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能得到帝王青睞的臣子,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他們有的才高八斗,天文地理無所不曉,能妥善解決任何難題,比如劉伯溫;有的忠心不二,不論遭遇什麼挫折,都堅定地跟隨著主公,比如諸葛亮;但牛弘卻與眾不同,他能身居高位,盛寵不衰,竟是因為一個奇葩的缺點。
牛弘是南北朝時期的北周人,幼時父親請人給他算命,對方直言他長大后必然飛黃騰達。父親聞訊后非常高興,對他精心培養。幾年后,楊堅建立隋朝,牛弘因為賢名遠播,被召入朝廷負責記錄皇室生活,因為勤勉認真,一路升遷至大將軍,成為當朝重臣。
早年間因為戰亂,國家藏書遺失了很多,牛弘建議有償向民間征集。楊堅依計行事,百姓們聽聞有利可圖,爭先恐后向朝廷獻書。短短兩年時間,缺失的書目便全部被補齊。楊堅大喜過望,立即下旨封他為郡公,并賞賜食邑1500戶。
公元586年,牛弘擔任太常卿,專門管理國家禮樂制度。他認為新朝應當有新氣象,因而請求重新修訂音樂集。后來朝臣們要按照禮制修建明堂,楊堅覺得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于是便讓牛弘講述有關明堂的歷史故事,讓百官以此為基礎討論其中得失。
后來獨孤皇后去世,眾臣自覺才疏學淺,不敢議論葬禮的規格,便請牛弘主事。牛弘沒有推辭,很快便擬好了章程,每一條都引經據典,挑不出漏洞,另外一位重臣楊素不禁夸獎他博古通今。沒過多久,牛弘的親人去世,按照規定他應當辭官守孝三年,但因當時國家正處于用人時期,牛弘思慮許久,決定縮減期限,得到了楊堅的贊許。
公元590年,牛弘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主管官員選拔及考核。他一改此前任人唯親的態度,重德行、才學而輕出身,查察候選者時十分慎重,吏部雖然因此行政效率低下,卻保證了每一位通過選拔的人都是最優秀的,這贏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評,大家都覺得此舉最為公平。
牛弘受到鼓舞,辦事越發認真,每次早朝都要上書建言,楊堅一般都會耐心回答,但有一次卻遲遲沒有反應。牛弘有些狐疑抬頭瞄了一眼楊堅,楊堅向他招手示意靠近一些。原來楊堅感染了風寒,精神狀態不好,難以聽清臣子們的言語。于是牛弘走上前,重復了剛才的話,楊堅一一首肯,臨走時讓他替自己傳幾句口諭。
牛弘點頭稱是,待楊堅交代完畢后,他大步走到群臣面前,卻沒說話。愣了幾秒后,又回到楊堅身邊,直言自己記性不好,忘記了口諭的內容。楊堅哈哈大笑,調侃了他幾句后,不厭其煩地又將口諭復述一遍,牛弘這才得以完成使命。
然而這次意外并沒有讓牛弘失寵,反而讓楊堅覺得他赤誠直率、不欺君,十分難得,于是當即下令給予重賞。楊廣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牛弘交好,繼位后更是待他如親人,曾特許他與蕭皇后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南巡游玩時也不忘帶著他。但牛弘年事已高,身體狀況極差,長途旅行致使他染上重病,不幸離世,享年66歲。
牛弘生于仕宦家庭,卻沒有生出嬌貴之氣,入朝為官幾十年,不論在哪個職位上,都兢兢業業履行自己的職責,將政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絕不辜負國家的信任,堪稱為官典范。在傳口諭這件事上,他不懼欺君之罪,也不怕暴露短處惹人嘲笑,豁達處之,這份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