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貪玩、好色,曾為了要房中術的醫書,把太醫關了足足大半年。他酷愛斗蟋蟀,為此勞民傷財,還經常扔下朝政去打獵。可史學家們都說: 他堪比「文景」。
文景二帝,可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君,而朱瞻基卻以荒唐著稱。
他酷愛斗蟋蟀,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勞民傷財,專門派人從江南找上好的蟈蟈運到北京;
《明朝小史》里載:「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
他酷愛玩樂,經常一言不合,就扔下朝政,跑去打獵,沒事還畫點畫,描述一下自己的娛樂生活;
他寵愛孫貴妃,為此不顧大臣反對,堅決換皇后,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廢后的天子。
要知道,在古代,皇后是一國之母,不能輕易更換,而廢后是天子最大的污點。
但有趣的是,無論朱瞻基多麼荒唐,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他堪比「文景」。
說實話,朱瞻基和文景二帝,一點都不相似。
漢文帝、漢景帝都是出了名的節儉帝王,他們生前幾十年, 「宮室院囿狗馬服飾等無所增益」,穿的衣服極盡普通,ㄙˇ后更提倡 「薄葬」。
因為節儉,漢朝在呂氏之亂后,得以休養生息,這才出現了「文景之治」。
而朱瞻基接手明朝時,明朝 同樣內外疲敝,亟需休養生息。
可朱瞻基卻 不管不顧,吃喝玩樂,把自己玩成了「促織天子」。
要知道,「促織」這2個字,用在帝王身上,可不是什麼好詞。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朱瞻基做了哪些事入手。
今天,我就帶大家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帝王,他玩著玩著,就把國家帶向了輝煌。
朱瞻基是天生的帝王。
他是明宣宗,明朝的第5位皇帝。
他出生時,爺爺朱棣正在睡覺,他夢見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在夢中,朱元璋把象征著權力的大圭賜給了朱棣,并對他說: 「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朱棣醒來,恰好下人向他匯報孫子朱瞻基降生。朱棣大喜,馬上去看望朱瞻基,并把他抱在手中,高興地說:「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此后,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得皇位,并把朱瞻基封為皇太孫,一心一意要把皇位傳給他。
不得不說,朱瞻基也真能干。
他雖然貪玩,但也干了不少正事:
朱瞻基是朱棣最寵愛的孫子,為了讓他當皇帝,朱棣才把太子之位給了長子朱高熾。
只可惜,朱高熾身體不好,他只當了不到10個月的皇帝,就突然去世了。當時,朱瞻基還在南京,必須馬上回京。
他的處境并不好。
他的叔叔朱高煦,正虎視眈眈,想要奪取皇位,還派了很多人去追ㄕㄚ朱瞻基。此外,朱高煦還聚集一支數量可觀的隊伍,想要造反。
但朱瞻基可比朱允炆厲害多了。
一路上,朱瞻基沒有受傷,順利回京登基,然后馬上開始對付想要判亂的叔叔。
宣德元年八月,漢王朱高煦勾結內應、聯合兵馬,正式開始造反。此時,朱瞻基已經準備良久。
必須承認,朱高煦根本不是朱瞻基的對手。
他還沒來得及交戰,就被張輔告發,而朱瞻基得知消息,不緊不慢,御駕親征,還順手給朱高煦寫了一封信:
「大軍壓境,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否則等到開戰,不管是被擒,還是你的部下把你當成奇貨綁了獻于朕,后悔也來不及了。」
《明史·朱高煦傳》:仍遺書高煦曰:「張敖失國,始于貫高;淮南被誅,成于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
也不知道是朱瞻基運氣好,還是朱高煦太慫。
總而言之,收到信后,朱高煦思來想去,居然直接投降了。
就這樣,朱瞻基兵不血刃,平息了叛亂,并且借此機會,順理成章開始削藩。
可能貪玩的人,都異常聰明。
朱瞻基沒有ㄕㄚ掉叔叔朱高煦,而是把他及他的家眷,都帶回了京城幽禁,每天好吃好喝供著,逢年過節還去探望。
此后,他就沒事給其他的叔叔寫寫信,說邊鎮、內地衛所人手不足,要抽調一些藩王府的護衛隊,而且 每一次都只調走不調回。
在明朝,藩王可以擁有護衛隊,這是他們的核心精銳。
但朱瞻基先干翻勢力最大的叔叔朱高煦,然后不緊不慢向其他藩王借兵,等到了后期,許多王府就連操辦婚事都人手不夠,他們就算聯合起來一起造反,也無法和朱瞻基抗衡。
就這樣,朱瞻基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完成了朱允炆一直想要完成的「削藩」大業。
明朝的制度,是存在問題的。
朱元璋太自負,他ㄕㄚ掉胡惟庸后,就廢除了丞相制度,把大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任何事情都有代價。
朱元璋獨攬大權之后,就再也無法從繁重的朝政里脫身。
在位幾十年,他全年無休,兢兢業業,曾8天之內,審批了奏札1660件,處理國事3391件。
「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朱元璋)
朱棣也沒好到哪里去,基本上每天都要處理非常繁重的政務。
但朱瞻基就不一樣了。
他愛好玩樂,喜歡琢磨好玩的東西,承受不起這樣的工作強度。
為了解放雙手,朱瞻基確立了內閣制度,并且任用太監。
用史書上的話來說,這叫做 「司禮監聯合輔政」。
這是 非常先進的一個制度了。
簡單來說,這個制度是 內閣大臣先處理奏章,記上意見,然后拿去給皇帝看,皇帝就用 「批紅」來進行決策。
如果皇上不相干,就可以找 司禮監的太監,授權給他們來「批紅」。
這個制度的好處在于,皇帝可以擁有2批不一樣的智囊團,彼此相互制衡。
可不要覺得讓太監「批紅」很荒唐,司禮監里的太監, 都不是尋常人,他們有文化、有見識,要進行專門的考試,考進來之后,朱瞻基還會經常調任高級文官來給他們上課。
就這樣,內閣—司禮監互相監督,一起干活,而朱瞻基就有了大把的時間吃喝玩樂。
《明通鑒》:「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于 內 監之批紅」「朝廷政令不由朝官,皆出自司禮監」。
當然,也有人認為,朱瞻基的這個改革,為日后的宦官干政埋下了隱患。
但我認為,這實屬欲加之罪了。
在朱瞻基設計的制度里, 司禮監 的 太監,必須精挑細選,還要經過培訓,要找有文化有見地的人。
而 后期干政的太監,如汪直、劉瑾、曹吉祥…… 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這顯然和朱瞻基的初衷相違背,極有可能是后世帝王 抄作業,沒抄明白。
這賬怎麼算,也不該算到朱瞻基的頭上。
朱瞻基登基時,國家并不太平,全國各地流民泛濫、稅收混亂、軍屯敗壞。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朱瞻基專設「巡撫」制度。
這也是 非常先進的一個制度,和現在的督查組比較像。
朱瞻基時期的「巡撫」,不是固定機構,而 是臨時機構。
皇帝會 挑選中意的官員,去進行交叉巡查、來回巡查。
這 不是 個好干的活。
在朱瞻基時期,「巡撫」 巡個十年八年的,是常態,更有甚者,會 被派出去20年。
「巡撫」的特權是,可以越過三司,直接向報告皇帝民情。
在外交方面,朱瞻基更是厲害了。
他在位期間,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無數外國使團紛紛回訪大明王朝;
他派兵與安南戰和;抵御蒙古,維護穩定局勢;與日本貿易、與朝鮮交往……
可以說,朱瞻基在位時,國家一路扶搖直上,呈現出一片繁榮之勢。
朱瞻基最值得稱贊的,還是他對民生的關心。
「坐皇宮九重, 思田里三農。」
發生洪災,他一定會親自指定消滅蝗災的計劃,還幾次告誡戶部要好生治理,并專門寫了一首《捕蝗詩》;
發生水災,他就接連減免賦稅;所有修建城堡、堤壩、寺廟的活動,一律都被安排到秋后進行,堅決不許影響農業生產……
《明史·本紀第九·宣宗》六月己卯,遣官捕近畿蝗,諭戶部曰:「往年捕蝗之使害民不減于蝗,宜知此弊。」因作《捕蝗詩》示之。
朱瞻基只當了10年皇帝,卻硬生生把混亂疲敝的大明,修煉成了政治清明、安居樂業、經濟空前發展的盛世局面,也就是著名的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的地位,和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基本相當。
這也是史學家認為朱瞻基堪比「文景」的 最主要理由。
朱瞻基絕對是最特別的皇帝。
你看,漢文帝漢景帝是出了名的節儉、勤政;
你看,李世民也是被人們所稱贊的天可汗。
而朱瞻基呢?
他被人冠上了一個玩樂的「促織天子」的名號,卻真的玩著玩著,把大明王朝帶得欣欣向榮。
別人要費盡心思才能完成的事,朱瞻基卻玩著玩著就做成了。
當然,朱瞻基并非毫無缺點。
有人認為,朱瞻基 最大的缺點,就是 對武官太好了。
朱棣重武,立下了天子守國門的傳統, 此后,明朝帝王都非常重視武官。
在明朝,武官的地位和俸祿都遠高于文官,而且, 武官犯罪,處罰規定也不同。
在《明大律》中,平民百姓和軍官犯法,處罰的規定不相同,而 朱瞻基直接把「不同」放大,甚至有意包庇。
舉個例子。
鎮守寧夏的寧陽信 陳懋,派手下違法出境捕魚,被敵人抓獲,還盜賣軍糧、占奪軍田盈利,與商人走私池鹽,私遣軍人離職經商……
但朱瞻基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連贓款贓物也沒讓他還回來。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懋在鎮久,威名震漠北。顧恃寵自恣,乾沒鉅萬。屢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贓。懋自陳用已盡,詔貸免。
再舉個例子。
大同的參將 曹儉、宣府總兵 譚廣等人,都犯過類似的罪,而朱瞻基都是輕拿輕放,基本沒進行過處罰。
朱瞻基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明朝的士氣、穩定了軍心。
但 從另一個層面看,這也是對軍官的放縱,不利于長治久安。
當然,朱瞻基還有一個污點,那便是好色和廢后。
他因寵愛孫貴妃而廢后,但我認為: 這事無需過多譴責。
男人嘛,總想把最好的東西都送給心愛的女人。
原皇后胡氏,是皇家硬塞給他的,論起來,孫氏,才是朱瞻基的心愛之人。
朱瞻基的廢后,不過是感情上的偏愛。
另外,被廢掉的皇后胡氏,也得到了朱瞻基的善待。
她一直住在長安宮,吃穿用度從無短缺。
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看,每個王朝都會經歷從建立到鼎盛、再到消亡的過程。
明智的帝王,會把國家快速推向盛世, 例如周代的「成康之治」,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都是如此。
而 朱瞻基,他開創的 「仁宣之治」,也是切切實實地把明朝帶向了一個頂峰。
你怎麼看待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