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天生的將軍,這種天生不是他生下來就力大無窮,一頓能造三碗飯,神威如獄,擋我者ㄙˇ……那是李存孝的劇本。戚繼光作為襁褓中牙牙學語的嬰兒時,便是世襲罔替的登州衛指揮僉事。這是個正四品官兒,簡單粗暴的拿現代部隊中的官職對應,最符合的為大校軍銜的師級參謀。
戚繼光
而世襲罔替是什麼意思呢? 是只要不犯什麼謀反之類的大罪,只要大明王朝還在一天,那這個官職就是他們家的,這叫世官。而明代有識之士層出不窮,忠君報國者如恒河沙數,憑什麼他老戚家就高人一等,子孫后代能享此余蔭呢?而聞名遐邇的戚家軍又有著怎樣的壯舉呢?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
原來,曾隨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中,有一位叫戚祥。
戚祥在明洪武十四年,隨著藍玉、傅友德遠征云南,在這個過程中,他戰ㄙˇ沙場,馬革裹尸,為大明版圖的擴張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戚祥從元末至正十三年,一直跟了朱元璋二十八年。長期以來,他作戰勇敢,悍不畏ㄙˇ,對朱元璋忠貞不二,雖然能力和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大將有差距,但論德行,誰也挑不出他的毛病。
尤其朱元璋作為帝王有個極其好玩的特點,他對活人極其刻薄,對ㄙˇ人極其大方。與戚祥一路出征的涼國公藍玉被剝皮實草,全家被ㄕㄚ的一干二凈;潁國公傅友德則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被賜ㄙˇ。朱元璋疑心極重,這些活著的能臣武將,在他眼里有能力對他造成威脅的,他一個也沒放過。可諸如戚祥等陣亡將領的福利待遇,他毫不吝嗇,極盡哀榮,其中有幾分收買人心的成分,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話說回來,這位戚祥便是戚繼光的先輩,祖宗讓小戚將軍自打生下來就能享受數不盡的尊榮,可即便如此,小時候的戚繼光過得并不寬裕,甚至因為出門坐不起馬車,而被迫輟學在家。原因是戚氏一脈中,還有個戚景通。
戚景通是戚繼光他爹。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他爹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
好到什麼程度?為官一方,寧可帶著老婆孩子破衣嘍嗖的吃糠咽菜,寧可讓戚繼光打小面黃肌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不隨波逐流,拿一分不該拿的錢裝自己口袋。老戚的所作所為是坑娃嗎?
并不是。
戚景通做人做事十分正直,一板一眼,從不偷奸耍滑,從不貪贓枉法,他不動人民群眾一針一線,這在中國古代官員中是難能可貴的。這種視金錢如糞土的價值觀,這種崇尚氣節,吃喝享樂往一邊兒靠的精神,影響了戚繼光一輩子,這是他爹對他好的影響。
而不好的影響,也就是他爹作為反面教材的那部分,在戚繼光的整個人生中同樣不可或缺。按他爹的人生軌跡來看,從小生于軍武世家,又道德質量極高,這麼德才兼備的一個人,在大明官場愣是默默無聞。
究其原因,五分是不懂變通;五分是不懂和光同塵。
戚繼光后期能成立戚家軍,并且帶領戚家軍抵御外敵,揚我國威,憑他爹的套路來,肯定行不通。要搞軍隊就得有錢,沒錢發軍餉,誰腦袋別褲腰帶上,刀頭舔血的跟著你舍生忘ㄙˇ?
可錢怎麼來?
指望朝廷發嗎?朝廷發的,憑什麼就要按月到你手上呢?憑什麼到你手上憑什麼不缺斤少兩呢?
明朝的官場,里面門門道道很復雜,套路極多。
戚繼光為人靈活,深知沒錢不行,沒錢就沒人,沒人就干不成事。他利益輸送的事兒沒少干,但終其一生,卻不把錢看的很重;他堅持操守,和父親一樣,不重個人享樂,反而只把錢當做工具,來武裝自己的部隊。
厚積薄發,和光同塵
嘉靖二十三年,戚繼光十七歲,他奔赴北京,準備在天子面前走個過場,好接父親的班。用現在的話講,老戚不是內退,不是單純的給孩子讓路,而是真的熬不動了,戚景通老來得子,生戚繼光時已經五十多了。
可毛頭小子戚繼光走馬上任到山東登州時,將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老兵油子。當時的山東,常年無戰事,卻養活這麼一大幫子人,時間一久,大頭兵們的心思就活絡了起來,怎麼投機倒把,怎麼偷奸耍滑,怎麼逃避訓練,怎麼貪污腐敗,都摸得門兒清。在這麼一個大染缸下,即便是啥也不懂的農家子弟,沒幾年就被帶成了活脫脫的兵痞。
戚繼光滿腔熱血,雄心壯志,本想著在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卻不想自己只是光桿司令。在訓練時,底下的兵懶洋洋的看著他,緩緩的抻著膀子,慢慢移動著腳步……處罰還沒辦法處罰,因為大家都這樣,法不責眾……如果懲罰所有人,則所有人一起抱怨……
總而言之,他碰了一鼻子灰。
古代領兵打仗與現代企業管理有相通之處,要令行禁止,要執行力,要通過團隊來拿結果。可面對這樣腐朽不堪的團隊時,戚繼光也沒轍,不僅是他,天王老子來了也沒轍。換又不能全換,全換部隊的傳承就沒了;而換一部分,新兵蛋子來了得被老兵欺負ㄙˇ……要改變這樣的團隊,很難通過人力,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鮮血與戰火,打兩場仗,ㄙˇ一批人。
這個階段的戚繼光,深刻的明白了明朝軍隊的現狀是什麼樣子,部隊多麼黑暗,軍官們是如何吃拿卡要,欺上瞞下的。他冷眼旁觀,不去參與,但卻慢慢的琢磨出了混官場的方法。
在山東的幾年,他明白了什麼是烏合之眾,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那美好的藍圖——打造一支攻必克戰必取的軍隊。想改變現狀,不是靠他一己之力,狼沒來的時候,喊狼來了是沒用的,吹哨人是會被唾罵的。
他在等待他需要的東西——他需要什麼呢?
敵人。
而這一等,就是六年。
六年后,庚戌之變爆發,大明邊境告急。
戚繼光
俗話說得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邊關有難,山東、山西等地的部隊陸續分批次的趕赴戰場,戚繼光則分配駐守薊門。但即便如此,依舊沒有他施展才華的空間。在山東時他帶著一幫兵油子帶的眼冒金星,腦袋發大。在邊境,以他的年齡和家傳下來的官職,只是小股部隊的頭頭,沒什麼話語權,做不了重大決策,左右不了戰爭走向,提出的建議也多被石沉大海。在薊門,與他平級的軍官,一抓就是一把。
他在薊門待了三年,又在等一個出頭之日。
嘉靖三十四年,他調任浙江,沒過多久,便得胡宗憲看好,以二十八歲的年紀,出任寧紹台參將(寧波,紹興,台州的最高軍事長官)。江南自古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而這三個縣皆是氣候宜人,適合作物生長的糧食主產區,土地能養得起人,自然人口就多。這時的戚繼光雖然年齡不大,但從軍已經十年了, 是不折不扣的老將軍。在胡宗憲這里,他成了一把手,有了指揮權。而且,還有敵人。
敵人哪來的呢?
正是禍亂我國海疆,到處燒ㄕㄚ搶掠的東瀛倭寇。
戚繼光走馬上任不到倆月,倭寇便在他駐防的沿海地區大肆屠戮平民,無惡不作,他們還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戚繼光通過分析總結,洞察了倭寇部隊的進攻特點。他們以小部隊為主,往往一千人左右,到了就搶了,搶了就跑,機動性極強,而且專攻平民,刻意避開與明朝軍隊的正面交鋒。
作為一個在薊門邊關吹了三年風,從小在軍事兵書的海洋中泡大的他,不會打無準備之仗。為了殲滅這股倭寇,戚繼光提前排布了數倍于敵人的力量。在浙江慈溪東南的龍山,戚繼光提前做好埋伏,不斷的將倭寇趕進包圍圈,在眼看著要收網的時候,卻發生了令戚繼光始料未及的事——
部隊嘩變,跑路了。
按理說我軍數倍于敵軍,一人一口吐沫,都能將倭寇嚇得肝膽俱裂,可就這樣,卻在沙場交鋒中一觸即潰,戚繼光感到了深深的無奈。于是,他只能自己親自上陣,挽回頹勢。他翻身上馬,拉開弓箭,連射向倭寇的頭目。只見電光火石之間,箭羽從指間呼嘯而過,箭無虛發,皆是直中敵方小頭目的眉心。在領頭的倒地不起后,沒一會兒,這股倭寇便群龍無首,猶如沒了頭的蒼蠅,慌不擇路的四下亂跑。
這位年輕的小將自然不會放過這稍縱即逝的戰機,很快,他便組織部下進行反擊沖鋒,并下令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 對日本鬼子,能宰一個是一個。看著部隊發起追擊,他大感寬慰,心想此戰之后,本地百姓將不再受那倭寇之災,都能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的過好小日子。
蓬萊戚繼光故里
但更出人意料的時,前行的部隊,假模假樣的追了幾里地,剛脫離戚繼光的視線,便又掉頭回來了。戚繼光一頭霧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忙問將士們是否敵人有伏擊。可將士們的回答讓他哭笑不得,他們說,對倭寇切不可趕盡ㄕㄚ絕,把他們趕走,他們扔下的滿地戰利品都是我們的,犯不上和他們拼命。等大家過段時間沒錢了,再蹲一波剛搶完老百姓的倭寇,又可以花天酒地,夜夜笙歌了。
戚繼光一聽這話,頓時一個頭兩個大。
心說大明王朝有你們這幫人,能打勝仗天理不容。作為軍人,不想著保境安民,造福一方百姓,卻整天惦記著打秋風,掙外快。實話實說,哪怕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帶著這幫人,想打勝仗也比登天還難。
這僅是第一次,別著急,還有第二次。
戚繼光親筆
沒過多久,在雁門嶺戰役中,戚繼光麾下的大部隊見到倭寇,如同見了拎著雞毛撣子ㄕㄚ氣騰騰的親爹,慫的那叫一個快,剛看見倭寇的影兒,便紛紛作鳥獸散,扔下戚繼光自己跑了,絲毫沒管這位戚將軍的ㄙˇ活。如果不是戚繼光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日常打熬身體,跑的比士兵們更快,說不定這位將要冉冉升起的將星,會當場殞命在雁門嶺。
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在四。
兩次被麾下的士兵耍了,戚繼光怒發沖冠,滿腔怒火地便找到了胡宗憲,咔咔咔說了一堆,刨去發牢騷的部分,核心思想就兩個:
第一,軍隊的狀態必須得到改善,否則沒ㄙˇ在敵寇之手,便會被部下所坑ㄙˇ。
第二,必須重新練兵,這茬老兵油子是無可救藥的,是打不了勝仗的。
戚家軍紀念館
胡宗憲看著情緒激動的小將軍,很淡定的揮了揮手,說道:「你別叭叭一堆有的沒的,這兩點我用你說?哪怕是頭豬,在海邊兒呆個三年五載,都能發現這兩個問題,這幫人要是能練出來,我早就練了,能輪到你來?」
夾槍帶棒的給戚繼光一頓懟之后,胡宗憲卻陷入了沉思。戚繼光的一句話,引起了他內心的震蕩,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是啊,整個浙江多少人呢?一個能打的都沒有?這是不可能的。到底是部隊的管理機制出了問題,還是部隊的戰術戰法出了問題呢?過去他對部隊的戰斗力低下痛恨不已,但卻并沒有深入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此時,他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他想反正初生牛犢不怕虎,這位小將軍既然是不怕得罪人,既然有此決心,那便成全他一把。于是胡宗憲順水推舟,撥了三千軍士給到他去訓練。
戚繼光是來者不拒,說干就干。長年累月的實際帶兵經驗擺在這里,他比老兵油子還老兵油子,他不和這幫人玩嘴活兒,上來就是干。
他搞了一系列的練兵制度:
1.士兵訓練時做錯動作要打板子,打完了還不給休息,接著練。
2.在部隊內培訓號令,各種旗語。看到旗子了反應慢,得打板子。
3.傳授實戰武藝,不搞廣播體操式的花架子,學不好還得打板子。
4.組織實戰演練,兩組對打,贏了的有銀子,輸了的打板子。
綜上所述,打板子貫穿了戚將軍練兵的全部流程。而這麼嚴苛的制度,為什麼他在山東時搞不成,在浙江卻能一以貫之呢?歸根結底,山東沒有狡詐惡ㄉㄨˊ的倭寇,沒有血肉橫飛的戰場,沒有缺胳膊少腿的戰友尸體……浙江的當兵是真刀真槍的沙場搏命,山東的當兵是吃飯的營生。見過生ㄙˇ的人,你和他說平時多流汗,戰時不流血,他是信的;八百年打不了一場仗的,你和他說戰爭多殘酷,他能把你當傻子。
生于憂患,ㄙˇ于安樂,古人誠不我欺!
士兵天天被揍,天天被耳提面命的灌輸——今天地獄般的訓練是為了明天打倭寇,時間一長自然對倭寇咬牙切齒——如果沒有倭寇,是不是就用遭這個罪了?于是,當戚繼光率領新軍奔赴台州時,被打板子打的每個毛孔都透著仇恨的士兵,如嗷嗷叫的惡狼,霎時間撕裂了敵人的陣型,并且對著逃竄的倭寇窮追猛打,不將他們砍ㄙˇ誓不罷休。
就這樣, 帶著這股狠勁兒,戚繼光率部四戰四捷。
可好景不長,等到嘉靖三十七年時,一撮龜縮在岑港內的倭寇,直接打碎了戚繼光對于倭寇戰力的認知。嚴格意義上來講,他之前碰到的倭寇叫流寇,是漫無目的的搶劫,搶到那算哪。而倭寇是由日本浪人和武士組成,一旦隊伍中有懂得兵法戰術的武士指揮官,那麼單兵作戰能力極強的倭寇,一旦懂得團隊配合,令行禁止,指哪打打,戰斗力將呈幾何倍提升。
此戰極其慘烈,士兵中缺胳膊斷腿者比比皆是,本想著連戰連捷,卻被當頭潑了一盆涼水,戚繼光開始反思自己部隊的不足。與倭寇相比,戰術水平我軍更勝一籌;武器裝備我軍全面碾壓;臨陣指揮能力我軍更是不輸于人,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 單兵作戰能力。
倭寇在窮山惡水的島國,生存環境極差,故而本性中自帶好勇斗狠;而且他們自幼苦練武藝,打熬筋骨,只有成為大名手下的武士,才有立錐之地,故而武藝高強。人是環境的產物,讓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富家貴公子ㄕㄚ只雞,可能都不知從何下手;但讓打小便ㄕㄚ雞宰羊的放羊娃ㄕㄚ只雞,可能分分鐘搞定。
大明士兵和日本倭寇的區別,就如同富家子弟和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放羊娃,只需要將ㄕㄚ雞置換成ㄕㄚ人,就能得出二者之間的區別,倭寇ㄕㄚ人那是家常便飯。
于是,為了彌補這一點,戚繼光開始到處尋訪,考察江浙一帶哪里有窮山惡水。都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個比喻雖不恰當,但戚將軍確實是奔著「刁民」去的。他走遍了江浙大地,終于在義烏,發現了他想要的那種民風。
當時的義烏不窮,但當地的百姓卻是以礦山發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沒什麼好說的,誰讓自家土地里有礦呢?但在周邊縣城看來,把你的地搶過來,不就變成我家里也有礦了嗎?帶著這種思維,周邊縣城的百姓隔三差五的便開始沒事找事兒,時間久了,義烏老百姓對于打架斗毆實在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鬧事兒的來得少,便當個屁放了;鬧事兒的來得多,那便全村男女老幼齊上陣,有一個算一個,鎬把子,菜刀,連菜板子都被當做投石車,掄圓了專往人堆里扔……小孩子打小兒就被教育與隔壁村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這種教育還真不是純扯淡,農村人都沾親帶故,隔壁張大爺家的八舅的鄰居的四叔的外甥,被鄰村打ㄙˇ了,此等血海深仇,吾族不報,誓不為人!
這種以村子為單位的打架,最多時參加者過萬人,這亮瞎了戚繼光的雙眼。兩個村子一旦打上頭,真叫一個生ㄙˇ拋之腦后,人ㄙˇ鳥朝天,不ㄙˇ萬萬年,打ㄙˇ一個夠本,打ㄙˇ倆就是賺……
這種令當地政府官員無可奈何,卻又恨得咬牙切齒的械斗,在戚繼光看來,可是瞌睡來了送枕頭,是老天爺給了他一只天降神兵。他急吼吼的跑回到頂頭上司胡宗憲那里,這次沒有臉紅脖子粗的發一頓牢騷。
只見他小心翼翼的和胡宗憲商量,能不能在義務招兵買馬,組建一支軍隊。他把在兵油子團隊中浸染多年,學到的察言觀色那一套發揮到極致,恨不得給胡宗憲端茶倒水,畢竟招兵可需要白花花的銀子,老百姓不可能跟著你喝西北風,拋下一家老小,為了一腔熱忱去打倭寇。
銀子從哪來,還得是靠胡宗憲。
這是戚繼光和他爹的本質區別。
他爹類似于海瑞,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能把自己管好,能做一方表率,但卻很難左右逢源,鏈接各個方面來形成合力。豈不知獨木難成林,自己再優秀,活的太獨,不接地氣兒,也做不了各方領袖,更遑論改變格局,成就事業了。古往今來的道德模范,多是孤家寡人;能成大事兒的,都是和光同塵,看著普普通通不起眼兒,甚至低俗,心眼子活的八面玲瓏者。
哄好了胡宗憲,戚繼光拿到了銀子,開始大刀闊斧的在義烏招兵。他招兵也和別的將領不同,其他將領是人就要,但他是有篩選的,有要求的。他不僅優中選優,選擇身體素質好的適齡青壯年,而且他極其重視這群新兵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又經過一頓嘴皮子,戚繼光拉通了十里八鄉的村干部,明確表示欺行霸市,欺男霸女的混混禁止參軍;風評不好,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弟禁止參軍。層層選拔之后,他又下猛藥,給到了戚家軍高于其他明朝軍隊好幾倍的軍餉。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高薪養戰,士兵怕丟了這份來之不易的飯碗,所以服從性極高,訓練刻苦,打起仗悍不畏ㄙˇ,這就是戚家軍的雛形。
這一套操作,背后的基本邏輯還是錢,沒錢就沒有這一切。錢哪來的呢?
胡宗憲給的。
他用他的個人魅力,盤活了這盤棋,用舍生忘ㄙˇ和專業軍伍素質,贏得了胡宗憲好感;用三寸不爛之舌,拿到了胡宗憲的錢;又用錢養了一只戰斗力也遠高于正常軍隊的,類似于私人傭兵團性質的——戚家軍。
沒有人一切都是扯蛋,有人之后,戚繼光的小腦袋瓜子便開足馬力,高效的運轉。他在充分研究了日本武士刀的基礎上,改進了戚家軍的武器裝備。盾牌,長矛,狼筅等五花八門的武器,都被他用來對付日本人。狼筅類似于一顆帶著樹枝的樹干,上面全是鐵制的分叉,抽起日本人來,非常實用。
不僅如此,他在部隊中大規模的普及鴛鴦陣。這是類似于中國解放軍三三制的戰法。鴛鴦陣由十一人為一組,倭寇沖鋒時,便拿狼筅抽他們,狼筅的棍子長,一棍子掃過去,能覆蓋一大片區域,倭寇沾上一下,身上便全是細密的小口子。而即使倭寇頂著傷勢沖過來,想貼身肉搏,還有盾牌兵站在前排,拿著盾牌來抗倭寇武士刀第一波攻勢。
將倭寇一刀劈砍抗住以后,武裝到眼睛的盾牌兵自然是毫無大礙,在倭寇舊力已去,新力未生之際,躲在盾牌兵后面的長槍兵,從盾牌之間的縫隙中捅出長矛,這一下子旨在給倭寇放血,專往要害上招呼,捅上了就是一個血窟窿。
都是肉體凡胎,你倭寇再強橫,經得住幾下捅?
寧海前哨站中,鴛鴦陣和這一堆非常規武器大放異彩,戚家軍以一人輕傷的代價,收割了倭寇數百條人命。
除此之外,戚家軍還配備了火器,這是那個時代武器裝備的天花板,雖然背后還是靠錢來支撐。
皇帝要臉面,文武百官要政績,老百姓要平安的生活。這些從哪里來呢?
從對倭寇的勝利。
武裝到牙齒的戚家軍,最不缺的就是勝利。
嘉靖四十年四月底開始,戚家軍連戰連捷,以四千兵力前后迎戰兩萬倭寇,殲滅五千余人,傷亡不足二十人。五場小的戰役加在一塊兒,史稱台州大捷。
行于暗夜,奉于光明
台州大捷之后,皇帝得到了愛民如子的美名;戚繼光的頂頭上司,以及諸多兵部的大佬,也因此加官進爵;當地老百姓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太平;戚繼光本人功成名就,自此被載入史冊,成為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代表人物……
但這一切,是什麼換來的?
錢。
錢能打造出戰無不勝的戚家軍,可沒人愿意從口袋里往外掏錢,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戚繼光搞錢的路子并不比戰場拼ㄕㄚ容易,一根筋不帶腦子嗷嗷叫的往前沖,比左右逢源,迎來送往,拉幫結派要輕松的多。
隨著戚家軍的不斷發展壯大,戚家軍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可因為戚繼光的頂頭上司胡宗憲因為政治博弈的失利,最終在獄中上吊而ㄙˇ,戚繼光的錢袋子沒有了。都說三十而立,年過三十的戚繼光審視自己,給自己的定位便是有利用價值的,能摟錢的耙子。為此,怎麼把自己賣上高價,找到能開的起價的好伙伴,戚繼光是煞費苦心。
在人情世故方面,他善于迎來送往,吃吃喝喝都是小意思,請客送禮時,拍上司馬屁的話張口就來,他在明朝官場上有著大量的利益輸送,也換取了高額的回報。他搭上了張居正這條線,從此,他有了張居正的支持,他通過各種方式,給張居正輸送著利益,張居正也合格的充當起了他的保護傘,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歷史的硝煙散去,即便是這樣的戚繼光,也不是一個壞人。與其說他搞些暗箱操作,利益輸送,不如說中國封建官場就是一個大染缸。官場的現狀即使如此,規則在這里擺著,想成就一番事業,只能順從規則,利用規則。海瑞那樣的孤家寡人,永遠不能救沿海百姓于水火。任何人都能僅憑仁義道德,浩然正氣便讓倭寇退避三千里。
倭寇,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只有集中力量,打疼他們,他們才能擺清自己的位置。而為了撈錢無所不用其極的戚繼光,在辭官后,家無余田半畝,身無不義之財,他從沒有向往過奢靡享樂的生活狀態,搞利益輸送對他而言是手段,不是目標。
這個人,不是奔著榮華富貴去的。他劃拉錢沒花到自己身上,你能說他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不能說他心術不正。
大江東去,千古風流,戚繼光是別具一格的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