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歿,太子朱瞻基怎能避開漢王沿途截誅,疾行千里返京繼位
2022/05/10

明仁宗朱高熾突然駕崩,覬覦皇位的漢王朱高煦蠢蠢欲動,派人截誅太子朱瞻基

明洪熙元年五月,剛剛登基不到十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突患重病,很快就撇下他熬了二十多年才得到手的皇帝寶座一命嗚呼了。明仁宗在位不足十月,洪熙年號僅用了一年,享年48歲。臨歿前他留下遺詔傳位給太子朱瞻基。彼時朱瞻基遠在南京,聞訊立刻北返奔喪,同時承襲大統。

仁宗在京駕崩,朝廷雖然暫時封鎖消息,秘不發喪,但兇信很快就被透露了出去。遠在樂安州(今山東濟南惠民縣)的漢王朱高煦在京中到處安插耳目, 數日后便得知仁宗崩逝的消息,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為皇帝舉哀,而是設法截住遠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他不能還京繼位。

朱高煦秘密派遣一隊武藝高強的誅手,騎著快馬,從樂安州出發,晝夜兼程往南疾馳,準備在途中截誅太子朱瞻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太子朱瞻基的神助攻

太子朱瞻基奉命到安徽鳳陽明祖陵(今江蘇盱眙)祭祖,隨后至南京,他剛剛抵達南京, 旋即接到仁宗駕崩的消息,他對此似乎早有準備,立刻走小路疾馳北返,在仁宗歿后20天,他竟然奇跡般地從南京狂奔2000余里,風塵仆仆地抵達了京郊的良鄉,朱高煦派出的精騎竟未能截住他,更沒能追上他。

朱瞻基在良鄉接受了繼位遺詔,隨后疾馳入京,主持喪禮。沒等朱高煦作出進一步舉動,朱瞻基已經在仁宗的靈位前即位登基,成為明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宣宗(宣德皇帝)了。

朱高熾能夠順利繼位,大學士楊榮功不可沒

從永樂22年(1425)7月明成祖朱棣崩逝,到洪熙元年(1426)6月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不到1年的時間,皇位便從祖父傳到了孫子手中,朱瞻基以果決機敏,思慮周全著稱,但他的順利繼位仍不免留下種種謎團。

眾所周知,明成祖正是因為喜愛朱高熾之子、聰明伶俐的孫兒朱瞻基,才將皇位傳給身體虛胖、且患有足疾的朱高熾的。

明成祖朱棣歿于北征殘元班師途中,遠在塞外,彼時伴隨其左右的宦官海濤等人以及深受成祖信任的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重臣,都是太子朱瞻基的親信。

根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臨終時并未留下遺詔,而且他一向不喜歡太子朱高熾,很可能口傳了不利于太子的遺旨,海濤等親隨宦官們張皇無措,甚至準備(矯詔)代草遺詔,再蓋上成祖御印,讓太子朱高熾繼位。

有賴于大學士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的助力,在他們的運籌帷幄下 ,才傳成祖遺命讓太子高熾繼位,這顯然是楊榮等人的意思。

從南京到北京往返四千余里,單程兩千里 ,朱瞻基是如何躲過朱高煦精騎在沿途的追誅,順利返京繼位的?

其次據《明史》記載, 洪熙元年四月十四日,太子朱瞻基從北京出發,前往安徽鳳陽祭祖,完事后到南京。太子離京后,明仁宗朱高熾還到昌平長陵祭祀成祖,顯然當時他的病并不重。5月12日,仁宗病勢突然加重,又是太子朱瞻基的親信、宦官海濤受命南下去召回太子。

奇怪的是,太子朱瞻基6月3日即返回北京,也就是說,海濤和朱瞻基往返一共只用了20天,須知南北兩京一去一回全程在4000里左右,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幾乎不可能如此快捷。因為宦官海濤不可能像驛傳那樣,每到一站都換人換馬接力至下一站。

何況,從太子朱瞻基出發的時間與里程算,他必須經過河北、山東,再轉入安徽,在鳳陽祭祖完畢后,再去往南京,以當時的行路日程計算,他最快也要 6月中旬才能抵達南京。而事實是他5月底便到南京,6月初便已回到北京,其中顯然有不為人知的隱情。

朱瞻基對于其父朱高熾的歿,似乎早已預料到,遂匆匆趕赴南京,旋即北歸京師。

他自己在詔書中提到他這次南京之行是「 始至遽(急) 還,非眾所測」,等于不打自招了。而漢王朱高煦所在的樂安州(今山東惠民),位于南京、北京路上中段之中側,以他的信息之靈通以及路程之短,他獲知仁宗已歿后迅速派出驍騎,準備在太子瞻基的必經之路上將其截誅,結果卻連太子的影子都沒見到,更說明了上述問題。

明仁宗真的立遺詔傳位給太子朱瞻基了嗎?

史載,明仁宗朱高熾對于酷似祖父成祖卻不太像自己的太子瞻基,一向不太有好感,雖然朱瞻基為穩固自己的太子位做了很多努力,但父皇對他仍很疏遠。

關于明仁宗的歿,眾說紛紜,傳言很多,大多和他沉溺于聲色有關,或者說他服食春藥過量,總之是歿于ㄐ丨ㄡˇ色過度。而他最寵信的內侍海濤,又和太子過從甚密,早就成了朱瞻基的黨羽,是不是能說明某種問題呢?

朱瞻基即位,改明年為宣德元年,史稱明宣宗。史料把他和明仁宗并稱為「仁宣」,并把父子兩統治的那段時期稱為「仁宣之治」。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