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許多明君,他們在各自的當朝時期,兢兢業業治理國家,為百姓帶來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比如治國有道的唐太宗、用人有道的漢高祖、結束五胡亂華的隋文帝等。
說到隋文帝楊堅,有很多人說楊堅是輕松得了天下,歷史上也確實如此,楊堅能夠廢周稱帝,獨攬大權建立隋朝,拋開他出身豪門楊家,是楊忠的兒子的身份,其實還有更加重要的因素。
棍棒底下生仇恨
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現實總與理想背道而馳,在周武帝兒子宇文赟身上可以得到印證,棍棒之下沒有出孝子,只有仇恨。
宇文赟是周武帝的長子,所以周武帝對他極為重視,小小年紀便被封為太子,當上太子后,周武帝對他要求日益嚴格,時常用棍棒這種ㄆㄨˋ力的方法管教他,以廢除他太子之位的說辭來威脅他。
久而久之,宇文赟敢怒不敢言,只好處處順從周武帝,外表雖然變得乖巧順從,可是他的內心漸漸充滿了怨言,在這種長時間的痛苦施壓下,仇恨的種子慢慢在他心中發了芽。
就這樣扭曲的性格讓身為太子的宇文赟變得極為荒唐,在他13歲冊封太子之日,竟跑到牢房里侵犯了25歲的女囚朱滿月,并生了一個孩子,此舉動毫無輕重可言,也注定說明宇文赟成為不了一代明君。
從宇文赟身上可以看出棍棒教育的失敗,棍棒只能打散親情,并不是妥善的教育方法。不知從何時起,在祖先留給我們的教育經驗中,有「打是親,罵是愛」之說。
直至今日,這種錯誤的經驗仍被廣為流傳,被很多家長奉為信條,視之為錦囊妙計。而實踐證明,棍棒教育不是成功的經驗,它不過是父母對孩子的偏見,也是家長教育子女經驗缺失的表現。
荒唐昏君遭報應
578年,周武帝去世,由太子宇文赟繼位,面對父親的英年早逝,宇文赟毫無傷心可言,在本該守孝的短短一個月內就大搖大擺的穿上龍袍,大擺宴席,慶祝登基。
后來整日沉迷女色,效仿后趙皇帝石虎,以相互制衡為由,先后立了五位皇后,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同時立五位皇后的人。在全國各地大選美女,大肆裝飾宮殿,不務朝事,置朝廷百姓不理。
也許這就是惡有惡報,終于在不久后宇文赟由于飲ㄐ丨ㄡˇ 過度,縱欲無度,導致他的健康不斷惡化,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最后于大象二年(580年)病危,年僅22歲。宇文赟如同悲劇一般的人生,更像是用來驗證父親教育方法失敗的一生。
宇文赟歿后,由宇文衍繼承大統,稱周靜帝,周靜帝當時年紀尚幼,沒有能力治理國家,也無法服眾,導致皇位不穩,便讓身為天元皇帝的岳父,也是周朝宰相的楊堅接受遺命,并輔佐朝政,后來楊堅慢慢獨攬了大權,廢周稱帝,建立了隋朝。這就是楊堅登基的另一重要因素。
意外成就千古一帝
隋文帝楊堅登基后,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把自己的后代派去各地駐守,加強對地方的監管。楊堅是一個才能出眾和有遠見之人,他深知自己的皇位來得太過輕松,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鞏固自己的權力,他時刻提醒自己治理國家要謹慎,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要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萬不可丟了民心。
所以楊堅穩定政權后,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和對外關系等方面。他進行政治改革,完善和推行「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簡化地方官制、修訂開皇律,還大力進行經濟改革,修鑄錢幣,大力提高了經濟水平。
經過這一系列改革,隋朝逐漸變得強盛,國庫也愈加充實,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史稱「開皇之治」。隋文帝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不可否認,楊堅的成功和他的機遇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單憑運氣,楊堅也不可能成為千古一帝,還是和他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分不開的。
國家盛衰在君主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零星紛繁,不同朝代也是時盛時衰,那麼一個國家的盛衰最根本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是國力強弱的原因嗎?要我說,國家盛衰主要還在君主。
如果當朝君主像宇文赟那樣整日縱欲過度,沉迷女色,置朝政置百姓于不顧,那國家衰落也是遲早的事,皇位早晚會拱手讓人;如果是像隋文帝這樣的明君,那實現國家興盛,讓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也是早晚的結局。
一位好的君主首先才能得出眾,知道如何正確改革,要有清醒聰明的腦子,知道賞識人才,善于用人,只有這樣才能將優秀的人集結起來,共同為國效力。
比如漢高祖劉邦,他真正做到了知人善任,他手下的文武將臣,都沒有特別顯赫的背景,都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而且他用人更精明之處就在于用人如用器,善于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一位好的君主還得需要做到愛民如愛己,把百姓的疾苦當做自己的疾苦,把百姓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只有贏得百姓的信賴,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強盛,國泰民安。
楊堅在位期間對我國貢獻巨大,所以「千古一帝」這個稱謂他當之無愧。北周滅亡也讓我們明白,并不是因為國家弱才滅亡,而是在于君主不作為,從而失去民心,走向衰落。從古至今當皇帝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好皇帝的又有幾個?有一位好皇帝也是老百姓的福分,也是國家走得更長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