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4年七月到公元1425年六月,明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前后換了3位皇帝,這讓明朝周邊的鄰國和藩國都驚詫不已。新皇帝 朱瞻基雖然只有27歲,但大家對他卻并不陌生,因為朱瞻基當過「皇太孫」,也當過「皇太子」,曾被朱棣欽定為隔代接班人。明朝新君繼位,為了表示對新皇帝的敬意,周邊國家紛紛前來恭賀。《明史·宣宗本紀》中如此記載:
是年,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烏斯藏、瓦剌、浡泥入貢。
上述提到八個國家,東南西北都有,朱瞻基一方面命人熱情地招待上述國家的使者,另一方面,他叫來了 楊士奇、 楊榮兩位大臣,秘密商議另外一個國家的事情,這個國家,就是安南(越南)。
朱瞻基關起門來,偷偷對楊士奇和楊榮說:
「安南每年都發生叛亂,朝廷每年都要出兵鎮壓,耗費兵馬糧草無數,這讓大明朝身心疲憊。朕想放棄征服安南的戰略,讓他們僅僅作為大明的藩國,每年進貢即可。這樣對大明百姓固然有利,但又怕別人說朕‘放棄祖宗基業’,留下千古罵名……」
《明史·外國二·安南》記載:
初,帝嗣位,與楊士奇、楊榮語交阯事,即欲棄之……
朱瞻基說出這番話,讓楊士奇、楊榮兩位大臣感動不已。這足以說明朱瞻基這位新皇帝是心系百姓的。但是,真要放棄安南,這個罵名,誰背負得起呢?
后世證明,朱瞻基放棄安南,雖然讓明朝在東南亞的宗主國地位受到沖擊,但是,對于明朝百姓來說,卻是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機會。這位明朝的第5位皇帝,是一位好皇帝。但同時,朱瞻基留給明朝的東西,又充滿爭議,甚至直接造成了明朝的滅亡。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 明宣宗朱瞻基的一生,希望通過史料,來了解這位大名鼎鼎的「蟋蟀皇帝」。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 朱元璋已經垂垂老矣,皇太孫 朱允炆已經開始著手處理日常政務。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似乎已經認命。
六年前,太子朱標去世,皇太子之位空懸,朱元璋曾說過一句「 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的話,曾讓朱棣距離太子之位很近。但隨后,朱元璋聽從劉三吾等大臣的勸阻,決定把皇位繼續留給長房一脈,朱棣聽聞后,大為遺憾,他認為,自己這輩子注定只能是一個藩王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朱棣做了個夢,夢到朱元璋送給自己一個大圭。「圭」是古代帝王祭祀時的「六器」之一,象征著王權。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給朱棣說了八個字。《明史》云:
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可是,好夢不長,朱棣被驚醒了,此時,有內侍來報,說世子妃張氏誕下一子。朱棣突然想到夢中那句「傳之子孫」,這個孫子的出生,仿佛在印證什麼。朱棣遂親自去看看這位剛出生的孫子,只見這孩子英姿勃發,朱棣大喜,直呼:「 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這個孩子,就是 朱瞻基。
對于朱棣來說,大孫子和美夢,重新喚起了他的野心。朱棣后來發動靖難之役,和朱瞻基的出生,不無關系。
朱瞻基從小就很得爺爺朱棣喜愛,史載,朱瞻基「嗜書,智識杰出」,朱瞻基從小聰慧過人,讀書寫字不在話下。不僅如此,朱瞻基很小的時候就能使槍弄棒,小弓箭一射一個準,朱棣喜歡得不得了,還承諾等朱瞻基長大了,要帶他去打蒙古人。
根據《明太宗實錄·卷一四零》記載,朱棣曾出了一副上聯: 萬方玉帛風云會。
意思是,四面八方的人都聚集在此。朱瞻基則對了下聯: 一統山河日月明。
這個下聯不僅寓意十足,而且氣勢恢宏,朱棣身為一代雄主,非常喜歡孫子的這種氣魄。
不管朱瞻基有多聰明,多優秀,但他生命的前幾年,還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因為在南京和北平之間,存在這一場曠日持久的較量,最終他的爺爺朱棣,打敗了他的堂伯父朱允炆,成為了明朝第三位君主。
朱瞻基的父親是朱棣的長子 朱高熾,由于朱高熾從小身體肥胖,朱棣覺得兒子「不類我」,不太喜歡朱高熾,反而更喜歡朱瞻基的二叔 朱高煦。
靖難之役爆發后,朱棣留長子朱高熾鎮守北平老巢,帶著次子朱高煦上陣拼誅,特別是在南京浦口之戰時,朱棣精疲力盡,全靠朱高煦舍命沖刺才能取勝。因此,朱棣登基后,遲遲沒有宣布太子的人選。
于是,永樂初年,朝臣們分成兩撥,文臣們以傳統的「立嫡立長」標準,建議朱棣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武將們則更袒護他們的戰友朱高煦。例如,「靖難第一名將」丘福就直接對朱棣說「 漢王有功,宜立」,一時間,立儲之事,成了朱棣最頭疼的事情。
《明史·解縉傳》記載:
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圣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
朱棣曾秘密咨詢 解縉的意見,作為文臣派的代表,解縉認為朱高熾仁孝,應當被立為太子。朱棣不吭聲,解縉緊接著又說「好圣孫」。這其實是在提醒朱棣,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你最喜歡的孫子。朱棣聽完,連連點頭,最終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此前,朱棣一直在兩個兒子之間糾結,解縉的話,徹底點醒了朱棣,因為朱棣太喜歡朱瞻基了,朱瞻基給他父親朱高熾加分不少。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朱棣從北京召到了南京,冊立為皇太子。
出于對朱瞻基的喜愛,朱棣經常把朱瞻基帶在身邊,親自教導。永樂七年,朱棣北巡,還特地叫朱瞻基同行,路上,朱棣親自帶朱瞻基熟悉各種農具和牲畜,告訴他這些東西是立國之本。
永樂八年,朱棣北征蒙古,命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朱瞻基則幸運地被朱棣帶到北京。第二年,朱棣從蒙古返回北京,宣布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巧合的是,朱高熾是明朝立國以來,第二位皇太子,而朱瞻基則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孫。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時,是從北京趕到了南京,而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孫時,則是被朱棣從南京帶到了北京。冥冥之中,朱瞻基和他的父親朱高熾,充滿著巧合和不巧。就像若干年后,朱高熾去世的那一刻,朱瞻基剛好不在他身邊一樣。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榆木川,楊榮、張輔等人怕朱高煦趁機作亂,秘不發喪,派人到北京通知太子朱高熾,朱高熾派兒子朱瞻基親自到草原迎接朱棣靈柩。不久后,朱高熾登基,是為 明仁宗,朱瞻基被立為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最仁厚的一位君主,他善待功臣、善待兄弟,更為建文舊臣平反。遺憾的是,朱高熾僅僅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皇位很快就落到了朱瞻基頭上。所以說,明朝在不到一年之內,換了三位皇帝。
其實,朱高熾駕崩的時候,朱瞻基并不在身旁。早在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后,有意將都城再度遷回南京,于是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打前站,并拜謁明孝陵。朱瞻基是在農歷四月前往南京的,五月末,朱高熾病危,下令急召朱瞻基回北京。朱瞻基接到命令后,不知道何事,滿懷疑惑往北京趕。等他回到北京,朱高熾早已駕崩。
雖然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但朱瞻基對父親卻一直非常敬重。朱瞻基聽聞父親駕崩的消息后,如晴天霹靂,見到父親的靈柩時,朱瞻基淚盈于睫,伏地不起。從此,他從父親手中接下了大明的龍旗,成為明朝第五位皇帝。
其實,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他幸運地躲過了一場危機。《明史·朱高煦傳》記載:
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于路,倉卒不果。
漢王朱高煦覬覦皇位已久,早在永樂時期,朱高煦多次誣陷太子朱高熾,試圖將大哥拉下馬,自己好取而代之。可是,朱高煦不但沒能成功,反而被朱棣「 切責之,褫冠服,囚系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關鍵時刻,還好大哥朱高熾為他求情,他才沒被貶為庶人。
雖然朱高熾仁義,但朱高煦并沒有被大哥所感化,因為他打心眼里認為,皇位本就是自己的。朱高煦常常自詡為「唐太宗」,唐太宗是何許人也?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弒兄奪位之人,朱高煦的叛逆之心,昭然若揭。
正因為此,朱高熾駕崩時,朱高煦急忙派人在半路上截誅侄子朱瞻基,只可惜計劃太過倉促,朱瞻基回京的速度太快,朱高煦的人沒能截到朱瞻基,錯失「好局」。
朱瞻基登基后,立即封賞諸王,雖然知道自己的二叔不安分,朱瞻基卻沒有表露出來,他給朱高煦的賞賜比其他諸王都要厚,朱高煦每每向朱瞻基提出要求,朱瞻基都全部滿足。一年下來,朱高煦覺得這個侄子不過是軟弱無能之輩,于是更加驕縱。
豈不知,朱瞻基雖然年輕,但他深諳帝王之道,他只是想讓朱高煦先邁出造反的步伐,他好占領輿論的制高點。
果然不出他所料,宣德元年八月,在朱瞻基登基滿一年后,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使 靳榮,舉兵造反。
朱高煦歷經過靖難之役,他想效仿乃父,做第二個造反成功的藩王。遺憾的是,朱瞻基不是第二個朱允炆。
其實,朱高煦也是作歿,他在密謀造反的時候,派親信到京城,欲拉攏英國公 張輔為內應,不料,張輔立即逮捕了送信的人,向朱瞻基告發了朱高煦。
張輔乃是朱棣心腹張玉之子,張玉在靖難之役中陣亡,被封為河間王,張輔被封為英國公,也就是說,張輔家族已經位列王侯,試問:即使 他幫朱高煦造反成功,他最多不還是王侯嗎?既然如此,張輔何必冒險呢?
所以說,朱高煦選擇張輔,從開始就是錯誤的,這足見朱高煦識人不明,和朱棣相比,朱高煦的眼光差得太遠。
得知朱高煦造反,朱瞻基本打算派大將 薛祿前去討伐,但是,楊榮認為,如今若想快速平定叛亂,最好能御駕親征。
筆者曾寫過「三楊」的文章,在「三楊」中,楊士奇的綜合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若只論軍事才能,楊榮才是佼佼者。朱棣五次北征,每次都帶著楊榮,視楊榮為智囊,就是此理。
楊榮為何建議朱瞻基御駕親征呢?因為有前車之鑒。當初靖難之役爆發時,建文帝派耿炳文、李景隆兩位大將平叛,結果接連失利,錯失開局,所以,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御駕親征,不僅能最有效地調集各方資源,還能打叛軍一個措手不及。
朱瞻基畢竟是跟著朱棣上過戰場的,他覺得楊榮說的有道理,《明史》云:
己巳,親征高煦……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將前鋒,大賚五軍將士。
朱瞻基御駕親征,陣勢龐大,一方面下戰書,一方面勸叛軍投降,此舉,徹底摧毀了叛軍的信心,叛軍將領們不聽朱高煦指揮,都想著如何抓住朱高煦將功贖罪。
最后,朱高煦叛亂草草結束。朱瞻基雖然活捉了叔叔朱高煦,但他不想背負誅叔的罵名,所以,他只是褫奪了漢王爵位,把他囚禁起來。
《國朝獻征錄》記載:
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
即,一天,朱瞻基力排眾議,堅持去大牢里看望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結果朱高煦作歿,伸腿把朱瞻基絆了一個狗啃泥,朱瞻基氣不打一處來,命人用300斤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然后在缸外燃起烈火。沒想到朱高煦孔武有力,差點將銅缸頂翻。不過,朱高煦最終沒有逃出朱瞻基的銅缸,結果被活活烤歿。朱高煦歿后,他的兒子全部被誅,他這一脈絕嗣。
在宣德年間,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之亂,意義很大。其他藩王畏懼朝廷的勢力,為了自保,紛紛交出僅有的兵權,朱瞻基因此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穩定的政局,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明史·孝宗本紀》曾評價:
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意思是,明朝有作為的帝王,一共只有五個,分別是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和 朱佑樘。這五位皇帝,對應的時代正好是 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 弘治中興。其中,由于明仁宗在位的時間太短,他的大多政策都是在明宣宗時期才得到落實,所以,所謂的「仁宣之治」,其實主要還是朱瞻基的功績。
眾所周知,朱棣在位22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鞏固皇權、證明自己,他六下西洋、遷都北京、修筑皇陵、五次北征,攻打安南。這些豐功偉績,有些是極力擴張,有些是揮金如土,永樂盛世看似金玉其外,其實國庫早已無米下鍋,百姓們承擔沉重的賦稅,更是苦不堪言。
朱瞻基畢竟是朱棣一手培養的,他登基后曾一度延續朱棣的鐵腕風格,不僅御駕親征蒙古,把蒙古兀良哈部落打得跪地請降,還派兵多次攻打安南的叛軍。然而,一段時間過后,朱瞻基有些迷茫了,因為長時間的軍事高壓,固然能穩固帝國的對外影響力,但對王朝的百姓來說,卻是苦不堪言的。所以,朱瞻基開始思考,作為大明朝的帝王,他到底是應該為「國」立威,還是為「民」謀福。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糾結之后,朱瞻基有了結果,他開始主動采取戰略收縮。例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安南問題,就是朱瞻基戰略收縮的最佳體現。
朱瞻基在位期間,做了兩件極具爭議的事情,即放棄安南和停止鄭和下西洋。
先說安南問題,安南人持續叛亂,明朝若持續攻擊,并不是打不贏安南,但有沒有必要耗費巨大民力,去征討一個對王朝根本沒有威脅的民族?朱瞻基糾結了三年之久。
宣德三年,朱瞻基宣布罷兵安南,冊封安南叛軍首領為安南國王,自此,安南「朝貢不絕」。
明宣宗對安南的政策,歷來爭議不斷。 但筆者認為,作為一個仁君,首先要考慮的是王朝的安危、百姓的福祉,而不是千方百計向周邊展示自己的肌肉。朱瞻基放棄了對安南的征服,不管對后世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影響,但至少,說明他是一位仁君。
雖然朱瞻基在收縮戰略,但他并沒有忘記繼承祖、父時期對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地位,不過,明宣宗的手段更加溫和。他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周邊藩國,宣揚大明朝的國威。朱瞻基在位十年,周邊有40多個國家到大明朝進貢,而朱瞻基對這些藩國也特別友善。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和明朝交好的國家,并不是屈于明朝的威勢被迫來明朝朝貢的,他們是真正認同明朝的宗主國地位。
因此,歷史學家孟森認為,朱瞻基時期,明朝在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之大,在其前后300年間,堪稱巔峰。朱瞻基在周邊國家心目中的「文治」影響力,幾乎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相提并論。
筆者認為,上述評價并不是夸大之詞,在外交和民族融合方面,把朱瞻基和李世民相提并論,并不違和。
然而,長時間的外交影響力,是需要強大的內政支持的。到了宣德五年,有部分東南亞國家認為明朝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停止了朝貢。朱瞻基決定派鄭和再次下西洋,鄭和這一次有去無回,歿在了半路上。朱瞻基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關閉金陵造船廠,從此不再下西洋。
停止鄭和下西洋,和放棄安南,本質上是一樣的,朱瞻基攻打過安南,最后改變了主意。朱瞻基進行過一次下西洋,最后也停止了。他并不是不知道,若這兩個政策繼續進行下去有一定的好處,但是,也有弊端。他認真分析過利弊,決定遵從儒家傳統思想,以「仁」為本,做一個仁君。
《孟子·盡心章句下》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后人詬病朱瞻基,大多是從「霸」道的角度來出發的,認為他放棄安南和停止下西洋,讓明朝失去了強大的影響力,甚至動搖了明朝宗主國的地位。 但是,若從「王」道的角度來分析,明宣宗朱瞻基,最終選擇將大明百姓放在首位,他不是一位合格的君王嗎?
霸道和王道,本就是辯證的問題。關鍵是,若明朝綜合國力強大,財富遍地、百姓富饒,也就罷了。但是,當時的明朝,經過永樂一朝后,百廢待興,根本霸道不起來。 所以,筆者在此強調,朱瞻基的選擇,毫無疑問是正確的。
朱瞻基是一位性格非常鮮明的帝王,他睿智,但也有毛病。所以,后人只能說他是一位優秀的皇帝,不能說他是完美的皇帝。
朱瞻基懂得躬身自省,自朱棣時期開始,大臣們總喜歡吹捧皇帝,例如,某地豐收了,大家會夸皇帝的圣德感動了天地。朱瞻基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天若縱之,世間怎會有水旱之災呢?」所以,自己還需要繼續努力。
朱元璋的子孫,大多有非常豐富的藝術細胞,朱瞻基也不例外,他是一位頗具藝術天賦的皇帝,朱瞻基在詩詞、畫作、金石、書法等方面,都是一時翹楚。所以,史書評價他:
翰墨圖書,極為精致,點墨寫生,遂與宣和爭勝。
這里的「宣和」,指的是宋徽宗趙佶。宋徽宗是一個藝術細胞爆棚的帝王,他「除了不會當皇帝,其他事情都能做好」,雖然拿朱瞻基和亡國皇帝宋徽宗相比,委屈了前者,但可以看出,朱瞻基非常「有才」。下圖是朱瞻基的《雙犬圖》:
另外,朱瞻基還有一個興趣,那就是喜歡斗蛐蛐,后人戲稱他為「蟋蟀皇帝」,便是因為此。
自從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后,明朝的皇帝就很忙,因為皇帝要直接和六部對接,事務繁雜。忙,就意味著沒有時間來處理「藝術」,于是,朱瞻基發明了一個特殊的體制,他沒想到的是,他這個體制,成了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體制,就是「票擬」和「批紅」。
朱棣登基后,發明了內閣,朱棣首批內閣成員,有7個人,例如解縉、楊士奇、楊榮等都在其中,但這時候的內閣,只是皇帝參議政務的「智囊」,相當于大秘書,并沒有很高的權力和職位。朱瞻基為了分身搞藝術,使朝政不至于荒廢,就不得不賦予內閣更大的權力。但是,自古皇權和相權都是相互制衡的,若內閣權力過大,皇權必然會受到威脅,于是,聰明的朱瞻基,發明了「票擬」和「批紅」。
即,內閣只能給出處理政務的建議權(票擬),最終負責裁定的人,是皇帝,具體來說,是皇帝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
因為太監都是皇帝的「自己人」,所以,太監們就成了制衡內閣大臣的良方。這樣一來,在明朝,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體制:
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
最終決定權在誰手里,誰就是老大,宰輔們飽讀圣賢書,最終還是要向宦官們低頭。明朝的宦官權力擴張,成為動搖國本的誅器。
所以,明宣宗去世后,幾乎每位明朝皇帝的身邊,都會有幾個臭名昭著的大宦官。例如,那個忽悠明英宗御駕親征,讓明朝發生「土木堡之變」的王振,還有劉瑾、汪直、魏忠賢。后人普遍認為:
明亡不亡于流寇,亡于宦官(廠衛)。
不管是東漢,還是唐朝,當臣子們向宦官低頭的時候,就意味著朝政已經畸形,離亡國不遠了。
《明史·宣宗本紀》評價明宣宗:
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意思是說,明宣宗在位期間,政通人和,河清海晏,是明朝開國60年來,百姓享受最太平的時光。
明宣宗朱瞻基,文如李世民,藝賽宋徽宗,他在位10年,戛然而逝。
朱瞻基重用宦官、創造出一套獨有的制度時,或許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聰明的帝王,但是他沒想到,自己雖然創造了「仁宣之治」,卻也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