,誰占有了上黨,就等于擁有后續對峙時刻的戰略優勢。上黨對秦國而言是進攻前進基地,對趙國而言則是穩守基礎。
趙王若要說有什麼問題,那就是不該獨占上黨,而是聯絡魏國、韓國共同維系上黨安全。
(上黨高地地形圖)
第二:我們看關于趙括的問題!
在文章開篇,我說了關于趙括的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那個時候,趙括就是趙國最合適的領軍人選。
當時的趙國,善守的廉頗始終無法逆轉前線的戰局,深居后方的李牧還未有成名,其他名宿都跟在廉頗身邊,也沒見有什麼破局良方,左右看過去,反而是以善謀、善戰聞名的趙括成了趙孝成王心中的主要候選人之一。
恰在此時,秦國范睢的離間計又讓趙王游移的心思變得堅定。
敵國都說趙括厲害,自己也覺趙括不錯,那就他吧?由此才有了這致命的臨陣換將出現。
秦國的推潑助瀾后續看,不過是急于速戰后的將計就計,同樣的,趙國臨陣換將,也是急于速戰的將計就計而已。
兩個都是為了將計就計,都覺得自己有贏面!
由此可見,這將計就計背后的因由必定不小,趙孝成王談不上昏聵,只是沒辦法而已!
為何沒辦法?且看趙王的無奈。
(廉頗的無奈)
秦趙之戰是兩國國運之戰。
一般涉及到國運之戰,都是大規模軍團對峙。
比如曾經的蘇德戰爭,就是如此!戰到最后比拼的除了戰斗力之外,還有國家的續戰力。
續戰力關鍵是什麼,今日看,是國家制造力和足夠的兵員,在古代則是人口和糧食。
數十萬大軍,一人一頓飯就是個天文數字,再加上當時后勤也沒有什麼火車、汽車,全靠人拖馬馱。這樣的運輸條件下,十車糧食路上都耗費大半,能到前線的才多少?
為了維持這幾十萬大軍的對峙和進攻,運糧消耗的民夫數至少也是幾十萬。
幾十萬對峙,幾十萬運糧,趙國才多少人?按后世統計大概在350-400萬之間。
那個時候男人是戰斗的主力,這前線對峙加運輸糧草,幾乎用盡趙國男兒,這也是戰爭打到后續,十多歲少年都上了戰場的根源。
除了這之外,要想繼續戰斗,你不能不管耕地啊?男人都去了前線,能耕種的只能是女人和孩子還有老人,這樣的情況下,農田的荒蕪也就成了必然。
(戰爭越久消耗越大)
持續一年或許還能堅持,但長平之戰對峙近三年之久(也有一年的說法,本人不太認同)。
從軍隊調動,到行軍布陣,兩軍對峙,持續近三年消耗,不僅打空了趙國戰略儲備,也嚴重影響趙國的農業生產,讓糧食大幅度減產。
這樣的境況,我們作為后來者,作為看史書的人,在現實上是體會不到的?
這就是趙王面對的境況,換你是趙王,或者趙國大臣你會如何想?當然是壓力山大啊,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盡快恢復生產,要不然這個國家就要被拖垮。
這就是趙王和所有趙國大臣的想法,也是趙國的抉擇。
為了能速勝,誰能上,誰上!
恰在這個時候,通過俘獲的趙軍,秦軍知道了趙國中有個善戰知兵的趙括。
在分析了他之前所有戰績后,秦國給趙括做了一次人格畫像,進而得出了一個結論。
年輕氣盛,才華橫溢,但戰爭經驗不足,比廉頗好忽悠。
秦國的境況和趙國好不到哪里去,也需要一個能贏得速勝的機會,相較于油鹽不進的廉頗,趙括無疑更合適。
于是,一場后人看來拙劣,但當時很精明的離間計出爐了,計謀之后廉頗下場趙括登場。
趙國君臣在最無奈的時刻,做了最無奈卻正確的抉擇。
(趙括是自信的)
廉頗其人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能力沒得說,但這能力點全在戰斗技能上政治卻沒多少。
廉頗的心思其實很簡單,不打無把握之戰而已。
這不打背后,除了知道主動出擊兇多吉少外,也存了保全自己善戰名譽的私心,更不敢為趙國的大敗虧輸負責。從這個角度看,他踐行了一個將軍的職責,負責任的守護了趙國的軍隊,帶領他們不至于大敗。
但,他卻不理解趙國的困境,不明白老板的無奈,等待他的結局只能是下場。
在廉頗看來,主動出擊,勝算不大,繼續對峙,趙國跟危險,至于撤退,那更是一場災難。
身處前線的廉頗也是無奈的,上中下三條路,條條被堵歿!
于是廉頗選擇了,最穩妥的以不變應萬變,我就堅守了,堅守到敵方退卻,自己也就贏了,真要主動出擊,大機率是大敗,如果撤退,那就立馬完球。
(廉頗的堅守)
原因無他,善戰的人都知道,大軍臨陣,如有一絲退卻舉動,就將萬劫不復。
后世諸葛亮北伐,所帶兵馬至多十萬,還小心翼翼,不斷弄佯攻迷惑敵人,每次撤退也要安排斷后部隊,憑借蜀地的險峻才能安然退守。
知進不知退不算好將軍,廉頗心思和無奈,就在于此,只要廉頗主持戰斗,就別指望出擊。
其實趙王下定決心要打的時候,就心存了賭徒心思和僥幸心理。
賭的是國運,而這最重的籌碼除了前線四十萬大軍外,還有趙括的雄心壯志!
趙括其人并非毫無戰績,憑借老爹的威望還有自己的戰績,他很自信。這自信體現在曾經的臨陣之中,體現在當年的運籌帷幄之中,也體現在他年輕的臉旁之上。
他渴望復制自己爹閼與之戰大敗秦軍的威風,這讓他躍躍欲試,也讓趙孝成王心存期待。
這期待也和他爹的戰績有關!
當年閼與之戰時,趙國兩大宿將廉頗、樂乘都說被圍困的閼與難以救援,不愿冒險出兵。
這時候,就是趙括老爹趙奢站出來說: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當年還是太子的趙孝成王對這一切印象深刻。
自己老爹通過信任趙奢獲得了勝利,今日我通過信任趙括,難道就不能復制這一切嗎?
這時候,趙括的戰略思想,戰術安排都不重要了,趙王用冥冥中的感覺,決定了趙括的使命和結局。被寄予厚望的趙括,帶著自信和趙王的寄托上了戰場,用一往無前的勇氣回應了趙王的期待。
國運艱難,將軍應速戰速決,用一場勝利,挽救家國。
就在趙國君臣互動的同時,老謀深算的白起和秦昭襄王也在互動。
一邊是年青的君王配合,趙孝成王不到30歲,趙括大概30歲左右,一邊是兩個老狐貍,秦昭襄王已然在位44年,白起貌似五旬左右正值壯年。
這樣的君臣對比后,就能發現勝負之決在于經驗啊!
老狐貍算計小鮮肉,一算一個準。
趙孝成王臨陣換將,遇見秦昭襄王臨陣換將,趙括的對手也變成了從天而降的誅神白起!
一場帶領數十萬人,畢其功于一役的決歿沖鋒后,趙括成了面敵而歿的將魂,白起成了佇立沙場的戰神。
戰魂,以歿搏命,以歿報國,戰神,以勝利之名成就千古傳奇,高下立判。
(一對老狐貍)
倒下的趙括,歿不足惜,可惜了四十萬將士,他們心心念自己的家人,心心念自己的莊稼,為了活著,他們選擇了投降。
但,面對趙軍投降,秦軍也頭疼了!原因無他,趙國的困頓秦國也有,地主家也沒余糧啊?
秦國的苦苦支撐和趙國決歿反擊,對比后不由嘆息歷史的荒唐,堅持一下或許就不同了。
但這一切也只有可惜而已,四十萬戰俘,秦國養不起,放不起,最后只能坑誅。
當機立斷的白起,留下了滿身的惡名還有即便下地獄也不會安寧的心。
長平之戰兩年后,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歿,自刎那一刻他不由想起曾經的長平:我本來就該歿。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歿罪了!
一對年輕人,用孟浪的犧牲,成全了老狐貍的勝利!
誰曾想,這老狐貍白起,依舊成了犧牲品,在朝堂爾虞我詐中,失去了利用價值自刎而歿!
(白起自誅)
長平之戰結束后天下震動!
這震動源自白起坑誅40萬趙軍的暴力舉動,這震動源自暴秦的悍勇,進而讓諸侯國升起唇亡齒寒之感。
暴秦今日坑誅趙國40萬,明日會不會坑誅我們?
震動的天下,還有悲慘的結果,終于讓趙孝成王成熟了起來。
卸下前線四十萬人負擔后的趙王,反而變得智商在線!
為了保全趙國,他重金游說秦相范睢,阻止了白起的乘勝追擊。
面對秦國要求割讓六國的條件,趙王假意答應,卻用這六城之地賄賂齊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隨即又和魏國訂立盟約,將靈丘封給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還對韓國、燕國極力示好!
一輪輪外交攻勢讓趙國后續戰贏了邯鄲之戰,戰贏了燕國進攻,營造了天下共同抗秦勢頭。
由此,才有竊符救趙和信陵君主持的合縱攻秦出現。
在信陵君帶領下,五國聯軍一舉擊敗秦軍,先后收復魏國河東郡、安陽、汾城,趙國太原郡、皮牢、武安,韓國上黨郡及汝南。
簡言之,秦昭襄王近二十年征戰獲得的戰果,在五國聯軍進攻下,喪失殆盡損兵折將。
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被延遲了二十多年。
(歷練是最好的催化劑)
行文至此,不由感嘆!
趙孝成王非昏聵之主,趙括也并非無能之將!
長平之戰慘敗,關鍵在于趙國國力困頓,在趙孝成王斗爭經驗不足,在關鍵時刻沉不住氣。
急于求成的趙孝成王,帶偏了名將種子趙括,也著了老奸巨猾的秦昭襄王道。
但看似英明神武的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結束后,也犯了一個備受詬病的錯誤。
他聽信范睢建議,阻止了白起的繼續進攻,這昏招其實和趙孝成王差不多!
那一刻的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基于現實的妥協和退讓而已。
趙國無力維持對峙,只能主動出擊,減少損失求取勝利的一線希望。
秦國無力繼續出擊,只能接受投降,減少損失換取休整的時間空檔。
君王抉擇自有其道理,但歷史給予的不同結局,讓他們的抉擇被放大后,就成矛盾的兩級。
一級,昏聵,一級,英武,一級,笑柄,一級,睿智。
可惜可嘆亦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