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名夏是崇禎十六年進士,殿試取為一甲第三名,也即是探花。
全國前三名的人才,放到哪朝哪代,陳名夏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祖墳上眼看著冒起了青煙。
可惜當時已是明朝末年,崇禎雖然重用他,火箭般將他擢升,授翰林修撰,兼戶兵二科都給事中,無奈大明氣數已盡,第二年崇禎自己也掛了,陳名夏前途生變。
但陳名夏就是陳名夏,他早已名聲在外,早在沒考取功名前,陳名夏就已名重天下,時人談及天下名士,總少不了他的名字。
更為重要的是,陳名夏是復社領袖。
這是時勢使然,明末結黨是個普遍現象,這是為了團結相同政見者,發出更大的聲音,也便于相互照拂。結黨未必營私,但要不結黨光靠一個人戰斗,會被大家都視為異己,無從發聲。
復社又脫胎于東林黨,成員視東林黨人為前輩,東林黨后期的重要人物,如錢謙益、黃道周、馬世奇、陳子壯等人都被復社推為宗主,因此復社又有「小東林」之稱,陳名夏文名滿天下,在其中也是個領袖人物。
對這樣有才華又有名聲的人,哪個政權都是要加以延攬的。北京城破前,陳名夏也曾建議召集山東義勇救援京師;京城陷落之日,他還試圖自縊殉國,未果。
活下來的陳名夏想通了,他不再糾結于氣節,開始了放飛自我。
李自成雖然看不起文人,但也需要名士給他作背書。經人推薦,陳名夏進入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仍舊在弘文館——也就是原來的翰林院任職。
沒料到,42天后,北京城又迎來了新主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騎著高頭大馬進入朝陽門,身后簇擁著八旗精兵,宣告清朝統治的開始。
多爾袞比李自成更禮賢下士,怎會為難陳名夏這等一時俊杰,陳名夏也順風扯旗,欣然投效,不但官復原職,此后更是一路亨通,官至吏部尚書、內院大學士。
陳名夏確實有才華,欣賞他的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暴薨后,多爾袞一派遭到殘酷清算,被處ㄙˇ的不乏譚泰、冷僧機、 等滿族重臣。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陳名夏,順治依然對他重用,煊赫一時。
照此下去,陳名夏效仿錢謙益、洪承疇等人,活到壽終正寢也是大有可能。
誰知,陳名夏的風光沒能持續太久,順治十一年,他就被彈劾,審問后給順治的建議是處斬,最后順治改判為絞ㄙˇ。陳名夏之子陳掖臣也受到牽連,被押到北京杖四十,流放東北。
陳名夏被舉報的罪名是 「留發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的言論。
陳名夏先后受到多爾袞和福臨的信任,但他的性格也為自己培養了許多政敵,狂放的舉動又授人以柄。
順治十一年,大學士寧完我抓住陳名夏私下說過的留頭髮、復衣冠說事,向他發起了致命一擊,他向順治告密:
名夏推帽摩其首云:‘只須留頭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臣笑曰:‘天下太平不太平,不專在剃頭不剃頭。崇禎年間并未剃頭,因何至于亡國?為治之要,惟在法度嚴明,使官吏有廉恥,鄉紳不害人,兵馬眾強,民心悅服,天下自致太平。’名夏曰:‘此言雖然,只留頭髮、復衣冠,是第一要緊事。’臣思我國臣民之眾,不敵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騎射,士馬精強故也。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是計弱我國也。
這份奏疏里,陳名夏的許多罪狀都是捏造的,唯獨「留頭髮、復衣冠」是陳名夏一貫的政治主張。
陳名夏已經降清十年,并做到了大學士,他是有意反清嗎?并不是,相反,陳名夏對愛新覺羅是一片忠心,他之所以主張恢復漢人衣冠,正是他看到了剃發易服的負面影響極大,他曾私下對人說:「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一兩事,立就太平」,所指的正是留頭髮、復衣冠這件事。
陳名夏的主張并不是想要推翻清朝,這點順治也心知肚明,他會勘群臣說: 「名夏辯諸款皆虛,惟留發、復衣冠所言屬實」,但他還是勃然大怒,吏部順勢判陳名夏斬首,最后改為從寬處理,判絞刑。
但是,陳名夏一案卻絕非他因言致ㄙˇ這麼簡單,背后的原因還是黨爭。
關于大明滅亡的原因,「明亡于黨爭」是重要的一條。許多人認為清朝沒有黨爭,事實上牽涉到政治的地方從不缺少黨爭,只是清朝沒明朝那麼明顯罷了。
陳名夏案也牽涉到黨爭,它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晚明的南北之爭。
明末東林黨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朋黨,復社也是如此,它成立的地點就是蘇州尹山。清朝從遼東入關,它在關外就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勢力,被稱為「北人」,與入關后大批投效的南方士大夫形成的「南人」政治力量相對。
陳名夏憑其威望,是南方漢族官員的首領。
「南人」與「北人」都是朋黨,大家相互報團取暖,「南北各親其親,各友其友」,一直明爭暗斗不斷。
「明亡于黨爭」,清朝皇帝是看得很清楚的,黨爭無法完全避免,但要是過了頭,皇帝就要ㄕㄚ一儆百,以免出現明朝朋黨之爭影響到國家政治的局面。
陳名夏就是個代表,此人「好為名高」、「性銳慮疏」、恃才凌人,四面樹敵,是北人的眼中釘,有他做領袖,南北官員矛盾得不到緩解,只會日益激化。
福臨確實很欣賞陳名夏的才華,但在政治面前,才華只能讓位。
出面彈劾陳名夏的寧完我和劉正宗,正是遼東舊人,他們代表北方籍漢官和漢軍旗的軍官,彈劾的奏疏里,「留發復衣冠,天下即太平」只是幌子,陳名夏被ㄕㄚ真正的罪名是勾結朋黨,擅權亂政。
這不方便直接說出來,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福臨處ㄙˇ陳名夏,真正目的是借他的人頭,ㄕㄚ一儆百。以此警告大家:凡是朋黨勾結、希圖擅權專政的滿漢貴族與大臣都在儆戒之列。
效果很不錯,此后黨爭趨于平靜,雖然大臣們還是免不了結黨,但誰也不敢再公開把矛盾鬧大。
不過,福臨畢竟賞識陳名夏的學問,當年冬天在南海子又向「北黨」馮銓夸贊起陳名夏,說:「陳名夏多讀書,問古今事了了。即所未見書能舉其名 。」馮銓回答說:「陳名夏于舉業似所長。余亦易見。」福臨沉默了一會兒,說:「陳名夏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