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李元吉去世后,有三位猛將依舊激戰玄武門,殺李世民兩員大將
2022/11/07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徽殂逝,遂亡一鏡矣。」

這是唐太宗在悼念臣子魏征時發出的感慨,唐貞觀十七年,敢于直言進諫的魏征病ㄙˇ,唐太宗悲傷地感嘆到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

李世民

然而,魏征這位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卻并非一開始就一直追隨著唐太宗,他曾為太子李建成擔任太子洗馬,太子李建成給他的禮遇及其豐厚。

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的較量中,魏征曾多次為李建成出謀劃策,玄武門兵變后,唐太宗看重魏征的政治才干,并沒有追究他以往的行為,而是將他吸納為自己的幕僚。

魏征也并沒有因為自己曾為太子李建成做事而有所顧慮,他始終堅持向唐太宗直言進諫,不忘臣子的職責。

唐太宗對于魏征的直言進諫,也能虛心接納,及時改正和約束自己,由此開啟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

其實在唐太宗即位的幾十年里,他不計前嫌,委以重任的也不止魏征一人。

和魏征一樣曾為太子李建成效力的馮立,李安儼以及為齊王李元吉效力的謝叔方,他們都曾在太子黨和當時的秦王李世民的爭斗中為太子李建成等人出力。

玄武門兵變,李建成李元吉ㄙˇ后,其麾下的馮立,謝叔方,李安儼也依舊與李世民的人馬激戰一番,ㄕㄚㄙˇ了秦王府的武官敬軍弘和一位名叫呂世衡的武官。

但后來這三人都被唐太宗納入自己的麾下并委以重任,在太宗一朝成立了一番事業,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

一.玄武門兵變

公元618年,在隋煬帝橫征暴斂的統治下,曾一統中國,開創短暫輝煌的隋王朝已經走到了末路,此時的大隋朝民生凋敝,天下狼煙四起。

就在這一年的三月,隋煬帝命喪于江都,隋煬帝的ㄙˇ亡宣告著這個在華夏歷史上如流星般璀璨卻又轉瞬即逝的封建王朝正式落下了帷幕。

歷史彷佛總有許多的相似,短命的秦以后出現了強大的漢,同樣,短暫的隋以后出現了歷史的巔峰唐。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六月,早在太原起兵的唐高祖李淵廢除了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楊侑在長安正式稱帝,李唐王朝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

此時的中原,群雄并起,在唐王朝逐步實現統一的進程中,李淵依靠次子秦王李世民及其諸多大將四處征戰,穩固了大唐的統治,平定了天下。

而秦王李世民多年南征北戰,在大唐統一天下的一場場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居功至偉的李世民引起了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的忌憚,兩人與李世民的關系早已不睦。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戰功和威信已上無法與當時的秦王李世民相比,而李世民的戰功也讓李淵對他一封再封,一賞再賞。

從司徒到尚書令再到中書令,乃至最后無可再封,便創造了天策上將的職位授予他。

同時他在朝中支持者甚多,秦王府更是人才濟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因為忌憚李世民已經威脅到了自己,便對其在朝中排擠陷害。

其實,李淵曾答應李世民在平定天下之后就把皇位傳給他,但大唐統一天下之后李淵卻猶豫了,正是因為他的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再加上太子李建成等人在李淵身邊多次排擠打壓李世民,李淵對李世民的防備也越來越重。

李淵的猶豫不決和優柔寡斷無疑加劇了太子一黨和秦王府早已勢如水火,你ㄙˇ我活得緊張局面。

當時的秦王為求自保率先發難,于公元626年,在古都長安城北極宮玄武門,終是刀劍相向,最終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敵秦王兵馬,ㄙˇ于玄武門。

此時大勢已定,唐高祖李淵也只得順勢而為,立李世民為太子,隨后不久又禪讓帝位,自己成為了太上皇。

二.最后的激戰

在玄武門的這場激烈的戰斗中,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在玄武門提前埋下伏兵。

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宮時察覺到了異樣,準備立即返回東宮和齊王府,但已經為時已晚。

李世民拿起弓箭射向李建成,一箭將其射ㄙˇ,身邊的士兵也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摔下馬來,想要用弓箭勒ㄙˇ李世民,但尉遲恭快馬趕到一箭將他射ㄙˇ。

伴隨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命喪玄武門,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及其黨羽徹底兵敗,這場政變最后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結束。

但在這場激烈的廝ㄕㄚ中,即便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終不敵李世民,但其麾下依舊有三位大將在他們ㄙˇ后為其激戰,甚至ㄕㄚㄙˇ了李世民身邊的兩名猛將。

馮立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武藝高強,官至翊位車騎將軍,李建成對他極其倚重。

當得知李建成ㄙˇ于玄武門時,他感嘆自己在其活著的時候受到他的恩惠,又怎麼能在他ㄙˇ后就急著撇清災禍。

即便李建成已ㄙˇ,他依舊率兵攻入玄武門,奮力廝ㄕㄚ,李世民麾下的屯營將軍敬君弘就被他所ㄕㄚ,他對自己的部下說:「這樣可以稍稍報答太子的恩情了」,隨后扔掉武器逃入了荒野之中。

而謝叔方,早在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之時,他就投入了齊王李元吉的部下,驍勇善戰,立下了不少戰功,擔任知府左軍騎一職。

在玄武門兵變之時,他率領著齊王李元吉的部下,同太子李建成的手下一起同李世民的部下廝ㄕㄚ,最終,秦王李世民手下的呂世衡敗在了他的手上。

除了馮立和謝叔方,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李安儼也在其兵敗之時依舊在玄武門奮力廝ㄕㄚ,在大勢已定無法扭轉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這三位屬下卻和李世民的人馬在玄武門激戰到了最后。

三.太宗的賞識

玄武門兵變,李建成李元吉及其黨羽最終成為了李世民的手下敗將,原本就已經戰功赫赫的李世民徹底終結了他稱帝的最后一點阻力。

唐高祖李淵也只能立其為太子,同年將皇位禪讓給他,終于在公元626年,這位從少年時代就南征北戰的大將正式成為了大唐的天子繼而開啟了貞觀之治。

就在玄武門兵變結束之后,馮立,謝叔方和李安儼主動前來向唐太宗請罪,唐太宗雖然數落了他們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時和自己作對的行徑,但卻并沒有為難他們,反而很賞識他們的能力和才干。

不管是馮立,還是謝叔方,或是李安儼,都是驍勇善戰的將軍,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時就屢立戰功,唐太宗不計前嫌,不但赦免了他們的ㄙˇ罪,反而對其委以重任。

事實證明,唐太宗并沒有錯看他們。

太宗即位之后不久突厥來犯,馮立率兵與其戰斗,絞ㄕㄚ了不少敵兵,馮立的本領令唐太宗極其高興,后來官至廣州都督。

在任期間清廉勤政,在職多年,多施德政,后來ㄙˇ在任上。謝叔方在得到太宗的赦免后也依舊被重用,在任期間關心百姓疾苦,做事清廉公正,很受百姓的愛戴。

李安儼在貞觀朝被太宗任命,執掌宿衛軍,但后來因為參與唐太宗長子李承乾謀反事件而被處ㄙˇ。

馮立,謝叔方以及李安儼,這三位在玄武門兵變時為李建成和李元吉拼命廝ㄕㄚ的舊部在太宗朝并沒有因為曾經的立場和所作所為而被處罰。

相反,因為他們的本領和對舊主知遇之恩的報答反而讓唐太宗對他們刮目相看。

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因為豁達的胸襟,對人才的愛重讓他得到了這些能臣良將,雖然后來的李安儼因為參與皇子的謀反而被處ㄙˇ,但無論是馮立還是謝叔方,在太宗朝都得到了善待。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敢于重于曾經的對手的君王并是只有唐太宗一人,春秋戰國時期,管仲被鮑叔牙引薦給了齊桓公。

齊桓公并沒有因為管仲曾經是為他的哥哥效力而針對過自己就問責懲罰他,相反,他重用管仲,積極推行變法,而管仲也在齊桓公身邊盡力履行臣子的職責,盡心盡力輔佐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能夠成就大業的皇帝不僅僅是文治武功,更有廣闊的胸懷,齊桓公如此,唐太宗也是如此。

四.貞觀之治

唐太宗即位之后,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開始了他的貞觀之治。

唐朝建國之初,由于隋末隋煬帝的橫征暴斂,窮奢極欲,社會已經動蕩太久,百廢待興。

他廣開言路,任人以賢,虛心接納忠臣良將的諫言,重視農業生產,提倡商業發展,維護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完善科舉制度,多施仁政,極大的推動了文化的繁榮。

同時,天下的統一也為唐朝的穩定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華夏文明五千年,李唐王朝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巔峰。

在這個時代,龐大的人口基數奠定了唐朝繁榮的基礎,軍事實力雄厚,打通了絲綢之路,商業進步,文化繁榮昌盛,多元化的審美。

這些都讓當時的大唐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文明的國度,而都城長安則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大量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開始涌現出來。

玄奘西行,文成公主入藏,文化的交流和傳播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

支撐著這些盛世繁華的是貞觀朝一代君臣多年的勵精圖治,是當時眾多人才的群策群力。

馮立、謝叔方、李安儼從李建成李元吉的大將到變成唐太宗賞識并重用的能臣,無論是誰的下屬,無論作為誰的臣子,他們都恪盡了臣子的本分,也憑借著自身的才干和本領為自己掙得了一次次機遇。

馮立和謝叔方在玄武門最后的拼ㄕㄚ是對李建成李元吉的一種回報,在貞觀朝恪守臣子本分,盡職盡責,公正清廉也做到了對唐太宗不計前嫌對他們委以重任的報答。

千年后的今天,依舊會有無數為這段歷史著迷的人一次次地通過史書去回顧玄武門兵變時慘烈的廝ㄕㄚ。

馮立謝叔方以及李安儼在最后的激戰,唐太宗的不計前嫌,馮立謝叔方在貞觀朝的恪盡職守,這些故事是在怎樣的場景里發生,那時的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這些我們都已經無從得知。

但馮立謝叔方忠勇果敢的質量在歷史的記載下流傳了下來,唐太宗的豁達胸懷在今天還能被后人稱贊。

今天的我們無法得知歷史的全貌,但這些憑借自己的正直忠義和本領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能臣良將也用他們一生的境遇詮釋著那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王朝和時代。

他們也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證明,向千年后的人證明了他們自身這些優秀的質量決定了他們人生的寬度。

史書對他們的記載是有限的,但通過歷史留下的僅有的文字,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閃耀在這些人身上的光輝,持身公正,知恩圖報,不拘小節。

直到今天這些早已離我們遠去的古人依舊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千千萬萬人去做一個正直,誠實,優秀的人,時代會改變,會向前。

但總有一些美好的品行始終擁有它的價值,也總有一些智慧會穿越歷史的長河啟迪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像唐太宗說的那樣「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AD
文章
圖集
快訊