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歷史上名傳千古的皇帝,清代的康熙帝絕對榜上有名。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帝從小就不受順治帝的喜愛,但由于他出眾的才學能力和其擁有抵御天花的能力,因此被挑選成為新帝。
康熙帝在即位后,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治理國家,為之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而讓他最苦惱的事情就是挑選下一任太子,康熙帝擁有眾多的孩子,在經歷九子奪嫡之后康熙帝才做出最終的決定。 他駕崩前,點名讓一個男人陪葬,直到雍正繼位后才明白父親的智慧。
過人才學,發生九子奪嫡
康熙帝自幼不受順治帝喜愛,他的生母佟佳氏是皇宮中不受寵的庶妃,當時順治帝獨寵董鄂氏,對其他廢品以及她們所生育的子嗣漠不關心。
盡管沒有得到順治帝的喜愛,可康熙帝卻得到了孝莊太后的喜愛。五歲就開始讀書識字的他,很快就展現出了他過人的學習天賦。于是孝莊太后就經常在其身邊,教育他要好好學習。 康熙帝就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史書古籍,從其中感悟治國大道。
順治帝在去世之后,康熙帝因其出色的個人能力成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八歲就登基的他,年齡尚小并不能獨立處理朝政,于是就有了四大臣輔政的局面,可鰲拜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于是康熙在孝莊太后的幫助之下,就挫敗了權臣鰲拜,開始了自己親政。
14歲親政的康熙帝,當時他面臨的國內和國際的形勢都異常嚴峻。康熙帝絲毫不畏懼,在國內,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三次去平定噶爾丹、平定三藩之亂,這些措施讓國土實現了完整和統一;面對國際形勢,他為了確保在黑龍江的主權,與沙俄發動戰爭,最終獲得勝利。
在國家內部,實行著一系列舉措。但康熙帝晚年間,卻面臨了九子奪嫡,讓他備受苦惱。眾多皇子不顧手足情深,只為了獲取皇權,讓他又心寒又苦惱。確定為最終接班人之后,在他駕崩之時,卻選擇讓一男子陪葬。
讓男子陪葬
這位被康熙帝指名陪葬的男子就是隆科多。他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是康熙和雍正兩朝的重臣。隆科多是康熙帝的表弟,因其特殊的身份,備受重視。 康熙二十七年時,隆科多被授予一等侍衛,開啟他的政治生涯。
不久之后,康熙帝將他晉升為鑾儀使,同時兼任蒙古副都統。甚至在他屬下犯錯牽連到隆科多時,康熙帝還保留了他一等侍衛的職務。1711年,隆科多被晉升為步軍統領,掌管整個北京城的警衛武力。這個職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康熙帝特意通過朱批的形式來告誡隆科多一些為官的道理,但字里行間表露出來的都是對他的關愛。1720年的隆科多奉康熙帝的命令監視廢太子和大阿哥以及其他王公貴族的動向,隆科多盡心盡力地完成了這些任務,讓康熙帝倍感欣慰。
可如此受到寵愛的隆科多,怎麼也不會想到,康熙帝在臨終的時候,指名道姓的要讓他陪葬。
陪葬制度自古有之,可用男子來進行陪葬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可此時康熙帝決心讓他陪葬,不僅讓隆科多陷入驚慌,而且讓雍正帝也陷入困境。
雍正求情,繼位后才知道父親的智慧
在九子奪嫡中,隆科多是擁立雍正登基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此時的雍正還只是四阿哥,失去了隆科多就意味著他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支持者。于是為了自己未來的皇位,雍正帝決定冒險一試,去找父親向其為隆科多求情,希望他可以收回成命。
一路上,雍正都在和自己的心理做斗爭,他不知道自己的這一決定是否也會將他推向邊緣,可他又不得不試。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雍正剛一開口讓康熙帝陳訴完原因,康熙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對他進行了夸贊,立馬就收回讓隆科多陪葬的旨意。
最為重要的一點,在康熙帝的旨意中,他特意解釋了隆科多之所以沒有陪葬是四阿哥為其求情的結果。 1722年12月,康熙帝臨終之際,他將隆科多召到御前,囑咐其要輔助好新帝。不久后四阿哥繼位,這就是雍正帝。
雍正帝即位之后,因為隆科多擁立有功,讓其與大學士一同辦理事務,并承襲一等公的爵位。之后又對他進行各種加封,一時間隆科多風光無限,成為了雍正時期最受寵的大臣,在日常生活中,雍正帝在稱呼他時使用的都是舅舅而不是全名,來表示對他的尊重。
同時,雍正帝在即位之后,才明白了父親的智慧所在。其實康熙帝讓隆科多陪葬,只是為雍正帝即位鋪路。 九子奪嫡,每一位皇子都對皇位虎視眈眈,而雍正從眾多皇子多脫穎而出,更多依賴他的個人能力和他的支持者。
但康熙帝在自己即位時,經歷了權臣鰲拜。他明白,自己兒子即位之后很有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 為了解決好兒子的后顧之憂,他只能演一出戲,假裝讓隆科多陪葬,之后通過自己兒子求情,告訴隆科多他能活著都是雍正求情的功勞。
這一舉動,讓隆科多可以盡心盡力地輔佐好雍正,讓他在繼位之后,面臨的困難少一些。果然不出康熙的預料,經此一事的隆科多盡心盡力地輔佐雍正,為雍正早期的政治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雍正帝也是在繼位后,才徹底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
而隆科多在雍正三年時,因為恃寵而驕被降職,在雍正五年時, 以隆科多結黨營私等多項罪名將其圈禁,1728年隆科多死于幽禁所,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虎ㄉㄨˊ不食子,康熙帝一直到臨終都是為了讓自己兒子統治順利做打算,他自己上演一出大戲,讓所有人都手足無措。之后又以雍正求情為主要原因放火隆科多,這一場大戲最終的獲益人只有雍正。 我們不得不佩服康熙帝的聰明,由此可見,他被稱為千古一帝并不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