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農曆2021年歲末最後一天的夜晚。
除夕也稱大年夜、除夕夜等,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被稱為 「歲窮月盡、挨年近晚」。
過了這一夜之後,就意味著自己又年長了一歲,因此,也稱「歲除」,無論在過往的一年中自己的工作做得怎麼樣、生活過得怎麼樣,都應該忘卻,以便用嶄新的姿態去擁抱未來,因此,除夕當天也被稱為「除舊佈新」的日子。
按照舊時的風俗習慣,除夕有兩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要做。
一個重要任務是祭祖;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守歲。
古籍中說: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其意思是說: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們人類的根本。
作為任何人來說,都不能忘本,因此,必須在除夕這一天舉行祭祖儀式。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的形式也存在許多差異。
在部分地區,人們會到宗親的墳墓上祭拜祖先;
而在另一些地區,人們會到本姓的宗祠中舉行拜祖儀式;
但在大部分地區,人們會在家中將祖先的牌位依次擺放在家中的正廳,並擺上各種供品,然後按長幼順序祭拜祖先。
祭拜完祖先之後,人們才能夠吃年夜飯。
除夕守歲是一種年俗。
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 除夕之夜家人互贈禮品稱為「饋歲」;
家人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為「分歲」;
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為「守歲」。
由此可見,古人在除夕之夜是要「坐待天亮」的。
在古代,人們把除夕與春節看得同等重要。因此,人們在除夕當天有很多忌諱。
在眾多的忌諱當中,有「一不動」、「二不關」、「三不說」的說法。
那麼,這些說法分別指的是什麼呢?下麵,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們都知道在除夕之夜是要吃年夜飯的。在許多地區,年夜飯中會有一條魚。
上這條魚的寓意是:富貴有餘;年年有餘。因此,「魚」代表著富裕的日子長長久久,一直延續著。
既然年夜飯中的這條魚有這種寓意,那麼,古人是不會去動這條魚的,會將這條魚當成裝飾品一直擺放在年夜飯中,以免因動了這條魚而使財富無法延續。
因此,古人所說的「一不動」就是指不能動筷子去吃這條魚。
所謂的「二不關」是指不關宅院大門和不關燈。
古人認為:過了除夕夜的零時之後,財神就會到各家各戶「巡視」並「送財」。
倘若關上了宅院大門,就會將財神擋在門外,從而使自家無法得到財神賜予的財富。
因此,在除夕夜的時候,是不能夠關上宅院大門的。
同時,古人還認為:財神是「喜神」,喜歡到有燈光的地方去。
因此,在除夕夜的時候,家裡的燈是不能關閉或熄滅的,需要整夜亮燈,以備財神隨時「光臨」和「送財」。
1.不說不敬之語
除夕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喜慶的日子。
家庭裡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是不能夠說一些不尊重人的話語的。
否則,會讓大家的心情不愉快,會破壞掉和諧的氣氛。
因此,在除夕時一定要文明用語,是不能說不敬之語的。
2.不說晦氣話
「晦氣」一詞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中。
所謂的「晦氣」是指不吉利;倒楣。
除夕是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都想用嶄新的姿態去迎接新的一年,如果自己說了晦氣話,恐怕就會給別人的心裡添堵,是非常不合適的。
因此,在除夕的時候,是不能夠說晦氣話的。
3.不說「鬼」
古人稱:人們過春節,「鬼」也過春節。
但「鬼」與「神」不同,是不受人尊敬的。
因此,人們願意供奉「神」,但卻不願意供奉「鬼」。
在無人供奉的情況下,許多「鬼」都變成了「餓鬼」,「餓鬼」也希望人們能夠叫上它們一同過節,共用美食。
如果人們在除夕時提到了「鬼」,「鬼」就會誤以為人們在邀請它們一同過節,然後來到人間作祟。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在除夕時,是忌諱說「鬼」的。
以上所言就是「一不動」、「二不關」、「三不說」的大概意思。
當然,這些說法和禁忌都是古時候的說法和禁忌,只具有參考意義,並不具有指導意義。
因為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進步,這些說法和禁忌已經不太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所以,作為現代的人們來講,我們僅僅對這些說法和禁忌有所了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