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能夠上位,真的是陰差陽錯。以忽必烈的身份,原本是絕對沒有上位的。后來之所以能夠上位,成為了蒙古帝國的大汗,并開創了元朝。除了忽必烈本人確實優秀之外,也是因為當時蒙古帝國內部,內斗實在是太嚴重了。
要想說清楚這事,那就得從頭說起了。
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一生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四個是正妃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嫡子。這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術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托雷。
而忽必烈,是托雷的第四個兒子。
如果按照中國正統的嫡長子繼承制的話,忽必烈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繼承汗位的,但有時候,歷史就是充滿了巧合。
忽必烈出生的時候,他爺爺成吉思汗還在世,而且已經統一了草原,建立了蒙古帝國,正在著手進攻西夏。據說成吉思汗還是比較喜歡忽必烈這個孫子的,不過成吉思汗孫子比較多,忽必烈好像也沒資格受更多的關注。
然后,在忽必烈13歲那年,成吉思汗病逝了。
成吉思汗去世后,老三窩闊臺上位,成了蒙古帝國的新任大汗。
說到這里,有人估計會問:按照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不應該是有老大術赤繼承汗位嗎?為什麼是有老三窩闊臺繼承汗位?這其實就涉及到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傳統之間的不同了。
首先,蒙古人講究‘幼子守灶’。意思就是年紀最小的兒子,繼承父親的家業,而其他年長的孩子,則被扔到外面去自己開創家業。所以,按照這個制度來算的話,繼承汗位的應該是托雷,或者更小的幾個庶子,反正不可能是長子術赤。
其次,當時的蒙古帝國,和我們一般理解的正常封建王朝不太一樣。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是皇權至高無上,皇帝說什麼是什麼。但是蒙古帝國,更類似于歷史上的周朝或者商朝。成吉思汗他們家,算是蒙古帝國當中的共主。但想要得到帝國內所有諸侯部落的支持,你實力得足夠強才行。
第三,成吉思汗的長子術赤和次子察合臺一直不合。如果他們兩個當中,任意一個上位的話,對于另外一個來說,都是致命的。而剩下的三子和四子,三子窩闊臺行事穩重,熟悉政務,屬于那種適合坐江山的人。而老四托雷則長于兵事,是個開疆擴土型的人才。
所以,經過綜合考慮之后,成吉思汗臨歿之前,就把汗位傳給了老三窩闊臺。但同時,又讓老四接手了自己麾下幾乎全部的精銳軍隊。
成吉思汗想得當然很好,老三坐江山,老四攻江山,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把蒙古帝國搞得越來越好。但有的時候,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成吉思汗活著的時候,他這幾個兒子當然都很聽話,但去世了之后呢?
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矛盾一下子就出現了。
老四托雷手握重兵,自然不服老爹的安排。草原上既然講究一個強者為尊,那就應該由我來繼承汗位,憑啥讓我三哥來繼承呢?所以托雷想了個法子,要求啟動蒙古部落的議會制,重新選大汗。
之前說過,蒙古帝國和中原王朝不大一樣,更類似于古代的周王朝。按照草原的傳統,草原大汗應該是由各部落組成的議會(庫里臺大會),投票選出來的。只不過成吉思汗在草原上威望太高,所以他決定了以后,就沒必要再搞什麼投票了。不過在成吉思汗去世后,手握重兵的托雷,要求必須得由大家投票得出汗位。
于是,接下來就出現了極為有趣的一幕。
因為草原民族行走不定,想要召開議會的話,那可比中原王朝麻煩多了,得先去各個地方溝通。再加上當時蒙古帝國一直在向外擴張,所以這場議會投票,一直拖到成吉思汗死了兩年之后,才終于召開。
在這兩年的時間里,蒙古帝國等于是沒有大汗的,但是,托雷監國。
經過兩年多的準備后,這場投票終于召開了。托雷原本以為,自己監國兩年,手握重兵,肯定穩操勝券了。但就在這個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此時老大術赤已歿,老二察合臺還活著。因為種種原因,老二察合臺選擇支持老三窩闊臺,這下形式瞬間就不一樣了。再加上成吉思汗的一些鐵桿支持者,選擇支持成吉思汗的遺命,也都投票給老三窩闊臺。所以最終,在這場投票過程中,老四托雷雖然苦心經營,但最后還是輸了。
經過投票之后,老三窩闊臺終于成功上位,成了蒙古帝國的第二代大汗。
蒙古帝國,由此進入了窩闊臺時代。
窩闊臺上位之后,因為之前托雷那麼鬧騰,而且手握重兵,自然對托雷心存忌憚。所以窩闊臺上位之后,很快就著手對付托雷。但是當時托雷實力實在太強,加上兩人又是親兄弟,窩闊臺雖是大汗,也不好直接下手。
兩年之后,機會來了。
按照成吉思汗臨終前的戰略部署,窩闊臺當上大汗之后,開始著手滅金。在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后,窩闊臺帶著托雷北歸,而托雷的軍隊則留在了南邊。在北歸途中,窩闊臺得了重病,當時給窩闊臺看病的巫師,說只有窩闊臺的至親,喝了帶有窩闊臺疾病的符水,將窩闊臺的疾病轉移到自己身上,窩闊臺才能痊愈。此時在窩闊臺身邊的親人,就只有托雷一個,那就只能托雷喝唄。
喝完之后,窩闊臺痊愈,托雷去世了。
基本上所有后來的史學家,都堅定認為,一定是窩闊臺做了手腳,謀害了托雷。要不然怎麼就那麼巧,窩闊臺就痊愈了,托雷就好了?難道真的有巫術?
不過,不管怎麼說,窩闊臺算是就此坐穩了汗位。
這一年,忽必烈15歲。
手握重兵的老爹歿了,三叔成了蒙古帝國的大汗。這樣一來,忽必烈似乎離汗位更加遙遠了。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更加的戲劇性,讓此時基本已經注定無望大汗之位的忽必烈,一步步走上了汗位。
窩闊臺掌權之后,一方面在攻滅南宋,另一方面則繼續西征。至于托雷的舊部和封地,則交由托雷的長子蒙哥繼承。
這里要稍微解釋一下,窩闊臺之所以會讓蒙哥繼承他爹的遺產,自然不光是因為那點親情關系。要真是只有親情關系的話,窩闊臺疑似弄歿了人家老爹,難道就不怕回頭蒙哥掌權之后,和自己報仇?窩闊臺之所以敢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蒙哥跟他的關系,可能比跟他親爹托雷更好。
這關系說起來有點復雜。簡單來說,當年窩闊臺和托雷關系還好的時候,窩闊臺和自己的第二皇后昂灰沒有子女,所以托雷就直接把自己的長子蒙哥,過繼給了窩闊臺,做了窩闊臺的養子。也就是說,蒙哥是老四托雷的親生長子,但卻是窩闊臺給養大的養子。
生父和養父,哪個更親近,實在是不好說。
正是因為有這層關系,窩闊臺才會放心地讓蒙哥去繼承他爹托雷的封地和軍隊。要是交給托雷其他兒子的話,估計麻煩更大。
窩闊臺在位十二年,在位期間,蒙古帝國迅速擴張,將地盤擴張到了西亞乃至歐洲。如果說,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國的開創者,那麼窩闊臺就是蒙古帝國的發揚者。
至于忽必烈,作為托雷的兒子,年紀又相對較小的緣故,這十二年的時間里,忽必烈一直在做一個閑散王爺。一邊享受王爺身份帶來的優渥生活,一邊也在積極學習中原文化。
公元1241年,窩闊臺去世了。這一年,忽必烈27歲。
窩闊臺去世后,其長子貴由繼承了汗位。
貴由繼承汗位,同樣也是名不正言不順。因為窩闊臺生前比較喜歡三兒子闊出。可惜闊出戰亡了,所以窩闊臺就想立闊出的兒子。但是窩闊臺臨歿之前,因為是喝ㄐ丨ㄡˇ導致的猝亡,所以還沒來得及下立儲詔書就掛了,這就給了長子貴由機會。
所以,窩闊臺猝亡之后,蒙古先是由其皇后,也就是貴由他媽乃馬真掌權。這五年時間,乃馬真皇后極力為貴由造勢,終于得到了大多數蒙古貴族的支持。于是在1246年,蒙古帝國內部,再次召開投票大會,貴由這才當上大汗。
蒙古帝國,由此進入第三個大汗的時代,貴由時代。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貴由時代,其實只持續了兩年。兩年之后,貴由得了一場急病,直接病亡了。
貴由去世后,蒙古大汗之位,再次出現空缺。接下來由誰做大汗,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那就接著開會選唄!
照理來說,貴由去世后,大汗之位應該由貴由的兒子來繼承。但問題是,貴由的三個兒子,當時都比較年輕,戰功不足,難以服眾。而貴由的皇后又是個權力控,希望能夠自己監國,不選大汗。
除此之外,兩年前窩闊臺去世之前,本來是想讓老三的兒子失烈門上位。但是因為窩闊臺皇后的一番操作,失烈門錯失汗位。所以這個時候,失烈門也不甘寂寞,想著能不能努努力,像汗位靠攏一下。
在這幾方的明爭暗斗之下,原本就已經矛盾重重的蒙古帝國,竟是有了分裂的跡象。窩闊臺一系,這時候已經亂得不能再亂了。
就在這個時候,有個關鍵人物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要求再召開一次投票大會。
這個人,名叫拔都,是成吉思汗大兒子術赤的嫡次子。
成吉思汗的大兒子術赤,在打仗方面沒多大天分。但是他的這個兒子拔都,卻是個能征善戰之輩。窩闊臺在位時,組織的蒙古西征,就是由拔都統領,一路打到了歐洲。這樣的拔都,在蒙古帝國內部的分量,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拔都的堅持下,投票大會如期召開。然而投票大會開始之后,拔都壓根沒選窩闊臺那一系的人,而是提出希望能夠由蒙哥即位。
拔都之所以力挺蒙哥,其實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兩個人是最親密的戰友,當年西征的時候,拔都和蒙哥是過命的交情。第二,拔都之前和三代大汗貴由不和,自然不希望接下來再由貴由這一系的人繼承汗位。
而拔都支持蒙哥的理由,也很令人信服。首先,蒙哥是窩闊臺的養子,有繼承汗位的資格。其次,蒙哥戰功卓著,麾下直屬實力也比較強。再加上拔都的全力支持,足以力壓所有反對者。而且,蒙哥的母親唆魯禾帖尼,也是個狠人,作為托雷的妻子,在蒙古貴族中威望極高。
在這幾方面原因的合力作用下,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投票大會上,原本窩闊臺那一系的繼承者,竟然真的都被踢出了局。在一眾蒙古貴族的投票之下,蒙哥竟然真的當上了大汗。
從當年窩闊臺和托雷的汗位之爭,大汗之位兜兜轉轉,竟然又回到了老四托雷這一系的手里。
歷史,有時候真的充滿了巧合。
當然,蒙哥雖然在投票大會上勝出,得到了蒙古諸部的認可,但人家窩闊臺那一系的人,肯定不會就這麼善罷甘休了。本來是自己家的汗位,結果讓外人給奪去了,這誰能忍得了?所以蒙哥上位之后,窩闊臺這一系的諸王,拒不承認蒙哥的大汗之位。
不承認不要緊啊!
打到你服就行了。
蒙哥掌權之后,開始迅速清理窩闊臺一系。包括之前那個兩次爭奪汗位的失烈門(窩闊臺最喜歡的那個兒子的兒子),也被蒙哥干掉。經過一番ㄒ丨ㄝˇ雨腥風之后,蒙哥終于坐穩了汗位,成為了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
蒙古帝國,由此進入蒙哥時代。
蒙哥上位之后,一直作為閑散王爺的忽必烈,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以前窩闊臺一系掌權的時候,對托雷一系壓制得十分厲害。如今自己的大哥蒙哥掌權,自然徹底變天了。蒙哥上位后,忽必烈瞬間翻身,被蒙哥任命總領漠南漢地事務。
總領漠南漢地是個什麼概念呢?
當時蒙古帝國,已經滅掉了西夏和金國,南宋幾乎也被打到長江以南了。所以忽必烈所統轄的范圍,大致就相當于東北、關中、華北、華中等地區。今天中國的北方地區,除了內蒙古那邊,基本上都歸忽必烈的管轄。
就這樣,忽必烈從一個閑散王爺,搖身一變,成了蒙古帝國內部,最有權勢的一個王。
至于蒙哥,在坐穩大汗之位以后,繼續執行蒙古帝國的既定策略。一方面繼續西征,往歐洲那邊攻;一方面繼續往南,想要吞并南邊的南宋、大理。西征方向,蒙哥任命自己的六弟旭烈兀負責;南征方向,則是由蒙哥和忽必烈負責。
蒙哥在位總共八年時間。這八年時間里,蒙哥除了收拾窩闊臺那一系的人之外,也對外擴張了許多。南邊,蒙哥滅掉了大理,徹底占領了云貴高原。至于西征方向,則是占領了中亞地區,包括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等地,都被西征軍陸續占領。
但是,就在接下來蒙哥繼續南征南宋的時候,出事了。
在攻擊四川的時候,蒙哥在今天重慶合川區受阻,戰亂當中,蒙哥被流矢擊中,就此喪命。
蒙哥的去世,實在是太突然了,比之前的窩闊臺、貴由更加突然。
蒙哥一歿,蒙古帝國的汗位又出現了空缺。汗位爭奪大戰,再次拉開帷幕。
不過這一次,窩闊臺那邊的人,就徹底沒資格了。只有托雷這邊的人,才有資格爭奪汗位。因為蒙哥死得太過突然,也沒來得及立下什麼遺囑。所以,汗位的最佳候選人,就只有兩個。一個是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另一個是老七阿里不哥。
至于蒙哥的幾個兒子,就如同當初貴由的幾個兒子一樣,因為年紀太小,軍功不夠,無法服眾,所以不可能繼承汗位。接下來的大汗,就只能從蒙哥的幾個弟弟里面挑選。蒙哥一共有十個弟弟,但是這十個弟弟當中,老二去世得早,老三、老五沒軍功,歷史上連名字都沒記載。老八到老十一,軍功也都不行,所以排除在外。這樣一來,就只剩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老七阿里不哥。
不過,蒙哥戰亡的時候,老六旭烈兀正率領西征軍在西邊,根本就來不及回來搶汗位,所以也被排除在外了。這樣一來,就只剩下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了。
沒說的,開干吧!
蒙哥還活著的時候,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而阿里不哥則是坐鎮漠北草原老巢,雙方也算是旗鼓相當。所以在這場汗位爭奪戰開始之后,誰都不服誰,只能兵戎相見。原本忽必烈正在進攻南宋,為了搶奪汗位,南宋也不攻了,直接大軍北返,去和阿里不哥S拼。
這一仗,一戰就是整整五年。
這場仗如果要細說的話,那就太復雜了。簡單來說,就是忽必烈先召開了一次投票大會,名義上自己當上了大汗。但這次投票大會,就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了。因為漠北這時候還在阿里不哥的掌控當中,而且西亞、中亞的那幾個汗國,也沒有過來投票。等于是忽必烈自己辦了一場投票大會,自己認證自己為大汗。
然后,在經過了五年的戰斗之后,阿里不哥最終戰敗投降。忽必烈戰垮了阿里不哥之后,正式建立了元朝,然后又南下滅掉了南宋,至此統一中原。
但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這場內斗,對于蒙古帝國來說,也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因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戰之后,西亞和中亞那邊的蒙古力量,基本上都支持阿里不哥。只有老六旭烈兀支持忽必烈。而旭烈兀之所以支持忽必烈,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忽必烈在開戰之后,許諾旭烈兀可以在西亞那邊建立自己的汗國,忽必烈以后不會插手。
如此一來,忽必烈雖然統一了中原,但也徹底喪失了對中亞、西亞那幾個汗國的控制。大家一看既然旭烈兀可以獨立,那我們當然也可以獨立啊!從中原到西亞,隔了上萬里距離,天高皇帝遠的,我們為什麼要聽你的?
所以,忽必烈雖然贏了阿里不哥,當上了蒙古大汗,開創了元朝。但卻也自此失去了對中亞、西亞那邊的控制。后來忽必烈雖然也想過再次統一,但奈何距離確實太遠,除了收拾掉一個窩闊臺汗國之外,對于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拔都建立的金賬汗國,成吉思汗二子建立的察合臺汗國,基本上就是鞭長莫及了。
縱觀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忽必烈能夠從一個閑散王爺,最后登上汗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蒙古帝國內部的內斗太嚴重了。
蒙古帝國,戰斗很厲害,但是在文化以及制度上,確實有所缺失。蒙古帝國內部,根本就沒有一個合適的傳位制度,這是導致蒙古帝國多次內亂的根源所在。大家都覺得強者為尊,那就只有戰過之后才知道誰是最強的了。
當然,除了內斗的環境之外,忽必烈自身的條件,也是極為關鍵的。比如他自身實力確實夠強,能夠打贏阿里不哥;受漢文化的熏陶很深,能夠得到漢人地主的支持;經營手腕高超,能夠得到蒙古帝國內部很多勢力的支持……這些,也都是忽必烈能夠上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