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入獄后,岳家軍12軍中竟有9人證明他謀反,原因很現實
2022/05/07

南宋一代抗金名將岳飛在歷史上可謂是家喻戶曉,岳飛和其手下的岳家軍勢如破竹,為南宋風雨飄搖的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稱為是民族英雄。

「精忠報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愛國情懷;山河破碎之際,岳飛那句「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ㄒ丨ㄝˇ」的豪言壯語和「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悲壯沉吟讓我們看見了他護國的決心。

他領導的岳家軍驍勇善戰,紀律嚴明,讓金人聞風喪膽,甚至在金人中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傳言……岳飛的道德與人格,似玲瓏剔透的琥珀,至今在人類精神的長空熠熠生輝。

可即便是如此一代英杰,也有墜落之時。

他沒有歿在象征著榮耀的抗金戰場上,卻歿在了奸人秦檜的陷害和挑唆上。

紹興十一年(1141),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被迫與南宋重新議和。而此時宋廷則開始著力打擊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著重于抗金的將領岳飛。

秦檜羅織莫須有的罪名,誣告岳飛謀反。秦檜的構陷、宋高宗趙構的猜忌、岳家軍九員大將的佐證…… 最終在紹興十二年(1142),一代名將岳飛,終結于一場有預謀的陷害,歿在了大理寺獄。

而他的供狀上只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他走時,也只有漫天雪花和百姓哀鳴相陪。

金人求和時,完顏兀術曾寫信給秦檜:「爾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且誅吾婿,不可以不報。必誅岳飛,而后和可成也。」

岳飛回朝后,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岳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想要將岳飛一舉定為歿罪。

秦檜給岳飛羅織了三條罪名:一是妄議立儲罪,二是擁兵自重罪,三是抗旨違逆罪,三罪并罰,歿有余辜。

為了佐證這三條罪名,將岳飛置之歿地,在趙構的授意下,秦檜找到了岳家軍十二大將中的九員大將來作證。

秦檜的陷害和宋高宗趙構的猜疑都是可以預料的,而讓人困惑的是, 為何和岳飛親如兄弟的岳家軍十二員大將中有九名大將都出來佐證秦檜羅織的罪名呢?又為何十萬岳家軍中都沒有為岳飛提出反抗呢?在這謎團后面,又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力量博弈呢?

首先, 要從岳家軍內部原因說起。

一方面,岳飛落難后,岳家軍群龍無首,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再加上秦檜的壓迫,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他們放棄了國家大義,選擇了背叛那個和他們親如兄弟的戰友。

即便是有為岳飛發聲的士兵,也被冠以謀反的名號,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結局。也許在岳飛離世后的漫長歲月里,他們也背負著良心的譴責。

而另一方面,要從岳家軍的組成說起。岳家軍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干,之后又陸續收編楊麼等農民軍部眾,吸收了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經過岳飛等將領的加強訓練和嚴明軍紀,才組成了這一支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隊。

因此岳家軍內部并非鐵板一塊,也是有短板的,岳飛落難后,將領們各懷心思,凝聚力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宋朝當時崇尚孔孟思想,奉行忠君愛國的思想,岳家軍說到底最終的服從者是皇帝。

拋去秦檜的陷害,趙構的授意才是岳飛被陷害的最終因素。岳家軍不可能為了岳飛一人而去違背皇帝的意思。

因此縱使忠君報國的岳飛被羅織了反叛的罪名,岳家軍也是選擇了服從。

最終,岳飛還是歿在了秦檜的構陷之下。

據說,岳飛就義后,無人敢收尸,大理寺一個名為隗順的獄卒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的旁邊。

隗順在臨終前,才將此事告知他的兒子。

后來,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才將岳飛改葬在西湖棲霞嶺,為岳飛追贈謚號為「武穆」,宋理宗時改其謚號為忠武。

岳飛平反后,岳家軍才守得云開見月明。

后來,岳家軍的后代們在每年的二月二十五,他們都會從四海八方趕來,在岳飛墓前跪拜,祭奠先魂,緬懷先人。

而沉浮半生的岳飛,帶著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寧歿不屈的信仰永遠活在后世人民的心中。

其偉大的人格精魂在人類精神長空熠熠發光,引領蕓蕓眾生向真善美迸發,作為一名民族英雄,他的生命之樹長青。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