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誕生,按常理來說應是普天同慶的,老來得子更是喜上加喜,然而,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五十八歲時,對他后宮十四歲的妃子剛生下的皇子不以為然,孩子和母親全無賞賜。
這在康熙的后宮,其實并不少見。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康熙的庶妃色赫圖氏入宮不久便為康熙生下一個兒子,這是康熙的第二十二個兒子,康熙對這個孩子并沒有多大的感情,左右后宮不過多出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養育過程,康熙并不需要花心思,自然會有宮人替他做。
對已經有了二十多個兒子的康熙來說,生兒子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初為人父的喜悅隨著眾多孩子的降生已經消失。
從孝莊太皇太后在康熙四年為皇帝挑選后妃起,至康熙六十一年皇帝去世的五十八年期間,各種渠道、不同方式的選妃之舉,始終不曾停止。
后妃之間的年齡相差懸殊,這讓康熙對剛進宮不久就生下孩子的年輕宮嬪妃的憐愛之心也變得淡薄了。
古人成婚很早,十三四歲屬于結婚的正常的年齡,康熙帝晚年很受寵的幾位江南女子的年齡,比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要小五十多歲,僅從年齡上看,前者都能當后者的曾孫女了。
康熙一生之中,后妃眾多,據統計,在其后宮中具有后、妃、嬪、貴人、答應、常在名號者不下六十多人。
何況, 色赫圖氏只不過是個庶妃,根本沒有任何封號,在皇宮中地位也就比宮女稍微高點。
色赫圖氏是員外郎多爾濟的女兒,員外郎是原指設于正額以外的郎官名,清代除六部外,太仆寺、內務府之類的官署都有員外郎,可見清代的員外郎在皇宮的地位并不高,色赫圖氏的家世并不顯赫。
由于后宮佳麗和皇子眾多,以及色赫圖氏家世平平,康熙對色赫圖氏和她生下的皇子并不怎麼關注,史料中關于色赫圖氏的生平介紹也不過寥寥幾句。
康熙對生下皇子的色赫圖氏不進行賞賜和加封,除了感情因素外,還有政治因素。
清康熙朝正處于清軍入主中原,王朝更迭的關鍵時期,后金入主中原前東有朝鮮,西北有強大的蒙古,明朝中央政權雖已腐朽透頂,并很快即被起義軍推翻,但明朝殘余勢力尚擁有許多地盤,尤其是在南方地區,其統治余威仍在。
為了吸收各種政治力量,穩固自身的統治,清政府需要團結滿洲所有力量,同時也要聯合蒙古,籠絡漢族地主,不論是軍事聯盟抑或婚盟,都是建立在互為利益的基礎之上的。
盡管清初就已經制定后妃不得干政的政策,但是作為皇帝的枕邊人,后妃對政治環境以及政治走向始終起著或輕或重的影響。
后妃代表的不僅僅是其個人,而且代表著其家族,而與家族利益相關的必然會影響當時的政治斗爭。
康熙深知他的后宮與政治的緊密關系,后妃中滿蒙漢三族后妃均有,且以滿洲后妃數量最多。
為了增強對后宮的控制,康熙朝將清代后妃制度確定了下來,對清代妃嬪的晉升管理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太皇太后皇太后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也跟著她們隨住。
皇后居中宮,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讓這些人居住在東西六宮,幫助皇后治理內廷,將后宮中各類嬪妃的數量都控制好了,想要超出這個數量來進行封賞幾乎不可能。
據《大清會典》記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秀女,每三年一次……有記名者,再行選閱,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行送閱。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女子,私相聘嫁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皆分別議處。」
從中可以得到幾個有效的信息,一是清朝時幾乎所有十三歲至十七歲的未婚良家女子都會先由皇家進行挑選,每三年一次;二是只有在落選之后才可嫁人,未經閱看或者已經被選上的女子私下里嫁人,幾乎所有親戚都會被問責。
在清王朝之前,對秀女一事并未有如此嚴苛的規定,而清王朝入主中原時脫離落后的農奴制時間不長,農奴制的殘余對當權者仍有影響。
滿清的最高統治者視八旗旗民為「私有財產」,因此,皇帝有權對八旗所有未婚女子隨意挑選,同時又規定未經皇帝選閱的女子不得聘嫁他人。
對待眾多的私有財產之一能有多上心?在帝王家癡情才是奇事。
八旗秀女選中者,或充皇帝后宮為妻妾,或給皇子皇孫指婚,或配給近支宗室為妻妾。
雖說入宮后無須從事農業和耕種,基本的衣食是可以保障的,但一旦入宮,就無法離開深宮一步,與親人可能再無相見之日。
妃嬪們自幼年入宮,便與外面的大千世界隔絕,終其一生擁有的天地也不過是深宮一隅。
哪怕是皇帝寵愛之人,能跟著皇帝在別苑或觀園游覽,也更多的是被當成玩物。
馬國賢曾在 《京庭十三年》中,記述了康熙皇帝與妃嬪們在熱河避暑山莊的情況,其中有一段翻譯為中文后,大意為:
「有時候,皇帝高高地坐在寶座之上,觀看著他喜愛的游戲,幾個太監立在他的身側,他的寶座前方,氈毯上有一群妃嬪。皇帝突然將假造的蛇、癩蛤蟆及其他令人憎惡的小動物拋向妃嬪中間,她們跛腳疾跑,以求躲避,皇帝看了十分開心。」
其中還曾提到,皇帝假裝想要果樹上的果實,讓妃嬪們到附近的小山上摘取果實。
可憐這群因裹腳而無法快速奔跑的妃子們,如同跛子一般爭先恐后,奮力朝山上奔去,有人摔倒在地的時候,皇帝便會開懷大笑。
在馬國賢的記述中,這類的游戲屢見不鮮,都是皇帝發明創造的,由妃嬪們配合著進行,在夏日涼爽的傍晚,落日余暉之中,皇帝以妃嬪們的尖叫和跛腳取樂。
從中可以窺見康熙皇帝對于妃嬪的態度,這類場面和現代人養貓逗狗相差無幾。
不可否認,康熙的政績斐然,康乾盛世讓眾多百姓安居樂業,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在康熙的統治之下,后宮女子也許并未受太多的磨難,生兒育女也沒有遭到壓制,但仍舊說不上是過上了好日子。
在少年和青年時期,也許康熙對他的幾位皇后曾有過真情,但總的來說,他內心深處,依然不自覺地將這些陪侍身邊的女子,當做供其恣肆的玩物,視為傳宗接代,以保證大清江山后繼有人的工具。
中國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加之帝王九五至尊的階級屬性導致康熙產生這類思想,在當時是十分正常的。
如色赫圖氏這類入宮后,事事處處受到「禮」的束縛,繁瑣之至,因帝王一時的風流而誕下子嗣之人不在少數,除了她們之外,還有更多的燕過無痕,風流后只當無事發生之人。
封建禮法要求女子貞潔,但著貞潔在面對上位者的時候又是那麼隨意,何況后宮女子,皆屬于皇帝,且不說封賞,有恩寵說不定日子就能好過點。
色赫圖氏生子之后的日子,史料中未有記載,但總歸是平安的,在康熙帝去世后,色赫圖氏的日子仿佛有了起色。
康熙帝很推崇孔子的一句話:「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他曾在教誨兒孫時引用這句話,并稱「此言極是」,殊不知他的兒孫雖然能干者不少,但大多隨了他的無情。
康熙晚年, 九龍奪嫡鬧得滿城風雨,彼時色赫圖氏仍是庶妃,她的兒子, 皇二十二子胤祜不過是個幾歲的孩童,他們母子二人因遠離政治中心不少重視,也因遠離政治中心而保全了性命。
1722年,康熙帝歿,雍正帝即位,尊色赫圖氏為皇考貴人。
色赫圖氏有了封號,兒子也因年幼避過了奪嫡之爭,雍正成立奪嫡之爭的勝利者,和他爭奪過皇位的皇子或者黨羽成了奪嫡之爭的失敗者,在接下來的日子中一一逝去。
雍正所擁有的兄弟數量急劇減少,對待那些幼弟們自然更加親切,不然史書上還不知能對他進行怎麼的抨擊,任何一位君主都不希望在史書下留下罵名。
色赫圖氏母子二人興許過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日子。
雍正八年,皇二十二子胤祜被封貝子,雍正十二年,晉多羅貝勒。
1737年初(清乾隆元年年底),乾隆上位,尊色赫圖氏為皇祖謹嬪。
可惜,皇二十二子胤祜的壽命也不是很長,在乾隆八年,年僅32歲的胤祜逝去,謚號「恭勤」,謚號意為恭敬、勤勉,由此可以看出胤祜對待雍正和乾隆都十分恭敬,為人老實。
色赫圖氏此時在后宮之中已經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了,在十分看重孝道的古代,色赫圖氏已是奶奶輩的妃嬪了,幾乎不會遭到為難與輕視了。
1739年(清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色赫圖氏逝去,這位歷經后宮風雨,因育有一子而在歷史上留下些許痕跡的妃嬪葬于景妃園寢,成為后宮中眾多墳塋中的一座。
雖未得到帝王的寵愛,但能在最接近政治中心的漩渦旁,平安度過一生,誰又能說色赫圖氏不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