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提起「高長恭」三個字,可能並不算知名,但若提起「蘭陵王」,那怕是眾所周知了。
蘭陵王文武雙全,風姿絕世,戴上面具,他是力破萬軍、馳騁沙場的勇猛將軍;
摘下面具,他是玉樹臨風、風度翩翩的多情王爺。
他既是翩翩君子,亦是國家棟樑,一曲《蘭陵王入陣曲》更是俘獲了無數女子的芳心。
然而,蘭陵王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屢立戰功的他,最終還是沒能逃脫「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歷史悲劇。
不過,這也為蘭陵王波瀾壯闊的人生,平添了一絲悲壯與感動。
蘭陵王本名高長恭,其父是北齊的文襄帝高澄。
西元549年,高澄完成了奪取東魏皇位的準備工作,然而他卻在登基前夕被政敵毀滅。
兄終弟及,其弟高洋接替了哥哥的事業,繼而建立了北齊政權。
高澄雖被弟弟高洋追諡為皇帝,但其後代卻深受高洋的猜忌。
年僅9歲的高長恭不僅要經歷喪父之痛,還要時刻提防著叔叔們的猜忌與陷害。
也正是這個原因,高長恭的早年仕途很不順暢,直到17歲的時候,他才被授為從五品的通直散騎侍郎。
不過,在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發,國家最需要的就是那些衝鋒陷陣的勇猛將才,這無疑給了高長恭晉升的機會。
高長恭憑藉著戰功和忠心,一路青雲直上,從通直散騎侍郎升職為從一品的儀同三司。
後來更是在弱冠之年,被封為蘭陵王。
從此,「蘭陵王」這個名字成了一個傳說。
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
老天沒有給高長恭一個美好的人生開端,卻給了他驚世絕豔的美貌。
提起蘭陵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
蘭陵王的美是超凡脫俗的,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 甚至「白類美婦人」。
史書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他的墓誌銘上更是寫著 「風調開爽,器彩韶澈」。
按理說,有如此驚世絕豔的容貌,高長恭本人應該很高興,但對他而言,比高興更多的是煩惱。
因為相貌俊美柔善,所以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與嘲笑。
即便有千鈞之力,卻長著一副奶油小生的臉,敵人又怎會怕他呢?
為了擺脫這一困擾並彰顯自己的猛將氣質, 高長恭命人製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面具。
每逢出戰時,他便將面具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人的目的。
西元564年,北周攻打北齊的洛陽,當時的守城部隊已經彈盡糧絕,形勢岌岌可危。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 蘭陵王只帶領了五百名騎兵便衝破北周軍隊包圍圈,一路到了洛陽城下。
但是因為蘭陵王戴著面具,城中守軍不確定他是敵是友,直到蘭陵王把面具摘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時,城內守軍才放下心來,迎接他入城。
之後,蘭陵王又戴著面具,轉身出城去。
北周軍隊看見一個戴著猙獰面具的將軍,在亂軍中指哪打哪、勇不可擋,紛紛退兵而去,洛陽之圍至此化解。
蘭陵王在此次場戰役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便唱歌來讚頌他, 這贊曲也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雖然是皇親國戚,但是他和那些貪圖享樂的貴族公子哥完全不一樣。
蘭陵王身在軍中,事必躬親,力行節儉,堪稱軍中楷模。
除此之外,他對待自己的手下也很仁愛, 就算自己只有「一瓜數果」,也拿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所以他的手下都願意追隨他,軍隊的戰鬥力與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為了犒勞軍功卓著的蘭陵王,皇帝賜給他20個女人當小妾,但他卻只從中選擇了一位。
蘭陵王不僅不貪不躁,而且還是個不念舊惡的君子。
有一次,有個叫做陽士深的官員不明就裡地彈劾蘭陵王貪贓枉法,導致他被免除官職。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後來,北 齊計畫討伐定陽,蘭陵王再次奉命掛帥出征。
巧合的是,這個陽士深也在軍中,他十分擔心蘭陵王會對他進行報復,于是整日膽戰心驚。
蘭陵王聽說此事後,笑道:
「告訴他,無須擔心,我沒有要報復他的意思。」
為了讓陽士深安心,蘭陵王故意找了陽士深一個小小的過失,僅僅對他處以杖二十的薄懲。
經過這次事件,陽士深徹底服了,從此對蘭陵王畢恭畢敬。
然而,下屬越是服他,朝廷便越猜忌他。
在皇帝看來,蘭陵王功高震主且深得人心,這不是一件好事。
在民間傳說中,當時的 胡太后怕蘭陵王會仗勢奪自己兒子的帝位,于是就以皇帝的名義,將一個叫張香香的妃子賜給他,真實目的是刺*他。
張香香天姿國色,使盡百般手段誘惑蘭陵王,但蘭陵王卻坐懷不亂、不為所動。
半年過去了,張香香不僅沒有機會行刺,反被他忠心報國的行動所感動,于是便對他講出了胡太后的全盤陰謀。
胡太后知道自己的計畫敗露後大怒,要招回張香香。
面對曾經要謀害自己的敵人,蘭陵王選擇了保護張香香,使其免遭胡太后的迫害。
可見,蘭陵王猙獰的面具之下,不僅有一副美豔的面孔,還有一顆善良的心。
但即便如此,好人終究還是沒有獲得好報。
蘭陵王作戰勇猛,打仗時總是不避危險、身先士卒。
有一次,北齊後主高緯問他:
「你這樣沖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可怎麼辦呢?」
蘭陵王不假思索地答道:
「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這一句「家事」讓後主高緯很不滿,在高緯看來,蘭陵王把國事當成自己的家事,這難道不是要造反嗎?
蘭陵王見後主臉色有異,也知道自己言過有失,于是便匆匆告辭,後來更是用「收取賄賂,聚斂財物」的方式,往自己身上潑髒水。
有一次,他的親信問他說:
「您已經受到朝廷的重托,為什麼還要如此貪心呢?」
蘭陵王笑而不答。
親信繼續問道:
「是不是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
蘭陵王點頭稱是。
親信又接著說道:
「朝廷如果忌恨你,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這不是躲避災禍而是招來災禍啊!」
蘭陵王聽後,幡然醒悟,連忙向親信詢問解決方法,親信說道:
「您最好假託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國家的政事了。」
于是,蘭陵王便時常稱病在家,閉門不出。
但他沒想到,即使這樣,也躲避不了災禍。
當時北齊有三個厲害的武將,段孝先、斛律光和蘭陵王。段孝先病逝,而後來斛律光被高緯賜歿。
可以說,當時的整個北齊全靠蘭陵王一個人支撐,很多人稱他是「北齊最後的支柱」。
但是現在,這最後的支柱也被高緯推倒了。
西元573年,高緯派使者送*酒給蘭陵王。
蘭陵王望著*酒,萬念俱灰,他心裡明白, 討說法、伸冤都無濟于事,倒不如來個痛快,萬事皆休!
于是,走投無路的蘭陵王扔下一句 「天顏何由可見」後,便一飲而盡。
而在蘭陵王彌留之際,他依舊幹了一件讓所有人敬佩的事情。
他焚燒了所有人欠他的欠條,點燃的借據揚起飛塵,似乎在為這為國為民的英雄做最後的送別。
在蘭陵王逝世四年後,北周攻下了北齊都城鄴城,蘭陵王守護一生的北齊,宣告滅亡。
真不知他在天有靈,又當作何感想……
▽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蘭陵王一生沒有敗給敵人, 但卻敗給了自己人,他一心要守護的人,卻無情地給了他最後一擊。
一片赤誠,最後換來了一聲歎息,也許,他慘澹的人生結局從他戴上面具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
「身既歿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蘭陵王如曇花一現般驚豔了世人,在留下了幽香陣陣後,黯然收場。
而他的名字,卻隨著激昂的《蘭陵王入陣曲》永遠回蕩在世人心間。
參考內容:
1.《北齊書》
2.《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
3.《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九》
4.《北齊蘭陵王墓誌》
5.《舊唐書·音樂志》
6.《隋唐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