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字叔寶,是隋唐時期著名的猛將。他神勇無敵,力大無窮,或許是當時武藝最高的將領。
一開始,秦瓊在隋將張須陀手下效力。在攻打賊將盧明月的戰斗中,秦瓊與羅士信趁著夜色爬上敵軍的城墻,僅用2人便除掉了數十名守城士兵,并放火焚毀了30多座營寨。由此可見,秦瓊的武力簡直令人咋舌。
公元616年,張須陀遭遇瓦崗軍李密的埋伏,全軍覆沒。之后秦瓊又隨裴仁基歸降于瓦崗軍。秦瓊的歸降讓李密十分高興,于是任命他為賬內驃騎,與程咬金等一起統領八千內軍。李密說:「有秦瓊帶領8000士兵,足以抵擋敵軍百萬大軍」。
李密敗給王世充后,秦瓊幾經輾轉,最終投靠了唐朝,成為秦王李世民手下的悍將。根據《舊唐書·秦叔寶傳》記載,秦瓊曾被李世民視為秘密武器,只要對方有猛將,李世民便會讓秦瓊去滅他的威風。而秦瓊每次都會單槍匹馬ㄕㄚ入敵群,在萬軍之中取得敵首,勇不可當。
正所謂一力降十會,秦瓊的武藝之所以高,是因為他擁有強壯的體魄,有使不完的力氣。《隋唐嘉話》曾記載:秦瓊為了炫耀武藝,曾故意在敵軍陣前將自己的馬槊插在地上。隨后,敵軍派人去拔這根馬槊。由于重量太大,又插得深,敵軍派了十多個人都拔不出來。秦瓊抱臂看完敵人的表演,立即一騎當先,一只手就將此馬槊拔出地面。隨后,這根馬槊被視為神物,被供奉在唐朝的太廟。每當有祭奠,就會拿出來祭祀。
在攻打反王劉武周的戰斗中,唐軍屢敗于敵方的猛將——尉遲恭。但在美良川之戰中,秦瓊一戰擊潰尉遲恭,并將之擒獲。由此可見,秦瓊的武力或許還要在尉遲恭之上。
由于美良川之戰的大功,李淵曾稱贊秦瓊:「你拋妻棄子來投我,立下如此大功。如果可以的話,我愿意割下自己的肉給你吃。」
天下統一后,秦瓊隨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尉遲恭誅ㄕㄚ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時,秦瓊、長孫順德等人率領800人抵擋由猛將薛萬徹帶領的東宮、齊王府的2000精兵。如果沒有能夠力敵萬人的秦瓊,玄武門之變或許很難成功。
在統一戰爭中,秦瓊神勇無敵、沖鋒陷陣,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天下太平后,秦瓊的身體竟然迅速「垮」了。據史書記載,同僚問他為何總是病懨懨的,秦瓊總是含糊其辭地回答:
「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簡單翻譯就是,秦瓊打了一輩子仗,屢受重創,流血幾十斤,能不病嗎?但說到最后,秦瓊也沒說他得了什麼病。因為生病,秦瓊自然而然地遠離了政治中心,也沒有參與唐朝的對外戰爭。相比于李靖、李績等人,秦瓊的功勞要黯淡了許多。
那麼,秦瓊真的是因為傷病而退居二線嗎?秦瓊身先士卒,程咬金、徐懋功、尉遲恭、蘇定方等人又何嘗不是?然而后者卻都活過了70歲,身體健壯無比?
以尉遲恭為例,李世民曾在一次閑聊中對他說:「聽說你要造反。」然后尉遲恭隨即流著淚脫掉上衣,露出一身的傷痕:「臣隨陛下征戰四方,今天只剩下這身殘軀。如今天下大定,陛下竟懷疑臣要造反?」
由此可見,尉遲恭所受的傷一點也不比秦瓊輕,然而尉遲恭卻一直活到了74歲。由此 在筆者看來,秦瓊或許并非真的生病,他的病實際是一種避禍的手段。只為證明,他對皇權已經沒有威脅。
雖然李世民經常宣稱,自己對劉邦誅ㄕㄚ功臣非常反感,要與功臣共享富貴。但實際上,李世民誅ㄕㄚ的功臣甚至比劉邦更多。劉邦所誅ㄕㄚ的功臣,僅有韓信、彭越、英布三個異姓王。但ㄙˇ在李世民手中的功臣,卻有侯君集、李亮、李君羨、劉思道等人,其中后兩者更是以莫須有的罪名遭到誅ㄕㄚ。
雖然李世民是個明君,也很講感情。但是李世民為了權力,也會毫不猶豫地誅ㄕㄚ自己的老戰友。甚至連多次拯救自己的尉遲恭,也差點被誅ㄕㄚ。
尉遲恭一開始自恃有功,因此行為飛揚跋扈。一次ㄐ丨ㄡˇ宴上,尉遲恭借ㄐ丨ㄡˇ發瘋,與同僚爭功并大打出手,還差點將前來勸架的李道宗打瞎。事后李世民威脅尉遲恭,如果你想象彭越一樣被剁成肉醬,就繼續囂張吧!
李世民陰冷的眼神將尉遲恭嚇出一身冷汗,于是他也像秦瓊一樣,從此選了低調,秦瓊是「病了」,而尉遲恭卻是修道。雖然方式不同,但是意圖卻是殊途同歸的,就是為了向李世民表達一個態度:我沒有威脅!
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只要在官場上,就免不了犯錯誤。待在官場上越久,就越容易犯錯誤,多做則多錯。在戰亂時代,秦瓊等武將是至關重要的;但在和平時代,武將卻是多余的,甚至對皇權來說,是一種嚴重的威脅。文官犯錯,皇帝尚可寬宥。但是武將犯錯,皇帝往往會動ㄕㄚ心,因為他們正愁找不到理由去ㄕㄚ害武將。
因此秦瓊以生病為名遠離了政治,最終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以及家族的富貴。由此可見,秦瓊不僅是一位勇不可當的將軍,同時也是一個善于謀身的智者。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秦瓊的故事中看到專制制度的恐怖。一位蓋世猛將,卻在晚年如此畏畏縮縮,真是令人心痛。真是「」自古美人嘆遲暮,不許英雄見白頭」。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因此,我建議大家,要多讀歷史,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鑒》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在《資治通鑒》中,作者司馬光不僅要教導了后人以謀國之道,同時也向大家闡明了謀身之術。從本質上來說,謀身就是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也就是說:「要知足」。就如那句老話所說: 賤莫賤于多欲,危莫危于多言,苦莫苦于多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