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項羽作為貴族后代,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而劉邦出身低微,僅僅是個小小的亭長。這樣兩個地位和實力如此懸殊的人,他們較量的結局卻是:項羽兵敗垓下,自刎于烏江,劉邦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中國歷史上,可能再不會有比「楚漢爭霸」更富有戲劇性,更具傳奇色彩的雙雄對決了。
作為小人物戰勝大人物的典型例子,楚漢爭霸極大引起了后世人的注意,他們的故事被不斷地解讀、重塑。那麼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楚漢爭霸的結局,導致了兩人截然不同的命運呢?
性格決定命運
劉邦和項羽截然不同的性格,是造成他們命運不同的最重要原因。第一,兩人性格的不同可以體現在他們對待成功的看法上。劉邦目光長遠,而項羽可以說是鼠目寸光了。
劉邦攻入關中之后,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推翻了秦王朝,可在這場勝利面前,兩人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僅沒有ㄕㄚ子嬰,還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甚至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
可項羽呢?ㄕㄚㄙˇ了子嬰,燒毀了秦王宮,甚至屠咸陽城。最終秦國百姓歸心于劉邦,劉邦基本已經掌控了整個關中。
劉邦塑像
劉邦ㄕㄚ伐果斷,而項羽優柔寡斷。
項羽本應該有許多次機會可以打敗劉邦,可他都錯失了。鴻門宴上,范增曾多次暗示項羽ㄕㄚ了劉邦,他卻猶豫不決,最終白白錯失良機,放虎歸山;彭城之戰后,他也沒有率領主力部隊繼續追擊漢軍,從而讓劉邦有機可乘,重整旗鼓。
劉邦從善如流,任人唯賢,而項羽卻自以為是,不聽勸告。
項羽燒秦王朝的皇宮后,就有人勸說他,說咸陽此地是帝王之都,如果他想稱帝的話,就應該定都咸陽,一來可以監視劉邦,而來可以安撫秦國百姓,可此時,項羽已經燒毀了王宮,并且他一門心思想要回到家鄉,他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項羽雖然驍勇善戰,但卻缺乏戰略規劃,他本來擁有亞夫范增的輔佐,可他太過剛愎自用,甚至懷疑范增,最終導致范增抑郁而亡,加速了他自身戰局的失敗。而劉邦,本身就足智多謀,又擁有張良韓信等人的擁戴,他從善如流,善于聽取謀士的意見,最終才能贏得勝利。
項羽殘暴,不得人心。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擊敗了秦將章邯,二十多萬的秦軍士卒投降于項羽。本以為可以保住性命,可沒想到的是,項羽將這二十多萬人坑ㄕㄚ了。雖說數量龐大的秦軍有倒戈的風險,但將如此數量龐大的士兵坑ㄕㄚ,也導致了百姓對他的恐懼。
據說垓下之戰后,項羽率領殘部撤退時,向一個老者問路,那個老者明明認出了項羽,卻指了相反的方向,由此就可以知道,項羽有多麼不得人心了。
京劇《霸王別姬》
項羽心思單純,而劉邦老謀深算。
項羽作為一個純粹的武夫,雖說他重情義,很受部下擁戴,但未免心思太過單純,容易被人利用。項羽太過容易相信別人,劉邦曾許諾終生不出蜀境,項羽就相信了,并且沒有ㄕㄚ劉邦。
可劉邦和韓信命修棧道暗度陳倉,騙過了項羽,可謂是食言而肥。鴻門宴上,項羽曾有多次機會可以除掉劉邦,可他聽信項伯的「讒言」,再加上劉邦的哄騙,他就放了劉邦,白白錯失了機會。
韓信曾經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韓信曾經在在項羽軍營里擔任執戟郎中,但每一次他向項羽提出的建議,項羽都沒有仔細聽取。韓信覺得自己沒有用武之處,最終投奔了劉邦,而劉邦格外惜才,讓韓信當了大將軍。最終劉邦打下江山,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即便最終劉邦成功了,項羽失敗了,他們都是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他真性情、豪邁,從不遮遮掩掩,不計利害,所以即便是在成王敗寇的觀念之下,人們依舊敬佩項羽。
李清照也曾經寫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稱贊了項羽的英雄氣概。而劉邦,他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時代成就了他,他亦成就了時代。他順應了歷史潮流,也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使命,最終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