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沒有犯任何錯誤,為何勾踐丟一把劍給他,他就自尋短見了
2022/10/12

越王勾踐ㄕㄚ文種(文少禽)的時候,對文種說,你告訴了我7種滅吳的辦法,我只用了3種就把吳國滅了。剩下的4種辦法一點作用都沒有。現在,你把這4種辦法帶到地下,幫助我爹打敗夫差的爹吧。說完賜劍給文種,于是文種就自ㄕㄚ了。

這一件事其實是不太容易讓人理解的。因為實際上文種并沒有什麼罪,勾踐也找不出他的罪過,說的理由讓人覺得荒唐不理解。

然而,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勾踐讓文種自ㄕㄚ,文種就自ㄕㄚ了,一點兒反抗都沒有。那麼,文種為什麼一點兒也不反抗。

(勾踐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答,勾踐ㄕㄚ文種,把范蠡嚇跑,有什麼惡劣的影響。

誠然,古代開國皇帝都忌憚功臣,想要ㄕㄚ掉功臣,免得功臣做大,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但是,越王當時只不過滅掉了吳國,距離稱霸諸侯,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如果這時候就貿然ㄕㄚ掉功臣,后果是很嚴重的。為什麼說后果很嚴重呢?

其一,自斷臂膀。文種已經被證明,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宰相。當勾踐與范蠡到吳國當奴隸服侍夫差的時候,是文種在越國境內,大力發展生產,凝聚民心,訓練士卒。讓越國雖然是戰敗國,依然精神不倒,具有極大的凝聚力。

要在打敗吳國的基礎上,還能稱霸諸侯,文種這種宰相是必不可少的。勾踐ㄕㄚ掉文種,完全是不斷臂膀。

其二,阻絕人才。我們知道,人才在諸侯稱霸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誰擁有更多的人才,誰的國力就會變得強大。越國在當時其實人才是很有限的,差不多也就只有文種、范蠡等少數幾個。相對于其他諸侯國來說,人才還是顯得很有限。對于越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大量招募人才。而勾踐做的卻是完全相反的工作,不是大量招募人才,而是ㄕㄚ掉已有的人才。可以說,這完全是阻絕人才的輸入。以后便再也沒有什麼人才愿意來越國了。

其三,價值紊亂。一般君王要ㄕㄚ功臣,都會找一個恰當的理由,比如指責功臣想造反,說功臣驕傲自負什麼的。但是,勾踐竟然找的是這樣一個理由,差不多就相當于說,你立了大功,但是我要你ㄙˇ,你沒有辦法,就只能去ㄙˇ。這樣做,可以說完全是引起價值觀的紊亂。

(文種劇照)

一個國家如果由君王帶頭破壞價值觀,這個國家向心力就失去了。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勾踐之后,整個越國就迅速衰敗,在國際舞台上再沒有發生過什麼作用,以至于最后被楚國滅掉。

那麼,勾踐為什麼要做出無端ㄕㄚ掉文種這樣的舉動呢?

《史記》里,司馬遷借范蠡的口,表達了他對這件事的評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司馬遷是從形象和性格上來解釋文種被ㄕㄚ的原因。事實上,性格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勾踐ㄕㄚ文種,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當勾踐及范蠡到吳國給夫差當奴隸的時候,文種一直在國內經營。在這個過程中,是文種把整個國家給凝聚起來,文種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勾踐在吳國給夫差當上馬墩,親口嘗夫差的糞便來討好夫差,可以說已經丟盡了越國的面子。以至于越國老百姓一想到文種,就是一種精神勃發的感覺。一想到勾踐,就是屈辱難受的感覺。

也就是說,文種的威望越來越大,勾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范蠡劇照)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分封制,君王和公卿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全看他們之間的影響力。如果影響力很高,就會受國民的擁戴,被封為君王。包括「三家分晉」等等,都是這樣的結果。

可以說,文種的影響力,已經足以取代勾踐而成為新的君王。

勾踐想要除掉文種,但是,他想不出理由,因為文種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沒犯過錯誤,就找不到ㄕㄚ他的理由。

所以,才有勾踐和文種的一番對話。實際上,這是勾踐采用的一種特殊辦法,讓文種以為他的父親允常「殉葬」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

在當時,「殉葬」是極為普遍的。一個君王ㄙˇ后,一般都會找那種賢德的大臣,讓他「殉葬」,目的是讓他到地下后,繼續輔佐君王。

既然「殉葬」是存在的,而文種作為一個賢德的大臣,勾踐讓他去為其父親「殉葬」,文種就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了,所以才能自ㄕㄚ。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