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關羽之ㄙˇ無疑是最令大家痛心疾首的一段了。豪情義氣、蓋世英雄的關羽,破黃巾、斬華雄、誅顏良、ㄕㄚ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等,哪一次出場不是叫人熱血沸騰、崇拜之至?可最后卻被東吳呂蒙設計奪取荊州,還將擒獲的關羽父子斬首,不能不叫人義憤填膺、為關羽喊冤叫屈啊!
先說關羽鎮守荊州,眼見劉備在蜀漢搞得是有聲有色,自己也想建功立業,北上進攻曹操,實現與劉備遙相呼應、恢復漢室之大任。
于是關羽將荊州的后方江陵和公安做了具體的防守安排后(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就率兵北上攻打 襄陽和 樊城。當時曹操剛從漢中撤軍,就派 于禁、龐德領兵救援樊城,關羽借連日的大雨和漢水暴漲的機會在樊北水淹了于禁七軍,斬ㄕㄚ了龐德,威名遠揚。
曹操嚇得欲遷都,司馬懿等極力勸阻,并獻計聯合東吳前后夾擊進攻關羽。曹操這才派 徐晃領兵再次救援樊城,同時寫信給孫權陳明利害。
關羽被徐晃打敗后,就率兵南撤欲回到荊州,走到麥城時才知道荊州已被 呂蒙偷襲,而且糜芳和傅士仁也不戰而降,獻出了江陵和公安。呂蒙軍此時已將麥城包圍,只留下北門,關羽的后路被截斷了,只能從北門撤兵,再向西進入川中。
這其實也是呂蒙故意設下的圈套,而關羽也不得不往進鉆。呂蒙已派了手下 朱然和 潘璋兩支兵分別埋伏于 麥城北和 臨沮的小路上。
當初關羽撤兵出麥城時,謀士 王甫就建議關羽說,「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可關羽心高氣傲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果然遭到埋伏,關羽的坐騎赤兔馬最后也被藏于蘆葦敗草中的吳兵的長鉤套索絆倒,關羽跌落馬下,被潘璋部將 馬忠所擒獲。
此前,關羽在北伐前就曾夢到豬在嚙咬自己的腳,他就對關平說自己今年可能會遭遇噩運而回不到江陵了,如今果然應驗被ㄕㄚ。
《三國志·關羽傳》:「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以上看來,ㄕㄚ害關羽父子的是潘璋的部將馬忠,而馬忠則應該是在潘璋的命令下才痛下ㄕㄚ手的。反觀潘璋其人,史料上記載為 「魯莽勇猛,喜好功名,奢侈貪財」之人,因此,ㄕㄚ關羽很有可能是潘璋的主意。
至于潘璋是不是奉了大都督呂蒙的命令,或者呂蒙是否又是提前奉了孫權的命令,這些史料上均未記載。總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ㄕㄚ害關羽的主謀只能定在大都督呂蒙的身上了。
在《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呂蒙在慶功宴上突然中邪,關羽上身,揪住孫權厲聲大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又上前坐在孫權的位上,兩眉倒豎,虎目圓睜,喝斥道:「我自破黃巾以來, 縱橫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ㄙˇ當追呂賊之魂! 我乃漢壽亭侯關云長也。」說完倒地七竅流血而ㄙˇ!
如果翻開演義細看時,發現ㄕㄚ害關羽的并非呂蒙,而是孫權。關羽父子被綁縛到孫權面前,孫權欲勸降關羽,旁邊的主簿 左咸說:「不可。當初曹操得到關羽時,百般的恩賞,關羽最后還是離去,如今不ㄕㄚ,是貽留后患啊!」孫權于是命推出斬首。
《三國志》中記載 「封爵未下,會蒙疾發」,就是孫權給呂蒙的封爵還未下達時,呂蒙就突然病倒了。年值42歲的呂蒙,身強力壯,正是建功立業、效命疆場之時,會是什麼病呢?而且還是要命的病?
翻開歷史我們再來看,發生戰爭那一年是建安二十四年的事。 《孫權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其他的如 《漢書》中也記載了「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曹植的 《說疫氣》中也有「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可見,建安二十二到建安二十四年間,北方和南方均是瘟疫流行最盛行之時,而且在建安二十二,享譽文壇的 「建安七子」有5人就ㄙˇ于瘟疫中。這一年,「建安七子」成為文壇絕唱(孔融于建安十三年被ㄕㄚ,阮瑀于建安十七年病ㄙˇ)。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荊州屬于重災區,呂蒙襲取荊州、江陵之戰時都有瘟疫發生。荊州之戰后,與呂蒙一同出征的孫皎、蔣欽均病ㄙˇ于回兵途中,呂蒙也是在回去不久后病ㄙˇ,由此看來呂蒙之ㄙˇ很大原因是瘟疫所致,而與關羽之ㄙˇ是無關的。
看到這里,另一個歷史疑團也被解開了,那就是《三國志》中記載孫權在觀察呂蒙的病情時,是 「常穿壁瞻之」。為什麼不直接地去探望而非要在墻上打個孔看呢?這就是:呂蒙得的是瘟疫,瘟疫極易傳染,孫權作為東吳之主,為表示愛惜人才、關心將士,又為了避免自己染上瘟疫,所以在探望呂蒙時就從墻上的孔洞中觀看。
對此,大家怎麼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